事不宜迟,正好又是农闲季节。
沈云峰于是就上山组织人手,从赤腰瑶寨和十家瑶寨调动大量的劳力,对基地后的一片土地进行开荒。
高地整成红薯地,低地整成水田,这地方从十万大山流下的溪流也多,水渠便依势而建,灌溉也很方便。
田地自然算在“丰南号”的资产里面,但在县衙登记的名义都是在自然人的名下。
为了以后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土地大多登记在物流园几个人和黄兴发名下。
整体这边建成以后,沈云峰将之冠名为“丰南号”农场。
十家瑶寨和赤腰瑶寨的瑶人都有参加农业基础改造大会战的经历,所以上手很快,对田地如何改造也有了一定的心得。
至于重活需要力工的,有知县老爷罩着,沈云峰也不怕啥,也调了一部分海贼和土匪中的力工下山来干活。
足够的人手,改造起来也快,要成为熟地,那自然要好几年,但不追求单位面积产量。
第二年先解决酿酒粮食来源紧张的问题,开垦个两三百亩就先可以凑合了。
同时,开始在赤腰瑶寨和十家瑶寨开始征集报名到“丰南号”农场工作的人员。
要摆在以前,山瑶肯定不愿意下山,但由于“丰南号”的扩张,赤腰瑶寨和十家瑶寨一部分年轻人已经领教了山下的精彩,自然蠢蠢欲动。
“丰南号”也公布了相应的条件,一是建房,去农场的都有房屋居住,是家庭的按照家庭分房。
二是凡是能有劳动力的参与农业生产的,都可以发工资。
三是未来在农场建学堂,孩儿们就近在农场上学。
这样一来,许多人就开始考虑了,尤其是那些儿子长期在团练巡逻基地的瑶人家庭,不如去农场,一家人也近一些。
陆陆续续的,就开始有人报名了。
于是,农场就开始建房了,现在有了升降机,从水路,砖块的运输也方便了。
但山上的土还是紧缺的,大家一商议,运土改为运煤,直接在农场开始烧砖,就地建设。
砖块一旦有富余的,还可以发卖到京族三岛,而且运输的距离也近了不少。
扩张带来的矛盾就是人力和生产扩大化的矛盾,熟练的技工需要更多,学堂的毕业生也需要更多,但这不是李九章一挥手就能弄来的资源,还是需要一步步的培养。
技工制度由于政策的扶持,力工都渴望转为技工,在岗位上的能动性也越来越大。
比如原本负责烧炉子、拉风箱的力工,在不断有机会锻铁的时候就会认真学习技术,一旦有了一定的进步,在锻铁的岗位上能够合格,就能转为技工。
例如桅灯的产量,很大程度就是制约在技工数量上,因为没有焊条,铁构件就需要熟悉的技工来手工打造,一旦技工的数量上升了,产量就会上升很快。
技工的数量在明年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这一块沈云峰并不担心。
学堂的学生是他最关心的,因为大部分学生还是要走向技工和安保的岗位。
能够成为新的老师和研究人员的毕竟是少数,这就需要扩大学生基数来实现。
将学堂开到山下,其实也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沈云峰瞄准的是山下平地瑶的孩子们,将他们加入到学生的基数中,未来产生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就会更多。
时间进入腊月,眼看着就要过年,但“丰南号”的工业生产依然保持着节奏,筑路的工程也在不断地推进。
农场的土地基础改造大会战依然热火朝天的在开展,砖窑也开始建设,相应的建房规划也规划好,竹木材料也源源不断的运下山。
美中不足的是“兴城号”不断缺货的告急,白酒提前卖完了,原本预计能卖到正月的白酒腊月就卖完了。
桅灯是只能在“兴城号”登记定货,拿货要排到明年正月了。
油灯还算好,能断断续续供上,沥青麻绳也是断断续续的供货,因为,沥青麻绳还要控制着留货给路易斯。
没有货卖,没有办法,“兴城号”两家店只能提前关张过年。
李九章和周玉岫算了一下,短短的一个月,两家店把开业投入的钱全部弄回来了,还挣了一点。
两人一个月的时间,去除人员的工资,两人能得一千两左右。
这还是在货物供应断断续续的情况下,若是货物能源源不断,一个月两个人至少一千五百两,这还了得。
这要是在廉州府再开一家店铺,那岂不是又是一个一千两,只可惜,瑶寨的产量让李九章这个想法胎死腹中。
现在两个人全心全意希望瑶寨能扩大产量,他们并不想插手生产这个环节。
因为他们的职位在身,没有这个精力去烦更多的事情。
另外,古代对技术的封锁比现代还严密,虽然没有知识产权这一说,但古代手艺人深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影响,技术壁垒十分严重。
这种背景下,想要别人的技术,那就是家破人亡的事情。
两个人虽说一个是知县,一个是巡检司长官,他们也生不出这个心思,让瑶寨交出酿酒配方或者交出桅灯的制作方法。
李九章和周玉岫一商量,再还给沈云峰五百两银子,等于把开办借的一千两银子全部还上了。
剩下的货款按五成给沈云峰,四成李九章和周玉岫分了,剩下一成作为上税和打点的先留在账上。
两个人都感觉,今年可以过个宽裕年了。
李九章要把前面欠下的那些雇来的人的工资缺额要补上一部分。
周玉岫也要置办一些年货补贴给手下的士兵。
说起来做官,两个人手下都有要补贴的一批人,若是在富裕地方自然不用多费心,穷地方那就可怜了,有的官员把自己薪水补贴进去都不够。
但出来当官的,家世好的还是居多,家族里补贴着,等升迁到好地方再赚回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