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此之前,周林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短短三天时间就能建起一间屋子来的。
像队上人家建新屋,他也不是没有见识过,同样的泥土房,工期至少要半个月往上。
在周林的上辈子,他自家前前后后共建过三回新房。
头一回是把草泥房推倒,建砖瓦房。
他记得很清楚,那是1985年,自家这间泥土房实在是承受不住岁月的冲刷,临近倒塌。
于是,在岳父的支持了一部分的情况下,他们咬了咬牙,又借了一些钱,建起了四间砖瓦房。
那一回,工期整整花了三个多月。
然后到了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在建楼房,秀云看着人家住了新楼很羡慕。
可那时候他们的儿子小钧已经在读大学了,他还是读的省内排名第二的好大学,这所学校其它都挺好,就是培养费要比别的学校高出一截来,加上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的话,一年至少要八千多。
好在孩子争气,一年级结束后拿到了奖学金,有一千多,算下来,他们一年下来,要掏个七千块左右。
可就是这七千块,也快把他跟秀云两人掏空了,如果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恐怕还得借点外债。
后来还是岳父他拍着大腿建议,说两家干脆合在一起建个小楼。
他的理由也是现成的。
秀云奶奶她老人家已经过世了,现在他们那边就只剩下老俩口单独住着,怪孤单的。
他又只有秀云这一个闺女,养老肯定只能靠女儿女婿了,住在一起也好相互有个照应。
其实周林知道,这虽然是岳父他们真实的想法,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岳父是想帮他们两口子,又怕他们抹不开面子,特地给他们找的借口。
于是,在九八年的夏末,小钧开学了,两家的小楼也动工了。
那时候,周林已经开始在建筑队上干活了,算是半个自己人,所以在工期上,建筑队的人都挺抓紧的,活儿干得也漂亮。
即使如此,这栋小楼也整整建了半年。
这栋楼他们是住得最久的,秀云的爹娘也是在这栋楼里安度了晚年。
后来到了新世纪,2015年的样子,已经定居国外多年的儿子回来住了一段时间。
在他走后没多久,就往他们夫妻俩的银行帐户里汇了五十万,说让他们把家里的楼推倒重建,还说自己会在第二年把老婆孩子带回来住一段时间。
秀云激动得不行,立马就开始张罗。
周林自然不会拦着。
不过考虑到自己两人已经六十往上了,身体也都不太好,这回他选择的包工包料。
而这一回,加上装修,整整花了大半年时间,真正入住则是在一年后。
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时间长。
总之一句话,建房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个大工程。
只是,看着眼前三面已经成型,且已有一人高的泥墙,周林对队长刘元昌就越来越信服。
现在是下午一点半,可以说是全天内最热最晒的时候,可他们的小院里却是热闹非凡。
来帮忙的人早就超过了昨晚社员大会之后指派的人数,多出来的人都是利用中午时间自愿过来帮忙的。
也多亏了他们过来帮忙,人多力量大,明显人一多,进度就加快了许多,就连王师傅也说,按照这个进度,到今天傍晚,墙的主体就可以大致成型,剩下山墙的那个尖尖,则留到明天上午慢慢打磨。
刘元昌一激动,就干脆吩咐记工员分别给这些帮忙的人,每人多加了两个工分。
而且他还发话,如果愿意留在这里干的,过了午休时间,还可以继续留在这里帮忙。
对于他的这个决定,不说十成吧,至少有九成以上的社员们都是持赞同意见的。
因为经过了一个晚上加上一个半天的发酵,永红公社十大队八小队出了个战斗英雄的事情,已经在这方圆十来里传遍了。
不过,刘元志是个英雄不假,不过因为他并不是在战时立功的,其实并不算被称为战斗英雄。
可老百姓们不管这个啊,他们只知道,时隔二十多年,自己的家乡,又出英雄了,上一回还是50年代援朝的时候。
二等功,听着就很厉害,听说县上的领导还特别过来慰问了。
听说,那天呼啦啦来了一群穿军装的,还对着英雄的母亲敬礼了。
还听说,过几天,英雄就会坐专车回来了,到时候,还会有上级的领导陪着……
三人成虎,这话绝对不假。
本来有的东西他们传,没有的东西也被他们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一时间,大家伙儿茶余饭后都在说这件事情。
反正,刘元志右腿残疾的事情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
“嘿~呦~嘿”
夯土的壮汉们打着号子,双臂高高抬起,将各种各样的夯杵重重的砸在了土上,发出闷闷的声响。
这场面实在是太壮观了,周林每每抬头,都会被这一幕震撼到。
“嘿,周老师,发什么愣呢?你不会又要中暑了吧?”
说话的是个黑大汉,打着赤膊,整个上身的皮肤黑得都快发亮了。
他正将一箩筐的土往吊篮中倒去。
而周林,则负责扶着吊篮配合他,以免它四处乱晃把泥给抖落了。
这家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明摆就是笑话周林之间在晒场中暑晕倒的事儿呢。
不过看他满脸的笑容,周林也知道对方没有恶意,纯粹就是调侃,也不会生气,而是笑着怼了回去,
“松大哥,你放心,我今天灌了几大杯的藿香水了,肯定不会中暑的。
倒是你,可得悠着点儿,连件褂子都不穿,小心被晒脱皮了。
今天这太阳可毒!”
这人叫张长松,是八队有名的壮劳力,力气可说是全队数一数二的。
他自称是跟刘元志光屁股一起长大的,昨天晚上,他是第一个报名要来帮忙建房的人。
“哈哈,周老师说笑了,我可不像你们这些文化人,皮又白又嫩的,稍微晒一下就发红脱皮。
我天天晒惯了,这皮啊,厚得很,怎么晒都不会脱皮的。”
厚皮的张长松还揪起了胳膊上的厚皮让周林瞧。
周林真是拿他没办法。
两人说笑归说笑,可手里的活儿却没有停下。
在吊篮里装满泥之后,张长松手里的筐子也空了。
然后他把筐子往旁边一扔,跟周林一起抓住旁边的绳头,用力拉了起来。
随着两人的动作,装满泥的吊篮就稳稳地向上升起,就跟升国旗时旗手拉绳子一样。
等到了墙头的位置,上面正在夯墙的人,就会接过吊篮,将里面的土倒进夯墙的模子里。
之后再把空篮扔下来。
而周林两人此时已经到旁边堆土的地方装土了。
像他们这样运土的搭档一共有三组,一面墙一组。
另外还有拌土的,就是在运来的土中混入一定数量的沙子。
据王师傅解释,这边的土含沙量较少,如果不混进去一定量的沙子的话,到时候墙体收缩,就容易开裂,这是他多年以来给人建房得出来的经验。
至于大部分人,都待在墙头,基本每隔一两尺就有一个人,这样每人负责一小块的地方,一来这样会夯得更结实,二来就是不用来回走了,可以节约很多的时间。
本来像张长松的壮劳力应该是负责夯土的,可王师傅却将他换了下来。
说他力气太大了,跟别的人差别太大,墙体受力不均匀,反而不美。
所以,他就不得不委屈自己干这次一点的活儿。
因为他力气大,刘元忠就干脆安排他跟周林一组,这样既不会浪费了他的大力气,也不会让周林过于劳累,简直就是完美的组合。
周林跟他配合得还是挺好的。
这家伙除了嘴碎了点,有点招人烦外,其它的挺好的。
尤其是这活儿,干得是又快又好,周林跟着他算是享福了。
像秀云母女俩,则是跟刘大娘她们一起,负责做饭。
因为中午不休息,中午饭是直接在这边吃的,粮食暂时由队上出,队上有机动粮,至于以后要不要还,队长没说,刘大娘她们也不介意,实在不行就挂帐呗,留待以后慢慢还,债多了不愁,就是刘大娘此刻的心理。
过了一晚上,她现在心中只留下了庆幸,还好儿子人还在。
这一点比什么都强,哪怕欠上一屁股债,她也不带怕的。
再说了,付出几顿饭,收获一间新屋子,这笔账她还是会算的。
不做饭的时候,几个女人就去干一些后勤工作,比如帮着拿拿接接工具什么的,又比如给干活的人们端茶递水什么的。
今天她们烧了几大锅开水,装到了一只洗干净的大水缸里,冲泡了一大缸藿香茶。
为了这缸茶,院子里的藿香叶子都快被薅秃了。
时不时的,她们都会给正在干活儿的人递上茶水,让他们喝上几大口解解暑。
就这样,大家伙儿一直埋头苦干,在太阳将将要落山之前,终于把墙做到了两米高。
这年头的泥土房普遍低矮,两米高的墙是很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