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满心疑惑地思考着,他实在想不通为何林黛玉所写的“杏帘在望”竟会遭人责骂呢?
原来啊,当时正值元春省亲之际,这位尊贵的人物要求众姐妹们各自赋诗一首。
而那才情出众的林黛玉,自认为仅作一首诗根本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渊博学识和过人天赋。于是乎,她未经请示便自作主张地代替贾宝玉又额外创作了一首诗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代笔为宝玉所作的这首“杏帘在望”竟然深得元春的赞赏与褒扬。初读此诗时,人们或许都会觉得它的确可圈可点,毕竟能够得到元春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其作品在整体上是符合主流趋势和价值取向的。
此次省亲本就是要彰显皇家恩泽的浩荡无边,仅仅夸赞一下园林景致恐怕难以尽善尽美。
然而,诗中的其中两句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盛世无饥馁,何来耕织忙?”在陈星看来,这两句着实有些过分了。
他心中愤愤不平,暗自思忖道:自古以来,众多诗人都曾写下过此类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辞,怎么到了林黛玉这里就行不通了呢?
难道仅仅因为她是女子吗?还是说有其他什么不为人知的缘由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陈星的心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陈星一直以来对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古典文学。然而,直到有一天他在梦游时见到了曹雪芹几次之后,他对于林黛玉所写的某些内容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不禁感叹道:“哎呀呀,原来黛玉这样写还真是万万不可行啊!” 要知道,如果换做那些当官的人来写这些东西,想要去奉承皇帝,那或许还说得过去。毕竟他们身处官场,有时候迫于压力或者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写出一些与现实有所偏差甚至完全相悖的诗句来迎合圣上。可问题在于,黛玉并非官员呐!根本没人逼迫她、更不存在什么形势所迫使然让她必须得去写这类违背真实状况的诗作。
再者说了,黛玉又没当过官儿,平日里深居简出,怎么可能真正了解到外头老百姓们过着怎样艰苦的日子呢?
所以她居然能够大言不惭地写下如今乃是太平盛世,人人都吃得饱穿得暖,连耕田种地和纺纱织布的人们都悠闲自在无比这般荒唐话语。
倘若广大处于社会底层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听闻了她这所谓的诗篇,恐怕会被气得当场呕吐出来吧!
陈星实在难以理解,黛玉为何要如此信口胡诌?她究竟凭借着什么敢这般大放厥词?她明明对底层民众一无所知,却还要硬装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模样来指指点点;明明一窍不通,偏要妄加评论胡说八道。
像她这样不负责任乱说话的人,难道不该挨骂吗?不骂她又该去骂谁呢?
且说这黛玉就算知晓又能如何?此事与她本就毫无关联。可既然无关紧要,那她为何偏要拿那些人的遭遇当作托词来拼凑自己的诗作呢?这般行径,岂不是与吃着人血馒头并无二致吗?
有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然而,路上有冻死之人难道真就是朱门大户之过错吗?实则不然。
有钱人家自有其富足奢华的生活以及难得的机缘际遇,而穷苦百姓也有着属于他们自身的日子和宿命安排,二者之间原本并不存在直接冲突。
但观黛玉所作之诗所传达之意,却恰似她身为富贵之门庭中的一员,竟还要踏着这些可怜的“冻死骨”去向权贵献媚讨好、阿谀奉承一般!如此作为,实在令人不齿,难怪有人会感叹:果真是贾雨村教导出来的学生啊!想那贾雨村向来被世人斥之为趋炎附势的卑鄙小人,可这林黛玉却为何能被赞誉为冰清玉洁之女子呢?对此,陈星着实感到困惑不解?
话说那元妃省亲,可绝非仅仅是元春一时兴起归来游玩这般简单之事,更非普通人家女儿回娘家与亲人团聚那般寻常。
这其中蕴含着诸多深意和玄机,尤其是元春令众人作诗之举,实则乃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考试。
这场考试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却是别有用心。而其主要目的,便是要考验一下贾宝玉这位贾府中的宠儿。
毕竟,宝玉乃是贾母的心肝宝贝,也是贾府未来的希望所在。既然是考试,自然得有个正确答案吧?然而,在众多诗作之中,唯有林黛玉所写之诗堪称标准答案。
且说那薛宝钗,她冰雪聪明、心思缜密,深知元春的喜好,故而所作之诗皆是迎合元春口味而来。但林黛玉则不同,她帮助宝玉写下的诗句,并非只为了取悦元春,而是考虑到了元春背后之人想要看到的东西。究竟这幕后之人是谁呢?
或许只有林黛玉心中最为清楚——是皇帝。陈星越想越觉得此事复杂,他决定再去找曹雪芹问个明白。当晚,他再次进入梦境,四处寻找曹雪芹的身影。终于,在一片迷雾中看到了曹雪芹。
“先生,我仍有一事不明,黛玉既知是写给皇帝看的,为何还会引起责骂呢?”陈星急切问道。
曹雪芹叹了口气,“虽说是给皇帝看,但那时文人风气渐盛,民间亦有清流之士关注文坛之事。黛玉此举虽意在迎合上层,却犯了文人士子的忌讳。”
“那贾府上下怎不知阻拦?”
“贾府一心想着借元春之势荣耀家族,只看到眼前好处,哪管这许多。且黛玉年少气盛,以为凭自己才情不会出错。”
陈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这背后是否还有势力推动责骂之事?”
曹雪芹微微一笑,“自是有的,朝堂之上党派林立,有人借此打压贾家也未可知。”说完,渐渐消失。
陈星从梦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千,这红楼背后的风云变幻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