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喻品第七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童子出家:没有染过男女生活的人,称为「童子」。童男童女都叫童子;按照大乘佛法来讲,半路出家之人真正断除了男女欲望之念,也叫「童子」。诸根通利:就是「六根互用」,这是一种神通法力,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破除烦恼习气以后,这种功用自然现前,叫「六根通利」。
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求圆满成佛。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这些人已经成就了小乘果位,现在应该回小向大。
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这是求佛印证:你是过来人,我们现在已经明白「如来藏」,我们心里怎么想的你知道。也就是告诉佛,现在讲大法的机缘已经成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凡是障碍别人出家的,果报在地狱。这些转轮圣王是不是老老实实的?「八万亿人」,你们一走不就空了吗?我这个国王不是当草头王呐?他不会这样的,他不敢不允许的。出家人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报,你怎么能障碍他呀?
将来龙华三会,第一批大部分都是出家人,不管曾经是真比丘假比丘。所以不可以轻慢出家人。他造业,自作自受;你轻慢他,你更加要受报,他就是未来佛。而且他成佛是指日可待,但是也不要就错用了心,五十六亿七千万亿年之苦可不好受啊!三恶道的苦你一天都不能受,不能受也得受。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你看《法华经》多难讲啊!请法以后,还要等二万劫。还不是因为机缘没有成熟?所以「百千万劫难遭遇」呀!这一生错过了,来生能不能碰到《法华经》都是未知数。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都在护念。
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这是大通智胜佛时代传《法华经》的气氛。「十六沙弥」一马当先,皆能受持信解。这就是大根机之人,随后这「十六沙弥」先后于十方成佛。在声闻众中呢,「亦有信解」。亦有信解,就显得很没有力量,是不是?其中有人信解,并不是一个没有。「其余众生,千万亿种」:包括转轮圣王众中八万人都在其内,大部分皆生怀疑。说明就是肉身佛在世,对于《法华经》产生怀疑的,大有人在。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的,两万弟子里(其中大比丘一万二千,学无学二千,比丘尼六千)退席的就有五千,所以能信解受持《法华经》,非大根机者不可。我们要非常珍惜自己的根机。你今天能坐下来,与过去世的善根和福报有重要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今生今世你遇到了增上缘。你能不能把持住当下?这是关键。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一个大劫少说几十亿,多说百亿、千亿、万亿年。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这很有意思。大通智胜佛把《法华经》圆满讲解以后,即入定。「入静室」干什么?是不是在那儿养老啊?在他入定八万四千年,而十六沙弥就在这期间继承如来家业,弘扬《妙法莲华经》,他在冥中加持菩萨说法。师父在这里讲经,释迦牟尼佛在不在定中加持啊?佛佛道同。讲「入静室」也好,讲涅盘也好,名相概念不一样,实际上是不是一个道理呀?佛已证金身法身,哪有什么「入定」,还有什么「涅盘」,都是做样子而已。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十六沙弥各自度化了「六百万亿」,这是大数字;后面还有「那由他」,这么多众生;第三个大数字,「恒河沙」,想一想。示教利喜:「示教」就是「开示悟入」,「利喜」就是令成就,「喜」是法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是使得,「发」就是成就,成就无上菩提之心不退转。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从三昧起:就是出定,这无非是来给十六沙弥授记。大通智胜佛赞叹「十六沙弥」的功德,在八万四千劫中广演《妙法莲华经》。
智慧明了:对「如来藏」的道理通达明了,这已经是证道位。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观照为对「一心三藏」法理法义明了通达,对十法界一切的万法道交感应。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虽然佛在这里是叫亲近人,实际上是依法。如果他不讲《法华经》,佛叫你亲近他干什么?
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这个法在第十品讲得更为透彻明白。亲近人是为了受持法;受持了这个法,就「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因为这个法就是「如来之慧」——我们这个心明白什么,你当下就是什么。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常」与「乐说」都是形容十六沙弥讲《法华经》圆融、圆满、无碍。时时事事处处,皆能以「法华三昧」把一切的法圆融起来。嬉笑怒骂,拳打脚踢,皆是正法。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左右逢源。好好观照一下。只有在实践中你才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你一开口,里面的意识思维就飞快地运转,到最后灵感爆发,人家有问,你能必答。同修之间互相讨论,跟家人之间互相沟通,不要忘记你的本行就是弘扬《妙法莲华经》。佛讲了,你能赞叹一句《法华经》,则为供养一切佛。你是对整个虚空宣扬宇宙人生的真理。
要信佛所讲之法,只要你把这个「如来藏」道理弘扬出去,人家一定能相信;即使诽谤佛法的人他都能相信,因为这是真理。这已经被我们在几年来弘扬这个法门的过程中铁的事实所印证。这与佛在这里讲的是不是对上号了?只要能信持《法华经》,「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这是讲十六王子学生的功德。「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每一个王子都有这么多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因为听经闻法得到什么功德呢?生生世世都能跟十六沙弥在一起。我们现在读《妙法莲华经》,是不是和释迦牟尼佛在一起呀?「从其闻法,悉皆信解」:只要明白《法华经》的道理,你就是见佛,见佛就是明心见性。
佛在前面对舍利弗讲,只要能信受舍利弗所讲的《法华经》,他就见到了佛。需要不需要肉身佛在场?听懂了《法华经》是不是见佛啊?是不是见菩萨见比丘?可是现在有人认为见到天上那个佛示现瑞相了,或者在定中看到佛了,叫「见佛」。这个并不叫「见佛」。叫不叫明心见性呐?都不叫。
「见佛」在《楞严经》叫「见不见之见」,这叫「真见」;你不能「见不见之见」,那你能见一切的东西都是「妄见」,不要当真。你不懂得一加一等于八是对的,那么你讲一加一就是等于二对不对呀?不对。你如果懂得一加一等于八是对的,一加一等于二十万也是对的,那么你讲一加一等于二对不对呀?就对了。对与不对都是我们心里的自性功德显现。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没有哪几个不是哪几个,都是一个念在自在地变化。
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以此因缘」,就是大通智胜佛时代与十六王子结缘的这些弟子;「四万亿」,每一尊佛住世的时间相隔就算它五十亿年好了,你就知道我们在过去世中已经修行了多少生生世世呐!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十六沙弥都已经成佛了。
先看东方佛,阿閦:译为「不动佛」,是药师佛;欢喜国:药师琉璃光世界。二名须弥顶:「须弥山」是表佛的法身。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师子」,作两种解释:一者,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为人中人、天中天,以此作为一个代号;二者,把「师」和「子」分开解——师,世出世间最受人尊敬的就是老师;「子」在古汉语里,一般地是对有权威、有地位、有学问、有威德、有成就这样的人的尊称。所以「师」和「子」合起来作为佛的一个别号。「师子音」是表佛说法的威力。狮子入林,百兽震恐,是表佛以音声降伏群魔,度化众生的这种威力。「师子相」是比喻以佛的气质来摄受教化众生。「音」是言教,「相」是身教。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这两个名相也是表法。「虚空」,这是比喻真空;「住」,是表妙有;「虚空住」,是真空妙有。「虚空」就是「阿」,「住」就是「弥陀」,「虚空住」就是「阿弥陀佛」,就是「如是我闻」。「常灭」,用《楞严经》解释,「常」就是「即一切法」,「灭」就是「离一切相」。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帝」,在这里是表「自在无碍」,表诸法之王一统天下,这是比喻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尊贵自在。「梵」,是表清净,佛断两种生死、破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得大清净、大自在。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这个「阿弥陀」不再重复解释。「度一切世间苦恼」:世间包括世间和出世间;「一切」,表无量万法;「度」,表成就。自己跟一切的万法圆融、圆通为一个本体,叫作「度一切世间苦恼」。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多摩罗跋」,译作藿香,表消除一切的烦恼习气;「栴檀香」,表菩提,通过「多摩罗跋」转烦恼而成菩提;「神通」,是表法力。「须弥相」的解释,同「须弥顶」。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云」,是表慈悲心,云有无量的智慧,因此而得自在;「自在」和「自在王」同解。「自在」就是「王」,「王」即是「自在」。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坏」,解释为「破」,破一切世间怖畏而成「我独无所畏」。佛证金身法身,证万法同体,没有对待。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盘,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以前的种种办法都是方便引导,而佛在冥中加持一直都是以「一心三藏」这个念在观察时机,等待时机。以前学了那么多声闻法,经过「一心三藏」一引导,当下明了。怎么明了啊?万法都是我们一个念之所变现。
比如说一个杀人犯,开始学小乘法的时候是不是提心吊胆?我这么大的罪过,什么时候能够将功赎罪呀?当明白「如来藏」以后,思想一下解放了。魔王也是佛啊!原来是这样啊!他这个心就翻天覆地。明白了「如来藏」道理以后哪一法不是菩萨道啊?在《楞严经》倒数第二段讲得很清楚啊:十恶不赦之人犯了无量无量的罪过,就要下无间地狱的,就剩下一口气,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所有罪过一笔勾销,当下成佛。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前面的「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是哪些人呢?两千五百年之前是哪些人?就是我们这些人。注意啊!我讲我们现在是「声闻弟子」,同时我们是不是「菩萨弟子」啊?我们现在仍然是「外现是声闻,内密菩萨行」。我们已经明白了菩萨道,但是现的形相是在听经闻法,弘扬佛法,以这种方式作为我们的教体,度化众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我灭度以后,有的弟子听不到《法华经》,也「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是自认为能灭度。这是种妄想,因为你还不懂得什么是佛。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盘,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这个人虽然在打妄想,因为他与佛结下法缘这个功德,「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仍然能够听到《妙法莲华经》。这也是佛强调结法缘的重要性,你自然就有护法神明、诸佛菩萨冥中来安排你,引导你。
不要以为我们就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啊!这里都有定数。为什么天南海北、千里迢迢来听经;那没有结法缘、没有福报的人,即使就在鼻子底下他都不来听,你以为怎么样?冥中都有诸佛菩萨在引导。《法华经》是三世诸佛共同守护的「秘密之藏」,跑都跑不了。但是,你执着定数的话,这就是外道;还要懂得变数。在某种情况之下定数比变数硬,在某种情况之下变数比定数又要硬,这个是圆融的。变数就是讲缘分,就是讲菩萨发心,讲今世缘;定数是讲前世缘、前世因。如果只讲定数,那我们要修行干什么?反正规定到某年某月某日成佛。所以佛在给某人授记的时候,什么几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这都是圆融的数字。定数就是说你一定会成佛,指日可待;变数还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不要打妄想。不读懂《法华经》你是不可能「灭度」,叫「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斩钉截铁,就没有其它的经能叫你成就,翻来覆去强调这个道理。所以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
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是指至于我讲的其它经呐,那都是方便说啊!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盘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盘,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这是强调,讲解《法华经》要有机缘。第一个前提,自知涅盘时到,佛知道快要涅盘了,再不讲就来不及了,不讲的话是白来一趟;第二个,众又清净,「清净」是心地柔软,已经破除了粗重的烦恼习气。
信解坚固:不带有挑剔性,没有逆反心理。了达空法:证得「人我空」、「法我空」。「人我空」是二乘和藏教菩萨的境界,「法我空」是通教和别教菩萨的境界。这个「了达空法」一般地还是指证道位。前面的「信解坚固」这个条件来讲,余地比较大,不管你清净不清净,不管你烦恼习气重不重,也不管你证道位了达不了达,你这个人能够相信人、能够相信正法、心地比较柔软,是这一类的人。深入禅定:他能够研究观照宇宙万法的来龙去脉,他有追求真理的信心。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菩萨」就是过去世已经成就的弟子来做影响众;「声闻众」就是前面讲的这些条件成熟的。
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惟一佛乘得灭度耳:没有第二个法来教你灭度,只有《法华经》《楞严经》,「一心三藏」就是一味之法呀!
深着五欲:就是贪着「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检点一下,你对财产贪不贪?「色」是表一切的物质享受,你对名贵衣服贪不贪?你对名声执着不执着?你对「食」——民以食为天——挑剔不挑剔?这个「睡」还包括懈怠、懒惰的心态,这是「深着五欲」。为什么讲涅盘法呢?你着于「五欲」呀,将来要受五欲之报。讲到涅盘法,用殊胜的「禅定之乐」来取代那个粗敝的「五欲之乐」。因为众生急功近利呀,你要破除一个东西,你必须先树立更好的一个东西,这也是对治之法。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从这里开始就是讲「化城喻」。珍宝处:宝所,指「无住大涅盘」,成圆满之佛。那我们要到这个地方去,讲有「五百由旬」长的路。这个「五百由旬」是指从凡夫起修到究竟成佛的这个过程。险难恶道:是表我们要受种种的苦难,要破除无量的烦恼习气——在《阿弥陀经》说为「十万亿国土」。旷绝无人:是说明修证之程度,连人都没有,要找吃喝更难。本来就很困难,又没有人帮助,是难上加难,困难重重。怖畏之处:是加重说明其难度。
若有多众:这是讲修行人。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这个「导师」呢,可以比喻是佛,也可以说为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为菩萨或者祖师大德。「聪慧明达」是圆顿大教的明心见性,见道位、证道位都能讲得通。受持《法华经》的菩萨,是「菩萨中的菩萨」,不能等同于藏教、通教、别教菩萨。「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这里的「善知」观照为,圆顿大法「一知一切知」。通教、别教的菩萨即使在修证位能够排山倒海,腾云驾雾,飞檐走壁,都不能称为「善知」。不明白《法华经》《楞严经》,修无量法门皆不能成就。「将导众人」,「将」就是「导」,「导」就是「将」。「欲过此难」,领导大家破除我执,破除烦恼习气。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难免有些人要生退转心。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修小法都已经累了,何况听闻大法啊!「前路犹远」,前面是大法,他们认为大法比小法要困难无量倍,现在小法都吃不消了。所以听经闻法作用妙不可言!这是我们救命的法宝!明白了以后要反复观照。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特别是明白「如来藏」之后,我们都要对自己生「导师」想:一个人好不容易到了这个道场却离开,是不是很可惜呀?这个办法给他想绝了。他不是讲二百五十由旬,是三百啊,过半了。就像带着小孩到姥姥家里,有五里路,你硬把孩子哄哄哄……哄到前面,哄到三里路了,小孩怕累,累啊!这怎么办?如果回家的话是三里路,到姥姥家还有二里路,小孩子肯定是到姥姥家去。意思先把他哄到化城来。佛有智慧呀,而且这「三百由旬」到了以后佛就讲:过去讲你们是灭度了,是哄你们的,说着玩的。那现在只有横下来一条心来,只有成佛了。读《法华经》就能成佛,读《法华经》一步登天。如果不读《法华经》,你没有得到真实涅盘的话,将来还要六道轮回。比如说我们最后一天搞圆满,讲《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怎么样?你陪我听两个半小时的经,我再陪你听两个月的经,是不是把他哄到这里?一定用人家能够接受的心态来跟他调理。
若入是城,快得安隐:他证得了小乘涅盘的时候,他即使不愿意成佛,他也不落六道轮回了,也就解决了当务之急;如果愿意成佛呢,就「回小向大」。
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到了化城便以为:哦!这下太平无事了!证到阿罗汉了!这下灭度了。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无复疲惓」,这是恢复体力了。阿罗汉脱离了六道轮回,已经心得自在。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告诉你呀!这个化城是我用神通变化出来的,不是久留之地啊!比喻小乘涅盘并不是真实灭度!我法中没有声闻弟子啊!「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呐,就是「开示悟入妙法莲华」,就是让众生究竟成佛。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盘。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盘,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所作未办」:你们的修行还没圆满呐!近于佛慧:五分已经到了三分,已经过半。当观察筹量,所得涅盘,非真实也:你们好好地观照距离真实法理你还差多少路。懂得「所得涅盘」不真实,叫「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不能把佛的方便说当真。
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那只是如来以「方便权智」把唯一佛乘善巧方便,说为什么小乘、中乘、大乘。其实小、中、大、万法都是一个念。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回归真心本性。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这是以法合喻,把佛要讲的真正法理与佛前面打的比方,这二者圆融起来,这叫「开权显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
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
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
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
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雨:在这里作为动词,就是天人散华。香风吹萎华:吹去已经枯萎的华,再换上新华,比喻天人大众对佛的供养是一念接着一念,法喜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法喜生起了,前面的法喜是不是过去了?叫「吹萎华」。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佛在破除生相无明,天人大众期盼;破除之后,究竟圆满成佛,天人大众欢欣鼓舞。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不闻佛法则已,一闻佛法,我们就要亲近受持,要请法,要皈依。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许多修行人明白了《法华经》的重要性,到处奔走呼号,想方设法引导众生学《法华经》,在各个团体想办法来组织法会。这是「因」,佛菩萨加持是「缘」。菩萨发心的功德不可思议!你发了心可能就有信息来给你了,因为有护法神明。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
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
佛知时未至,受请黙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
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
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这在《法华经》讲得很多,有些是一百个大劫、有些是一千个大劫、有些是无量劫,各个佛土情况不一。由此我们要特别珍惜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国土。我们这个国土虽然困苦、虽然苦难多,但是我们能够在不到一个大劫的时间里诸佛纷纷出世,相比较而言,十方世界我们这个佛土福报最大——能够遇到诸佛出世,这是最大的福报。你即使在地狱里也胜过天堂!什么叫福报?什么叫苦报?这是祖师的教化,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心。你如果闻不到佛法、或者闻到佛法以后无动于衷,那你是真正的苦上加苦。当我们懂得了这个人根本都没有生死的时候,你家里有没有什么难啊?!一个人没有智慧,根本都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是好还是坏。
比如三岁的小儿子掉到水里去了,一般来说全家会嚎啕大哭,他并不知道这个小孩子其实是童子下世,只是与他结三年的缘,就升天了。有一个人经商,他老子在秤底下玩鬼,儿子怎么样说服老子都无济于事。老子一死,儿子把秤一掰两段,从此改邪归正。但是老子死了,他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死了,他想不开,晚上做了一个梦,菩萨告诉他:你这两个儿子,就是因为你父亲作恶,投胎来就是败坏你的家产;现在因为你改邪归正了,所以老天爷把他收回去。你放心,马上又有儿子给你。过了年半老婆又生下,那是正人君子。
这个世界上没有苦乐,所谓苦乐都只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妄想。你明白「如来藏」道理的时候,你即使受苦,也能感到很快乐。别人打你骂你、伤害你、骗你,你高兴:第一,高兴我还债了,前世欠他的;如果晚还了利息更高,是不是平衡了?第二,他是来成就我,让我修忍辱,让我开智慧。连白天黑夜都是假的,有什么好执着?
会用心的人因祸得福;不会用心的人因福得祸。家里儿孙满堂,要什么有什么,产生贪着。好了,你来世必下恶道。你今生今世的福报是前世修来的,福报满了以后你还会往下掉;而对前世已经明白道理的人,今生今世在福报的位置上,他会用福报来供养众生,护持三宝,这叫「以道受乐」。明心见性之人,他不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处处都是道场。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明白万法为一念所现,心量因此打开,你这一念就是「震动于一切」。就是〈方便品〉讲:你赞叹一句《法华经》,等于供养一切佛,一切佛就是「震动于一切」;也是〈法师品〉讲:读一句《法华经》,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因为你已经「震动于一切」,你在见道位已经把万法归于当人当下这一念。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检查一下,你到了这个境界没有?很简单,信了、高兴了,你就见道位到位。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姟,
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
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
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姟(gāi)」是「那由他」,即「六百万亿那由他」。虽然众天王请法,但是时机未成熟,佛以「四谛十二缘」来方便引导。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
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
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
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
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营从:随从眷属、学生、办事员之类。童子心:表他们发的心很真实,很诚恳。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这「六度」是菩萨所行之道,概括了无量的法门,这是采取对治法来帮助我们去除种种烦恼习气。
一者,布施。从整个修行来讲,「六度」是次第圆融。整个的佛法的修行可以归纳为一个「布施」。布施就是舍呀!「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全部舍全部得,舍光了成佛。舍财得财,舍口福,得健康长寿。有句话叫「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啊!舍愚痴得智慧,就看会不会用心。
二者,持戒。持小戒,能得人身安全。不杀生,得健康长寿之报。不伤害别人,就不会有人来算计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沾光,没有人会吃亏上当。那么我们持了心戒,知道万法皆是「我」,你当下成菩萨。
三者,忍辱。世间凡夫能够修忍辱,他也能成就一定的事业。后汉刘秀修忍辱心,成就一代帝王事业。能忍者自安。如果修大忍,修无生法忍,你成佛了。你知道一切都是你,你跟谁忍啊?你忍谁呀?用忍辱来对治嗔恨心,以布施对治贪心,以持戒来对治毁坏。
四者,精进。以精进对治懈怠。外道的精进也能得人天福报。「如来藏」心地法门乃是最大的精进。精就精在万法归一。所以在《法华经》佛讲啊:受持《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生一念欢喜心,蒙佛授记。称赞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这就是精进。我们果真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呀,你会拍案称绝啊!佛出世间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修行不是去傻呆呆地盲修瞎练,你白吃苦。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讲究用智慧。
五者,禅定。以禅定来对治恼乱。凡事「三思而行」,不至于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现在有些人讲什么「点式思维、线式思维、面式思维、立体思维」,这都是凡夫的心态。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他只懂得「点式思维」,就事论事。他有时要么就忍不下一口气,往往把事情办得很糟糕;稍微有点理智的人他会瞻前顾后,他想想过去、再看看未来,叫「线式思维」;智慧再深一点呢,他知道左顾右盼,这就形成「面式思维」,会涉及多少人、多少面;智慧再深一点呢,他从长宽高全方位地考虑,面面俱到,不是哪一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就看你会不会权衡利弊,这就是「禅定」。那么这里「如来藏」心地法门是「如来禅」,无量法界包含其中。海陆空、十方法界有情无情,哪一法不是我?这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
六者,般若。对治愚痴,般若解释为智慧。前五度没有哪一项能离开智慧,仅仅是有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小智慧与大智慧之别。这个智慧就是对一切万法的观照和运用,它贯穿于五度之中,也成就于五度之中。「六波罗蜜」体现了佛的智慧。
根据天台宗判教,对佛49年说法分为「别五时」和「通五时」。怎么「别五时」呢?别五时中,先后为华严时、鹿苑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具体时间见《五时说法颂》: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时,五时互通,不可拘泥于别五时。否定别五时,就不知如来说法之次第;否定通五时,就不知如来说法之融通。
怎么叫「通五时」呢?佛在「华严时」就涉及到小乘、中乘,乃至《法华经》《楞严经》;在「般若时」仍然涉及到《华严经》、小乘、中乘、大乘;在「法华时」仍然没有离开「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它是圆融在一起。
其实佛也不乏对那些大乘根机已经成熟之人,在「华严时」、在「阿含时」、在「方等时」就已经给他们宣讲「一心三藏」。气氛不一样,时间长短没有多大的考究。有些人几句话一点,当下就能成就。
这「六度」呢,通大通小,通凡通圣。同样讲「布施」,对小乘根机讲小乘根机的「布施」,对大乘根机讲大乘根机的「布施」。当然讲《妙法莲华经》在前四时没有大张旗鼓,没有显讲,但是并不影响在小范围内、小时间内对个别人讲。我们一定要明白啊!万法都是次第圆融。你看从前面舍利弗那个说法,最起码佛在前几时对舍利弗就是讲过「如来藏」的道理。
及诸神通事:外道误以「神通」为「究竟」。神通只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接引众生的一种方便手段。
分别真实法:这个「分别真实法」「会权归实」。「会权」就是分别啊!到最后:是非、好坏、长短、多少、佛、菩萨、妖魔鬼怪、泥巴瓦块,都是一个念,叫「分别真实法」。分别把一切法归于一真、一实,也就是归于一真法界。所以「圆顿大法」讲呀:一尘一刹、一草一叶、一丝,一个草丝尽足以为一真法界,叫「分别真实法」。我们会不会分别呀?「无分别不妨分别,分别不妨无分别」,要这样来圆融。所以这里的「分别真实法」,我讲到这里是不是也是「阿弥陀佛」法呀?「分别」就是「弥陀」,「真实」就是「阿」。「分别真实法」是不是「阿弥陀佛」?佛就是这么良苦用心。他总是没有忘记了提醒我们一句,这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是「如是我闻」呐!「分别」是不是就是「是」?「真实」是不是就是「如」?「如是」,「是如」,就看我们「闻」不「闻」?
菩萨所行道: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一切法皆是菩萨道,皆是成佛之法。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
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
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
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前面讲了大通智胜佛入于静室,在定中加持十六沙弥说《法华经》。在这里就是「开权显实」,为实而权:十六沙弥是「权」,大通智胜佛是「实」;禅定中是「实」,出定传法是「权」。所以「知佛禅未出」,可以观照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无形无相,叫「未出」;那么十六沙弥说法,这就是「开权显实」,以有形有相的万法来显示不可说的真心本性。
宴寂:是在禅定之中。两个特点:保持一种不静不动、定慧均等的心态,这是「宴」;「寂」呢,不落于任何的形相。
与师俱生:从大通智胜佛之后就分四万亿佛法。这些修行人是不是我们呐?在大通智胜佛、十六王子以后,我们就已经在四万亿佛法中成就。那在大通智胜佛之前,如果没有福德因缘,你能不能与十六王子结法缘呐?所以《法师品》讲啊: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已经在十万亿佛法中成就了功行——也就是说我们在此前已经在六万亿佛法中成就了福报善根,才有缘与十六王子结法缘,听《妙法莲华经》。要想听闻《妙法莲华经》,谈何容易呀!你听闻《法华经》就有一种石破天惊、耳目一新的感受,能当下能沉下气来,这可不容易啊!你不要认为太简单了,在你看来太简单,在别人看来比登天还难。
讲得不好听一点,在座各位都已经属于下下等根机。这是与大通智胜佛时代以来相比而言,是不是下下等根机啊?上上等根机的人早就到其它佛土成佛去了。我们现在成佛都太迟了。要生惭愧心呐!有些人还在等,你等什么啊!你明明知道万法就是一个人一个念,这么多东西都是假的,你还在执着什么?我们与现在世界的众生比,你可能是上上上根机。人家还不来,还没有这个福报来听呢!人家来听还未必就信呢!
分析一个问题要懂得圆融。特别是把自己想得很平常、很庸俗的时候,你要生惭愧心。我们就是佛,你为什么自己看不起自己?佛从来不敢轻视一个众生。谁不是从「大光明藏」而来呀?谁当下不是「大光明藏」啊?明白自己就是佛,就是菩萨,怎么不去行使你的权利,承担你的义务?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有些还没有成佛,仅仅是在声闻位。有些人已经成佛,或者有些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都是佛在大通智胜佛时代的学生弟子,所以佛生生世世引导我们。
譬如险恶道,逈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
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
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
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
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顿乏:疲劳到极点。你要「退还」,不得了啊!可能无量百千万亿年难得一个人身!而你不退还,咬咬牙,多则几年、十几年,少则一年半载、几天,你成大菩萨。因为你好不容易遇到正法,中途退出太可惜!无量百千万亿年六道轮回,甚至三恶道受苦。这就是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苦口婆心劝导修行人,原因即在于此。诸佛菩萨也好,当老师的也好,他不需要学生弟子给他帮忙,他只需要学生弟子来接受老师的帮助。唯此一个信念。
而失大珍宝:这个「珍宝」就是生生世世的解脱。好好地想一想,今生今世人命无常,一旦眼睛一闭,来生来世无量百千万亿年万亿年呐!那是个大大的未知数啊!你即使来世再得一个人身,你能不能再遇到《法华经》?即使再遇到《法华经》,你能不能信?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寻时」就是及时、当下,要考虑一个权益之计,叫「思方便」。
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这六句偈可以笼统观照为小乘、中乘、不了义大乘法的种种法门,各有其所得之处,各有其通融作用之处。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盘。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盘,皆得阿罗汉。
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
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
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盘。
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这是佛在讲《法华经》之前打这个比喻。我们现在已经是传《法华经》,所以把这个已经公开的秘密我们在这儿宣布,我们千万不要打妄想:既然佛当时讲了无量法,设了「化城」,师父能不能也搞一座「化城」啊?这个「化城」可能来不及,因为我今年已经六十有二,像佛那样讲四十一年「化城」的话,可能城没有化起来,我自己就化掉了,是不是?没有必要。我们这么讲了一下,这个「化城」就已经给我们化掉了。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包括了圆顿大法前七种方便,别教、通教、藏教、二乘,通通包含在内。
十力等佛法:我们在〈方便品〉介绍了佛的十种智力。
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这两句话很重要。藏教菩萨执着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通教连佛的三十二相都判为「无明相」。我们在这里对「三十二相」要还它一个本来面目。
「三十二相」呢,也就是「法性身」,是极果如来证金身、法身、圆满身所显现出来的「法性五蕴」。它与下面的「真实灭」相对应。上面的「三十二相」就是法性色身、法性五蕴;后面的「真实灭」呢,叫「法性空」。如果用《楞严经》的说法,「三十二相」叫「性空真色」,或者叫「性空真相」;后面的「乃是真实灭」应该讲「性色真空,性相真空」。
由「三十二相」我们就可以观照到什么是「阿弥陀佛」。「具三十二相」就是「是」,「乃是真实灭」就是「如」,「如是我闻」;「三十二相」就是「弥陀」,「真实灭」就是「阿」。无论是前面「三十二相」也好,下句的「真实义」也好,都是「涅盘四德」,究竟「常乐我净」。「三十二相」当下就是「真实义」,「真实义」当下就是「三十二相」。这是如来果地的圆满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