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萨利亚带着丁运鹏来到了同声翻译包厢,参观房间及设施和设备。
同声译厢,是专业名称。其实就是我们看到的大剧院楼上的独立包厢一样。不过同声译厢朝着会议厅的一面是用玻璃镶起来了,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样可以确保室内安静,没有干扰。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会场。
同声传译,也称即时翻译,是一种现场同步进行的翻译方式,翻译者需在讲话者说话的同时,将内容准确无误地转换成目标语言。他们是语言的桥梁,将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无缝对接。
翻译员专注聆听、快速笔记、随后即席翻译的瞬间。翻译员佩戴耳麦,实时接收口译设备传输的语音信号,同时通过耳机向听众传达翻译内容。背景可能包括大型会议厅、演讲台、以及高科技的翻译设备。
同声传译者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语言技能,还包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反应速度和记忆力。他们需要迅速理解并消化大量信息,同时保持流畅的口语输出。每一场同声传译都是对翻译者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的考验。
同声译一般需要团队进行。一组三人,每人翻译20分钟,然后换人。这样下来,一个小时,换一轮。联合国会议一般是三个小时,每个议员要在精神高度紧张集中的状态下工作一个半小时。一天如果有两场会议,他们的工作强度可见不一般。
两个多小时,他们结束了在联合国内的参观。丁运鹏很满意。因为他看到了许多一般参观团看不到的地方、设施、设备等。
“下面的安排就是到中国城,吃大餐!”奔萨利亚也是个小吃货。
“好,出发!”丁运鹏响应着。
离开了联合国,他们驾车驶向了中国城,唐人街。
路上,奔萨利亚又开始了导游播音。
唐人街是英文chinatown的中文翻译。纽约华人有时称其为华埠,有时也叫它中国街。它是中国人聚居地和商业区。
目前,纽约有三个公认的唐人街。它们是曼哈顿区的唐人街(chinatown)、皇后区的法拉盛(Flushing)和布鲁克林区的第八大道(Eighth Avenue)。
唐人街的居民以华人为主,华人的商业活动也集中于此。住在唐人街,就像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其他华人小城一样。通用的语言主要是国语,也有各地方言。中餐为主食,许多街口有中文报摊。开车可以听到中文广播,晚间看的电视是中文电视。在美国,只有唐人街有这样的条件和氛围。
“”我们去曼哈顿唐人街,那里好吃的多,买东西的地方也多。”奔萨利亚将自己选择告诉了丁运鹏。
“好,没问题。你说了算。”丁运鹏越来越欣赏这个小太妹了。
纽约第一唐人街是曼哈顿的唐人街。
它位于曼哈顿区的下东城,建于19世纪中叶。其特点是在这个区域的居民几乎全是中国人。同时,中国人也在此从事商业活动,主要是开商店、饭店和礼品店。
居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主要的语言为粤语。据一些老移民说,在1980年代以前,不会说粤语被认为“唐人不会说唐话”,吃饭、购物和招工都无人理会。
唐人街的不足之处是脏乱差。首先是脏。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和痰迹。它比美国人社区脏得多。尽管街道很脏,但华人的家里个个窗明几净。这件事让一些美国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华人个人卫生做得好,而公共场所的卫生不行?
其次是乱。唐人街里的街道显得很乱。沿街的商家把商品摆到门外。有的华人菜市场有点像中国大陆农村的小集市。菜就堆放在路边,行人也就蹲下来选菜。人们横穿马路也是常事,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
最后是差。差是指秩序差,道德差。办事不按规则,总想钻空子。坑蒙拐骗的事情时常发生。当事人和受害者均是华人。假的东西到处都是。唐人街的仿冒品在美国闻名。纽约市警察局已经扫荡多次,但总是不能根治。
但是,唐人街又是一个风水宝地。唐人街商店里永远是熙熙攘攘,马路永远是摩肩接踵。唐人街的邮局总是要排队,出了唐人街就门可罗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