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发明历史了,说中国古代女方要冠夫姓,不信你看。电视里一个男子对着老太太行礼道:原来窦老太太,那老太太一听直接回应道:老身姓崔,不冠夫姓。对于这个片段评论区一片叫好。有人说,谁懂这句不冠夫姓的含金量啊。还有人说就凭这句话,这句我追定了。】
长孙皇后:“冠夫姓?怎么从来没听过呢”。
李世民对这个片段也是非常疑惑:“朕也不知,后世历史又记哪去了,从古至今都没听过的东西”。
说完李世民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观音婢,大叫一声:“不好,难不成观音婢你在后世就成李皇后了?”
“怎么会呢,这定是后人开的玩笑”。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跑去找他的大妹子了,气呼呼的说道:“妹子,你在后世姓朱了,他们不喜欢咱就算了,还把你得姓给改了”。
马皇后:“重八,你急什么,那有个当皇帝的样,你不记得以前主播叫过我,他虽然不知道我叫什么,但人家当时称的就是马皇后”。
朱元璋:“那这电视屏演的啥啊?后人总不能无中生有吧”。
疑惑的不止他们几个,准确来说,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里都蒙圈了。这演的那个朝代啊,这给我们干哪里来?
“野史,这一定是演的野史,主播就喜欢看野史,除了他们的近代史他回去找一找有考究的影视,靠近咱的历史视频可能就是野史”。
“对,肯定是野史”。
......
【我只能说,这片段纯属瞎编。咱们传统文化里的确有很多糟粕,但冠夫姓这做法,古人不背锅,从那传说中祸国殃民的褒姒开始,中国女性一直用自己的本姓,这个事情其实不难理解。】
【首先,从古人的观念上讲,冠夫姓就不可能,结婚是两个家族的事情,叫两姓之好。你得首先拥有两个姓啊,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很早的时候就观察到近亲结婚会对后代的健康很不利,所以老早就提出同姓不婚。《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国语》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天幕下。
看不懂的人偷偷问旁人这是什么意思,“诶,这不藩什么意思啊?”
听到这些问题,一旁的读书人也没有嫌弃,很是热心的解释道:“不蕃,就是不健康、生下来就有病,用主播的话就是患有先天病。还有后面的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就是不育,生不出孩子,就是告诉大家同姓结婚可能会生不了孩子”。
“这个意思啊,明白了,太感谢你了”。
那读书人说完又说了些其他的,“《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从周就开始不同同姓结婚了,这可是自古以来,同姓那是乱伦啊”。
【在古人眼里,同姓就是血亲,同姓通婚就是大逆不道的乱文行为与禽兽无异。在这样的理念下,怎么可能要求女方冠夫姓,这不是主动做禽兽吗?你看汉章帝的皇后窦氏,汉和帝的皇后邓绥,还有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这两位在历史圈谁不知道啊,哪个不是用自己的姓,那可是皇帝呀,世上最尊贵的人了,人家也没有改姓。】
马皇后:“看吧看吧,就是这电影瞎搞的”。
朱元璋:“咱就说嘛,咱皇上的身份都没让改姓,这下面的人冠夫姓,那不是要站在咱头上了”。
.......
【古代女方是从夫门,但不改夫姓,日常用自己的本性,正式场合亮明夫家,把丈夫的身份放前。面说清楚自己是谁的妻子,自己放后面叫做某某夫人某士,以表明自己是夫家的人。如果夫家家世好,那牌面一下就拉满,但自己的姓绝对不会丢掉。】
【尤其到了魏晋南北朝,世家门阀林立,人家女方自己可能就是豪门,姓氏在那一摆,就算夫家不给力,也没人敢小瞧你看看出土的墓志铭就知道了。】
【比如说魏部镇东将军,贾思伯夫人刘氏墓的墓志铭,魏故胡昭仪墓志铭,你看女方自己有身份的写自己身份,没身份的写丈夫身份,这个习惯一直延续。隋唐时期也一样,比如说大唐故司徒公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公夫人苏氏墓志铭,大唐故文帝昭容韦氏墓志铭。】
“出门在外那身份是自己给的,家里谁有牌面说谁呗,谁不想喊一句,你知道我爹是谁吗,有身份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丈夫的,又或者是娘家的,先喊出去啊”。
“就是就是,丢了自己的姓,那岂不是和娘家人断了关系”,一时间世家大族对这些冠夫姓的行为嗤之以鼻,甚至对挖坟的事都放一边了,他们纷纷对这种行为展开了嘲讽。
没了本家姓谁还认得你娘家是那的,那我这女儿岂不是白送出去,那还联什么姻啊。
【宋朝以后变化也不大,除了写墓志铭或者写家族祭祀名单的时候,会用上正式的某某之妻,某士或某母某士,其他场合还是用本姓。明初文学家宋濂写的濮阳人物记里就有谢节妇、宋烈妇等等叫法,绝对没有某某氏的叫法。所以那个电视里,中年男子把崔老太太叫做窦老太太,完全是编剧自己的臆想。】
【红楼梦看过吧,贾家女眷全部用本姓,王夫人、邢夫人、赵姨娘,从这些可以看到,娘家什么姓,嫁到夫家后还是什么姓。咱们稍微想一想也知道,大家族里真的没法冠夫姓,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冠夫姓,那家里还不得乱套。】
【王夫人只有一个,变成贾夫人还好说,可赵姨娘、周姨娘都是姨娘,谁要是喊一声,贾姨娘,她俩谁出来呢?难道叫贾姨娘一号贾姨娘二号吗?】
【如果是整个贾府的话,走出来一大排的贾夫人贾姨娘,那可咋办?古人才没那么笨呢?那么冠夫姓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答案是民国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冠夫姓就被当时的上层人士当作先进和时髦引进了。】
【1929年,南京民国政府公布的民法里说,妻以其本性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性冠以妻姓,但当时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实际上,西方的冠夫姓准确来说,应该叫改夫姓。在欧洲漫长的封建时期,女性地位极低,不论人生还是财产完全依附在丈夫身上,婚后就得用别人的姓,连嫁妆也得丈夫说了算。】
“啊?嫁妆归丈夫,那自己带嫁妆过去干嘛,跪着要饭?”
“我也不明白,我女儿带嫁妆过去,不就是防着她在夫家受苦了也能有钱用的吗,交给夫家作甚”。
在过年时期在听主播亲戚闲聊,了解到后世婚嫁的他们一直憋着没问,觉得后世有自己的道理,现在一看,坐不住了,“这,这这这学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后世这彩礼嫁妆全乱套了。这礼是什么作用他们都搞不明白,胡搞乱搞,还冠夫姓,蠢货,可以裱起来放博物馆给别人看的蠢货”。
旁人连忙安慰,“后世没冠夫姓啊,您老消消气”。
“那你们说后世那套婚嫁是不是从西方学的,那些礼是不是受西方人影响而胡乱改的”。
【这种影响直到今天还在,而且跟女人事业成不成功没有关系,哪怕是距离总统之位一步之遥的希拉里。婚后还是要把名字从希拉里·戴安·罗德姆改成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表示自己成为了克里顿家族的一员。】
【英国的前首相,我们只知道他对外人称撒切尔夫人,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的本名叫马格里特希尔达罗伯茨呢,本来中国和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没有冠夫姓的习俗。后来香港学了英国,弯弯那边学了日本,而日本脱亚入欧的时候学了欧洲,所以就都有了冠夫姓的做法。】
【比如香港首任女特首林郑月娥,澳门赌王的夫人和梁安琪等等。在咱们中国大陆冠夫姓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过一小段时间,现在早已销声匿迹,更不可能出现在古代了。】
【1950年的婚姻法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这是男女平权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果没想到,现在有一些人竟然说冠夫性这种封建行为是甜甜的,好浪漫的行为,实在让人无法理解。还有一些人呢为了讨好女圈主义而瞎编,收视率固然重要,但也别捏造历史啊。】
“这是学着西方的糟粕了”。
“我看那些写电影的就是分不清楚姓和氏的区别,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姓、氏是两个东西吧。估摸着是翻了点书,看到刘张氏啊,王钱氏这些特殊的玩意,也不看年份就一脸高兴的把这玩意安在咱头上”。
“愚蠢”。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