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陉双目无神。
这不是第一次醒来,但他什么也没说。
头部的痛意在药物的作用下被蒙盖住,一切都是虚妄。
“老师,还疼不疼。”陶蒲轻轻软软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他这时才有了几分小孩的清澈与单纯。
郦陉转过头,看到病房的三人,再次羞意上涌。
他真不是个男人。
“让,你们担心了。”嗓音虚弱但依旧悦耳,这说明住院期间被照料得很好,不至于喉咙干涸说话被阻断。
“没事,你好好的,啥事都没有活着重要。”阮姥姥说话很舒缓,但每个字都充满力量和抚慰。
“好。”
“要快点好起来呀,可别耽误小蒲的学习进度,他还等着郦老师辅导他参加比赛呢!”夏有米笑眯眯地,说话不客气带着调侃,但中心思想能叫人领会。
他听见好多声音。
冷静下来思考后,也能明白这个夏同志在其中的作用。
真相残酷,但不能怪揭露真相之人。
“什么太姥姥?”他昏沉的时间很长,知道有人在说话,但仿若隔着层纱似的,不真切不入耳。
“嘿嘿,恭喜你,多了个大外甥。”
“表叔叔!”陶蒲也认为这是顶好顶好的大喜事。
他喜欢姐姐叔叔和太姥姥,希望能一家四口这么生活下去,大多数同学家里都是这样的配置。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分担着各自的家务事,是一条心。
姐姐她很好,但他不希望她辛苦。
上次郦老师,劈得柴火多好用呀!
“姥姥,这是,大姑家的外孙子?”
“是的。”阮继红的声音带着哽咽。
郦陉感到微微讶异,居然真有这么神奇的事情。
兜兜转转,自己爱惜的小天才,居然真跟大姑有血缘关系。
那是一个传奇人物,家族智商的天花板,很早以前就被国家保护起来去做研究。
后来,一些变动。
家里单方面失去了大姑的消息。
他也不知道大姑嫁给了姓邹的,陶蒲在提到自己身世之时,也根本无法关联上。
甚至还可怜过那个女子邹芳茵,没想到竟是自己的姨表妹!
看向陶蒲的目光,带上了加倍的怜爱。
当触及夏有米含笑的面庞,更酸涩两分。表妹无意伤害的女子,他也万分怜惜。
可惜,
夏有米她不需要。
两人单独相处的时候,夏有米给出了自己的方案。
“教员那边需要我,必须要过去,但是陶蒲需要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夏有米知道郦陉有个头痛的毛病,借口都替他们想好了。见对方没有反对之意,继续劝说:“他是个好孩子,需要好好解释和引导,从更温和的角度出发,可以说他的陪伴对您头疼的毛病有所缓解。”
“这,算不算欺骗。”郦陉有些犹豫,抚养陶蒲没有问题,本身也是他们家的职责,丢给一个受过侵害以及没有血缘关系的单身女子。
仁义道德,哪点都过不去。
只是,
大家都能瞧出陶蒲对夏有米的依赖,对完整家庭的向往。
若太突兀的分开,对孩子身心都是伤害。
“不算,老师,也希望你能积极配合治疗。如此,在他的陪伴下,你渐渐好转,皆大欢喜,也圆上了这个美丽的期许。”夏有米说话滴水不漏,什么谎言,这只是期许。
教员回一趟老家,带着妻子儿子。
这样,给了夏有米三天的时间安排事情。
他们四人都回到小院。
为了照顾郦陉的情况,陶蒲学会了煲汤,他与阮姥姥配合极好。
因为一些村里的风言风语。
几人商议着给小蒲改个姓,在跟谁姓上,把决定权交给他自己。
邹、郦、阮、夏。
摆在一起,夏有米才发现自己被耳朵旁包围了。
那么耳朵,有没有可能不是一人。
陶老头并没有认下杀害夏父夏母,他们都不在一个村子,没有跑出去那么远行凶的必要。
而事件的定性上,也只说是意外。
“我选夏,我要叫夏蒲!”小娃这几天情绪很高,除了受到陶家人事件波及。
他简直快乐极了。
还不需要去上学,老师为他办理了转学,他们要去省城生活,还有新名字。
“也不错,好歹不是叫离谱!”阮姥姥气色也还不错,她知道夏有米的打算,在见识到对方的手稿和笔记的时候,也是真心认可了这个女娃的天赋能力。
像极了自己的大女儿。
选择姓夏,也许是情感偏好。在阮姥姥看来,也是风险最小的一个。
度过了一段居家生活。
夏有米整理好了所有的资料。
一部分存放在农校里,那些东西他们后续会用到,溪边村的试验田开发得不错,一旦后续育种顺利,还需要回到农校进行试种。
邹姑姑给小蒲准备的各类书籍会带一部分去省城。
她的植物百科手稿随身带。
寻找植株实际是系统在做,她需要利用间隙将自己的事业给完成。
一个安静的晚上。
兴许已经预感到,成功改名的夏蒲很冷静,没有丝毫哭闹和抱怨。
絮叨着夏有米接下来的生活,要怎么小心,要记住阮姥姥家地址,按时按量给他拍电报。
每次换地方了要告诉他一声。
知道夏有米正在做一件好事,自己也会好好完成学业。
夏有米一一应下。
将人送上火车后,小娃坚强不住了,自己躲在角落哭。
这一走。
半路搭伙的两人,就是九年整未见。
夏蒲能从报纸和书本上看到夏有米的种种成果和荣誉。
夏有米能从电报和信件之中,见证这堪称神童的成长。这几年里,郦陉没有在教书,他一边养病,一边成为夏蒲的私人教师和助理。
一路陪着对方升级打怪。
他的好成绩如雪花般飘向夏有米所在的各个城市。
每次收到这些荣誉证书,都要被同事们夸个不停,感慨为什么厉害的人都凑到一堆。
夏有米只能表示赞同道,没错,不然怎么她来这个优秀成员扎堆的团队呢!
克服了人力寻找的困难。
进度一飞冲天,若不是,还得适应农时,会更快。
教员无私地分享了自己的成果,将培育出来的增产种子和技术向全国的专家们推广,由点带面。
九年下来,
早就实现让大家吃饱饭的愿景。
目前正处于推广至世界的阶段。
我们走在了前面,令国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