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里,岁月像微风轻拂着的老槐树,无声无息地流淌着。张三嫂的家就坐落在村边,那是一座有些年头的小院,土墙在风雨的侵蚀下略显斑驳,如同一位老人脸上的皱纹,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院门口的石板路,被无数双脚步打磨得光滑,通向村子的各个角落。
张三嫂的一生,是平凡却又满是故事的一生。她与张三携手走过五十年,这五十年里,日子就像院子外那平静的小河,河水悠悠地流淌,平静中带着生活的温度。
张三走后,只留下张三嫂独自守着这座小院。院子里的花草仿佛也染上了几分落寞,在风中轻轻摇曳。她的两个儿子,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大儿子夫妻恩爱,他们的小家就像小院角落那棵年年开花结果的枣树,平淡而稳定。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该生子的时候生子,日子平淡如水,却有着稳稳的平安。这种平凡,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对生活最质朴的回应,没有大风大浪,却有着生活最本真的味道。
而二儿子夫妻,他们年轻的心不甘于平凡的波澜不惊。他们居住的小镇上,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喧嚣热闹。女儿出生后,他们借钱在这镇上开了一家店铺,然而,缺乏经验的他们在商海中挣扎,店铺就像风雨中飘摇的孤舟。店内灯光昏暗,货架上的商品摆放杂乱,店外的招牌也在风中吱呀作响,显示出衰败的气息。直到儿子出生,情况才有所好转,这本是好事,可他们却因此将儿子视为福星,而疏忽了女儿,这也在平凡生活中掀起了一丝令人心酸的涟漪。
回忆过往,张三嫂和张三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结婚前两人未曾谋面,结婚当日才第一次相见。那时,地主家的大院像是一座威严的城堡,占据着村子的中心。大院里人来人往,忙碌而有序。张三嫂和张三婚后就在这里为地主家打工。张三强壮有力,做着长工的活儿,张三嫂则负责缝缝补补,闲暇时还去厨房帮工。厨房总是热气腾腾的,炉灶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张三嫂的勤快和讨人喜欢,让她在厨房得到了不少善意。大师傅时常把下脚料或主家不吃的肉类送给她,这些小小的馈赠,成了那段艰苦岁月里改善伙食的珍贵来源。
当张三嫂怀孕,她的身影在大院里依旧穿梭。院子里的阳光洒在石板路上,她的脚步略显沉重却又带着期待。善良的人们更是偷偷地塞给她食物,为她补充营养。怀孕八个月,她回到家中待产。家里,那扇陈旧的窗户透着几缕阳光,照在简陋的床榻上。婆婆来照顾,满心期待着孙子的降临。孩子出生,是个健康的男孩,八斤重的小生命让婆婆一家满心欢喜,亲朋好友都来庆祝老张家后继有人。那一天,小院里满是欢声笑语,仿佛阳光都更加灿烂了些。出了月子,张三嫂又回到地主家继续帮工,她的勤快愈发彰显,就像那不知疲倦的暖阳,温暖着周围的人。
后来,两口子靠着勤劳和善于交际,攒了些钱财,想着从主家手里租块地自己耕种。田野里,麦浪翻滚,像是金色的海洋,充满着希望。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二儿子也出生了,家里有了新的希望,他们不再出去帮工,在平凡的生活路上继续前行,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未知的挑战。
张三嫂两口子,相伴五十年,多年的劳累使得张三身体多处病痛,在两个儿子和老伴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程。自此后三嫂自己一人守着小院,两个儿子结婚后都搬去了各自的院子。因为不想麻烦两个儿媳妇,现在身体还硬朗可以自己做饭。
自己一人是落寞的,三嫂经常去街上和邻居聊天,聊聊村里那些人的八卦,谁家的小谁结婚了,谁家的小妮嫁去了邻村。谁家的媳妇厉害的把婆婆治的服服帖帖的。谁家的儿子不学好,才十五六就找了个小对象。谁家的老太太都六十多岁了,又找了一个后老伴。如此一来倒是平添了一些乐趣。
直到三嫂八十四岁的时候,邻居好几天都没有看到三嫂出来说话,就找了个年轻人,前去敲门。无人应答,只好给三嫂的两个儿子打电话,还有三嫂的一个晚辈见大门进不去就去爬了墙头,进去后发现三嫂躺在大门底下,如何叫也不回应了。等两个儿子到时就开始准备三嫂的后事了。
张三嫂的一生,就像一首平凡的歌,有欢快的音符,也有低沉的曲调,但始终在岁月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