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率主力匆匆赶回青州,只见青州城外,吕蒙的江东军营帐连绵,旗帜飘扬。袁谭心中焦急,却也深知不可莽撞行事。他与玄风子登上高处,眺望敌军营地,商议破敌良策。
玄风子沉思片刻,说道:“主公,江东军远道而来,虽初战得利,但补给线漫长。我军可先闭城坚守,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其粮道,待敌军粮草不济,军心涣散之时,再出城击之。”袁谭点头认可,即刻传令城中将士严守城池,不得有误。
于是,淳于琼率“锐锋营”一部,趁着夜色出城,悄悄潜入江东军后方。他们在山林间设伏,专门袭击江东军运送粮草的队伍。一时间,江东军的粮道危机四伏,运粮士兵人心惶惶。
吕蒙察觉粮道被袭,心中恼怒。他一方面加强粮道的守卫力量,派遣大将甘宁率水军一部护送粮草;另一方面,对青州城展开更为猛烈的攻城战。
江东军在城下架起投石机与攻城塔,不断向青州城投掷石块,发射箭矢。城中百姓在袁谭的安抚下,并未慌乱。他们协助士兵搬运石块、修补城墙,军民一心,共同抵御外敌。
袁谭在城楼上指挥作战,他望着城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江东军,心中暗自思忖。玄风子则在城中四处奔走,调度兵力与物资,确保城池的防御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刘备在蜀地密切关注着青州局势。他深知,若袁谭被孙权击败,曹操将在北方一家独大,这对他兴复汉室的大业极为不利。于是,刘备决定再次派遣使者前往青州,表示愿意在物资与军事上给予一定援助,但条件是袁谭需明确表态拥护汉室正统。
袁谭接到刘备的书信后,与玄风子商议。玄风子认为,此时接受刘备的援助,可解青州燃眉之急,但也需谨慎应对,避免日后被刘备掣肘。袁谭决定回复刘备,表示感激其好意,自己本就一心为汉室守土,愿与刘备结为盟友,共同对抗曹操与孙权。
在青州城外,吕蒙见攻城多日无果,且粮道不断被袭,心中焦急。他决定改变战术,采用水淹青州之计。江东军士兵在城外挖掘河道,引河水灌城。
袁谭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玄风子却冷静地说道:“主公莫慌,我早有防备。”原来,玄风子在城中预先组织百姓挖掘了排水渠道,可将灌入城中的水引向城外。同时,他令“神机队”在城中制造简易的木筏与舟船,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河水逐渐灌入青州城,城中部分区域被淹。但袁谭军在玄风子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应对。士兵们乘坐木筏在城中巡逻,防止江东军趁水攻城。
而此时,淳于琼在江东军粮道的袭扰战取得了显着成效。甘宁虽加强了护卫,但淳于琼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锐锋营”的勇猛,多次成功截获江东军粮草。江东军因粮草短缺,士气开始低落。
玄风子见时机已到,建议袁谭出城反击。袁谭亲自率领“铁骑卫”与“锐锋营”主力,打开城门,冲向江东军营地。城中百姓在城头呐喊助威,声威震天。
江东军在饥饿与疲惫的双重打击下,难以抵挡袁谭军的猛烈攻击。吕蒙虽奋力组织抵抗,但兵败如山倒。甘宁见大势已去,率水军先行撤退。
袁谭军在城外与江东军展开一场激战,最终成功击退江东军,解除了青州之围。此役过后,袁谭的威望在青州达到了新的高度。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士兵们也更加忠心耿耿。
然而,袁谭深知,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在蜀地也有着自己的野心,孙权虽兵败,但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与玄风子回到城中,开始重新整顿军队,发展经济,巩固青州的防御。
在军事上,玄风子对“锐锋营”“铁骑卫”“神机队”进行扩编与强化训练。他从青州百姓中选拔出更多有潜力的士兵,充实各营兵力。同时,引进新的兵器制造技术,改良弩箭与投石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袁谭继续推行“屯田养民”之策,并鼓励商业贸易。他在青州境内设立集市,降低赋税,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交易。青州的丝绸、海盐等特产远销各地,为青州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外交上,袁谭除了与刘备保持盟友关系外,还派遣使者前往西凉马腾处。他向马腾阐述了曹操的威胁,提议双方结为同盟,互相支持。马腾对袁谭的提议颇感兴趣,他在西凉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压力,于是同意与袁谭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谭在青州的势力愈发稳固。但他也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只有不断壮大自己,才能在诸侯纷争中立足。
他开始谋划下一步的发展战略,是继续向北扩张,与曹操争夺中原,还是向南发展,与刘备、孙权在长江流域一较高下?
这一切都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而建安年间的风云,仍在继续变幻,等待着他做出新的抉择,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