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宋婉音这么说,孟昭这才心安了一些,此后再有旁人过来问,“听说县老爷爱吃你们家的土豆粉,是这么回事么?”
孟昭也会大方说道:“是啊,我们家这土豆粉酸香麻辣,劲道弹牙,不仅县太爷爱吃,这街上的男女老少只怕是刚吃完头一回,就想第二回了,要不,您也来试试。”
因着这些,孟昭铺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已经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了,她自然不是那种把钱往外头推的人,可她自己是钱串子,为了赚钱少歇几天也不在意。
可她手底下那些个员工,都是有家有室的,这年底正是与家人共度时光,筹备年货的时候,她也不好硬让人家上工。
县里的铺子大约过了腊月二十,就会陆陆续续地关门歇业。
于是孟昭提出了一个加班制度,就是从腊月二十二开始,到腊月二十六只要上工,就算双倍工钱,若是等到过了腊月二十六铺子里还有生意,那自腊月二十六开始,就是三倍工钱。
把这建议提出来后,孟昭的目光扫过众人的脸庞,然后说道:“婶子们愿不愿意在这年底多上几天工,当然了,这个全凭自愿,若是家里有事来不了,也大可以直接说出来。”
最先响应的是柳娘子,她眼睛一亮,脸上堆满了笑容,“愿意呀,我可太愿意了,我住的这么近,走一会就到铺子了,别说让我上到二十六了,哪怕是大年三十,我也能来。”
孟昭顿时笑了出来,“婶子,哪里用这么晚,真到了大年三十,人人都在家里守岁呢,谁会出来买东西。”
以凤娥婶子为首的沈家村的几人,也纷纷表示没问题,“这年有啥好过的,不就是躺在家里吃吃喝喝嘛,这大冷天的,我宁愿来铺子里围着炉子暖暖和和的做工,还能多赚点钱。”
看到众人对于加班这事并不排斥,孟昭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趁着这个机会,她又顺便把年后的制度定了下来。
正月初八开始正式上工,若是初八之前需要上工,那就统一都按双倍工钱结算。
众人对此也都没有异议,孟昭也不是只知道赚钱的,尽量会在年底留够七天以上的假期,不会真的大年三十还要做工。
腊月十六,天空中又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幸好也没下大,要是大雪封几天路,恐怕孟昭就要提前歇业了。
可这天气越来越冷,大家伙都说有场大雪在后面等着呢,于是孟昭便也没有再拖,腊月十七这天,拉着许韵蓉出来置办年货了。
此时的青石县,就像一个大集市,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大家伙估计是攒了一年的钱都准备在年底花了,各村的人一股脑的都来县里买年货。
另外要是谁家里有能卖的东西,也都趁着这个机会挑着扁担推着推车赶到了县里。
一路走来,见的最多的是卖家里养的鸡鸭的摊位,再就是一些家具用品,大到书架床铺,小到扫帚簸箕,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孟昭之前在孤儿院里曾经跟几十个人一块过年,但跟家人一起过,倒还是头一遭,所以到了置办年货的时候,就十分激动。
瓜子酥糖,买!街道里面孩子多,过年总要往兜里装上一点,到时候一把瓜子两块糖,就能抓来一个胖娃娃好好的捏一捏脸,那可太值了。
蜜饯干果,买!平日里忙忙碌碌,好不容易有一个长假,她要把暖炉放在床头,再捂着厚被子,一边吃果脯,一边看宋婉音送来的话本。
“小娘子,小娘子,刚摘下来的冬枣要不,脆甜脆甜的。”
走在路上的孟昭顿时被这话吸引了过去,这古代冬天,不仅菜样少,水果更是少见,只见摊子上摆着几个小筐,里面装的都是个大饱满的枣子。
看孟昭凑了过来,那大娘立马热情地说道,“没事,能尝,觉得好吃了再买。”
听了这话,孟昭也不客气,从筐里随便拿了两个冬枣,转身递给许韵蓉一个,自己又咬了一口,果然是清甜爽口,都是汁水,一点不干,当即问道,“大娘,这冬枣多少钱一斤。”
“七文钱一斤,小娘子要是要的多,六文钱也成。”
孟昭扭头看了看许韵蓉,许韵蓉刚把枣子吃完,然后点了点头,“成,这枣子倒是挺甜的。”
“那就帮我称上三四斤吧。”
虽说好吃,但孟昭也没有买太多,这街道这么长,指不定后面还有好东西呢。
果然,一会儿功夫,孟昭又买了柿子,海棠果,看到有人在卖冻梨,也一下买了十几个。
直到她跟许韵蓉两个人手里拿得满满的,却发现一条街还没走到头,这才知道失策了,只能先回趟家把东西放下,又出去了一趟。
这趟就没再买自家用的,而是给铺子里的工人准备的,这些天她们陪着自己天刚亮就起来备货下肉,天黑了才收拾完卫生回家,着实是辛苦了一些。
所以,孟昭给在卤煮铺子里的员工们准备的年货十分丰厚,一斤熏腊肠、一包桃酥、两斤猪肉、米面各三斤,还有二百文的红封。
同时随着淀粉作坊的产量越来越高,自己铺子里的土豆粉需求量也是增加了不少,作坊的收益一直上涨,里头的工人也十分辛苦,孟昭在跟里正商量好之后,从公账里支出一笔钱用来采买年货。
对比铺子里工人的年货礼包,只是少了一斤熏腊肠,红封换成了一百文,其他的都一样,主打一个家家户户都用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