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要结婚了,堂哥处对象三四年了,对象是泽林老乡于爷爷给介绍的,于爷爷和俺爷是好朋友,于爷爷是宋楼的,俺爷认识他就是俺家修水库,搬家搬到宋楼认识的。于爷爷介绍的女孩是小柳河的,于爷爷给介绍时给俺爷说,女孩也是俺关里家的,是咱那魏湾公社菜洼村的。俺爷一听是关里的,又是俺魏湾菜洼的,离俺马楼不远,就挺高兴,说挺好挺好,这样的女孩都是知根知底的,打着灯笼都不好找。
“不好找,我才给你说呢。我知道你大儿子家有个小子,我觉得我给你说的这个女孩和你孙子正般配。”于爷爷给俺爷说,俺爷就叫我和弟弟去找俺大爷,我和弟弟把大爷找来了,俺大爷问于爷爷女孩多大,于爷爷说十四岁。俺大爷说岁数有点小。于爷爷说不小,过去,解放前,有钱的人家说媳妇不都是十几岁吗?虽说现在是新社会了,国家也有新婚法了,我给你儿子介绍,也不是叫你马上就结婚呀。俺爷说就是嘞,人家这女孩子是咱关里家的,还不要彩礼,像这样的人家多难找啊。
俺大爷说,这女孩子十四,俺儿子十七,他俩岁数还差点。于爷爷说,差两三岁不算差,这就算正好,国家婚法规定还让差两岁呢,女十八,男二十。男孩子比女孩子大个三岁两岁好。
俺爷说,就是吗?这两个孩子的岁数,正好给留下准备的时间,你准备还不得准备两年三年的吗?
于爷爷说,人家女孩子家,不要彩礼,也不要三大件,别人家要彩礼,奶金钱就要三百四百的。人家这女孩的娘说了,人家啥也不要。
俺爷说,人家不要彩礼,说明人家的父母是明白人。人家不要是不要,这三大件,咱们也得想法子置办一件两件的。
“那置办了,也是在你老马家摆着,撑你家的面子,人家娘家也不要。”于爷爷说,大家笑。
“置办,那倒是行,于叔,那女孩长得啥样,是不也得叫俺们看看呀?”
“看看,你们看看,那行,女孩不俊可也不丑,不贫也不傻的,你们不说,我也准备哪天领来,叫你们马家都看看嘞。”
于爷爷跟俺爷俺大爷说好了,就回去了。不几天,于爷爷给介绍的姑娘和他弟弟来了。女孩子来了,长的不大,个子也不高,穿个小粉花蓝底棉袄,一点也不新鲜,看上去,女孩就是个小孩,你问一句,他回答一句,很拘谨的样子,你不问,她坐那就不吱声,很朴实。堂哥看见人来了,就问一句来了。
姑娘长的小,姑娘的弟弟个子个子长的挺大,堂哥喊姑娘的弟弟玩,在当院子干点活,戳点雪,也领着他。俺大爷看了,来找俺爷说,不行,我这于叔说姑娘长的小,也没见到长的这么小啊。
“长的小,岁数也小,才十四,你让她多高,女大十八变吗?你让她再长三年,你再看她高不高?”
时间过得也快,一晃三年过去了,堂哥二十了,女方也十七大多了。大爷看到俺家大哥都要结婚了,俺大爷着急了。大爷着急了,大爷来找俺爷和俺爹,大爷说,也不知道老于叔给介绍那个姑娘咋样了,要是个子长高了,能行了,咱就得结婚了。俺爹说,这事好办,咱想看看女孩子长啥样了,咱想法子,给捎个信去,叫她来一趟看看不就行了。
“看,我说的不是看看就完了,是看看,要是行,咱就得张罗着结婚了。”
“结婚,老大,这东北的规矩咱也不懂,要是按着咱关里家的规矩,都是男方说的算,那现在,你想叫我孙子家昌结婚,那你先给我孙子说好,你要说好了,我马上找人,给媒人你于叔送信去,把媒人请来,也叫媒人把姑娘领来,咱看看,咱要是看着女孩个子也长高了,行了,咱就和媒人商量好,叫媒人给女方说呗。
“啊,是这样吧,二兄弟?”
“哎,大哥,这几年,你没叫姑娘来过吗?”
“哎,来啥了,前几年,老受自然灾害,成天吃饭,都缺粮少米的,哪还有心思叫她来呀?”
俺大爷给俺爷俺爹说好了,俺爷爷叫人捎信去了。过了十几天,媒人于爷爷领着姑娘来了,姑娘来了,姑娘长高了,长的也像个大人样了,他到了俺家,俺娘做饭时,有意喊她帮忙,她也很洒脱,俺娘给媒人说,这小女孩子,真是女大十八变呀。
“就是穿的破点,前天,我去找她来的时候,他还在地里干活呢、我昨天;要领她往这来了,我叫她换换衣裳,他娘给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件像样的衣裳。”
“嗨,于叔,那还是她家里没有啊?”
“没有,老二,咱这不也是一样啊,现在干点啥,我要说实在点就不好听,这队里来块布料都得抓阄,他爹不抓着一块,就拉倒,要是抓着了,这姑娘的大弟弟又那么大了,他爹她娘,能舍得给她做一件衣裳吗?不得给他大弟弟留着吗?万一,他弟弟找到对象了,那结婚不也得需要布料吗?再说了,大哥,我不知道我上回来,给没给你们说,这姑娘是继父。”
“哦,于兄弟,这姑娘 的命也够苦的了。”
晚上了,媒人领的姑娘在俺家也吃晚饭了,俺娘叫我和四弟弟把姐姐送俺大娘家去。俺爷说家军家民,你把你姐姐送你大爷家去,你就叫你大爷来。
“好了。”我和弟弟给大爷送走了,大爷跟着我们来了。
大爷来了,一进俺家门,俺爷正在和老于头说话呢,俺大爷说道:“呀,我于叔来了,啥时候到的,我不知道你来,我要是知道你来,我就叫你和俺爹上我那吃去了。”
“呀,学堂来了,在哪吃不一样,凡是我来了,在哪吃都是你们老马家的。”
“哦,于叔说的对,那还是上我那对,于叔是来给我家办事吗?”大爷一说大家都笑起来。
“于叔,”你往这来,这是怎么走的啊,”
“怎么走的,你爹给我捎信去了,我正好没在家,我在头林我大儿子那的,我家接到你们的信,就给我往头林捎信了,我接到信,我就马不停蹄的往家赶,我前天才走到家,昨天我又赶到这姑娘家,我赶到姑娘家,我得先给姑娘的爹和娘说呀。我说北边老马家想见姑娘了,我给你们介绍对象三年了,说句实话,我也不知道你们这和姑娘家来往几次了。我去了,我把你们这边的意思给这姑娘的爹娘一说,姑娘娘说,这几年就姑娘和她弟弟来一趟。其余的谁也没见过面呢,姑娘的爹说,去吧,人家老马家来信了,咱叫于叔领着姑娘去吧,到那了,两个孩子见面就行了,要是相互看好了,两家大人见不见面都没啥。这不,我给姑娘爹娘都说好了,这姑娘还正在队里铲地呢,这不,我说,要往这来,姑娘的娘就赶快叫姑娘跟我来了吗?这来的也匆忙,姑娘在队里干活的衣裳都没来得及脱下来洗洗,换换。”
“哎,老于叔,这个咱不挑。”
“不挑,你于叔给咱介绍几年了,你们也不拿点东西,拿块布料送去,给姑娘做件新衣裳。”
“哎呀,爹,你看我这今年那多忙啊?”
“哎,不做不做吧,老马四哥,你先别说这个,我问我学堂,这回我把姑娘领来了,刚才,你二兄弟这打发谁了,是家军家民吧,给你们领过去了,你看到了吗?”
“于爷爷,我和我三哥领着姐姐过去的。”
“看到了,看到了。”
“看到了,你看了,觉得咋样啊?和我给你们介绍那一年,这姑娘和他弟弟来,你们看着有啥变化吗?”
“有变化,有变化,老于叔,变化太大了。刚才吧,是我这两个侄子吧?是家军家民吧,去了,一进俺家里,就说,大爷大娘,来客人了。我说来客人来吧。是哪的客人呀?我还以为是这的,我二兄弟家的客人呢。我说来客人了,坐下吧,三侄子,这是你家哪来的客人呀,我那三侄子说,大爷,这是你家的客人,这个姐姐是你家我家昌哥的对象。我这侄子,这样一说,我差不点笑喷了。”
“你不认识了是不是?”
“就是啊,老于叔?”
“不认识,大哥,这小菜胜兰,今个来了,一进俺这屋,我都没认出来。”
“你没认出来,他娘,要不说,女大十八变呢?”
“哎,于兄弟,咱就不说这个了,俺这老大也来了,咱就看看说俺孙子家昌和菜家姑娘这事吧。看看咋样商量这结婚的事吧?”
“咋商量,你是哥,这门婚事是我给介绍的,虽说搁着三年了,都是因为双方的孩子都小,和这前几年受自然灾害,这可能是交往的少点,可还好,我来之前,先征求女方大人的意见,那边说尊重这边的意见,那咱这边就拿出意见呗,说说,咱这里咋办。我看咱也不用,按着咱关里家山东那些规矩,也不用按着这边东北的规矩,咱自己想怎么办好,就怎么办。那学堂,这家昌是你的儿子,你就拿出你的意见吧。”
“我拿意见,老于叔,家昌是我儿子,这孩子结婚的事,这几年,我光看人家办了,我自己还没办过,那样吧,俺爹在这呢,叫我爹说吧。”
“叫我说,老于兄弟,我儿子叫我说,我说就是新婚新办,具体咋办呢,我觉得就这么几步,今个就定下来,一,马家和菜家这门亲戚就认定了,看还用不用双方父母到一块认识一下,二,用不用,像人家东北这,过彩礼了?三,定个结婚日子,看哪个月份好,选择了月份再选这个月里的哪一天。这结婚的日子定了,那下一步就是准备了,那准备的事多了,先叫两个孩子,选着什么时间去公社登记,登记完了,就给新人做新衣裳。新被褥,新鞋,新袜子,幔子,买化妆品,再就是准备酒席,酒席准备是个大事,鱼啊,鸡呀,肉啊,青菜呀?这些都准备了,到结婚的前几天,还得提前给生产队找队长车队长说,用谁的马车当结婚接亲的车。是这样吧,于兄弟,你看这样行不?我说的,这里恐怕是拉的事和步骤都很多。多没事,咱现在商定,一切都来得及准备。”
“好,好好好。四哥,你说的差不多了。说的事儿,也很细了。我看了,有些事儿有些步骤可以去掉。”
“去掉,于叔,你说哪些事能去掉啊?”
“哪些事儿,能去掉,认亲可以去掉,过彩礼也可以去掉。你们老马家,和老菜家,住的距离这么远,几十里地,要认亲,来回走路就得两天,这大没有必要。这两个都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咋代替呢,我给你们说呀,老大学堂老二学林,一个是孩子的爹,一个是叔,你们看看,这回姑娘不是来了吗?来了,我是不在这等着姑娘了,我明天就走了,你们叫姑娘在这住三天两天的,我这是说呀,实际看姑娘顶多能住两天,因为这姑娘来的时候正在队里干活呢,挣工分呢。姑娘我给你们留这,一个是叫她在这熟悉熟悉你老马家。再一个呢,她在这住这两天,你们给她做一套,新衣裳,让他穿回去。她穿着回去,叫人家看着这是住婆家去了,这也说明姑娘就是老马家的人了。还有,姑娘走的时候,你们叫家昌给送回去,去时候,带四合礼,到姑娘家,见一下老岳母岳父。这样就算认亲了。你们看,特别是学堂,你看,我说这样行吧?”
“行,于叔,你说这样,只要那边老菜家同意,我们是没意见。”
“另外,说过彩礼,我说也不用了,姑娘这几天也好,还是以后来登记的时候也好,你们想给姑娘做啥衣裳,你们叫姑娘看看,做就行了吧,那就算过彩礼了。”
“于叔说这对,这样好,凡是过的 彩礼也是给姑娘做衣裳,这样还省不少事。”
“那,俺二兄弟这样说,老于叔,你看行吗,老菜家能同意吗?”
“老菜家同意,我不说了吗,咱这边商定好了,我不要先回去吗?我回去,就上他小柳河给老菜说去。他是信的着我的,他要是不信着我,我也不会给他姑娘说这门亲事。你们是知道的,从柳河到这几十里地,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我走着来,走着回去,我光给你们跑腿,我也不要你们啥。我这还不够老乡意思啊?”
“于叔说得对,于叔啥也不图,剧图跑腿。”俺娘一说大家都笑起来。
“还有,你们说的登记的事,你们可大致说是在那个月份,也就是结婚之前吧,你们说好了,等着想登记了,你这边打发小子家昌去,年轻人会骑自行车,骑自行车还好看,体面,去到托来,在这待一天两天,就办了。”
“那于叔,还有结婚的日子呢?那怎么定呢?”
“那好定,在阳历8月份呗,8月8号,8月16号,8月18号,任意选一天就行呗,那个时候,自己家菜地里种的菜都下来了。招待客人,办几桌,几十桌酒席都好办,农村办就行,也不用那么好,一个两个猪头,就办下来了,乐呵就行呗。”
好,好好好,于叔出招,于是,按照于爷爷出的招儿,事情一步步推进着。堂哥骑着自行车带着姑娘去登记了,一路上两人虽话不多,但彼此间有着一种默契的温馨。
回来后,全家便紧锣密鼓地筹备婚礼。女人们聚在一起做新被褥、新衣裳,男人们则忙着联系车队、采购食材。
终于到了八月十六这天,阳光明媚。堂哥家张灯结彩,村里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简陋却热闹的酒席摆满了院子,堂哥和新娘站在门口迎接宾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鞭炮响起,婚礼正式开始。没有华丽的仪式,有的只是亲朋好友真诚的祝福。堂哥和新娘互相许下一生的承诺,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婚礼圆满完成。而于爷爷坐在席上,看着这一幕,笑得格外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