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妃听着听着,也听入神了。
这个反应和皇后听的时候一模一样,也许,每一个在深宫中的女人,都有想逃离的那一瞬间。
所以,也更能明白,对钟乐宛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得可贵的机会。
“之前瞒了你这么久,就是担心中途会有变故,现在乐宛有了功劳,在群军中也能立住脚跟。”
宣妃不断的点头,心里一下子就释然了。人没事就好,而且,乐宛现在过的生活就是她曾经的梦想。
她也没有什么理由去阻止。
“娘娘这么说我就懂了,也是我太过于执着,瞎担心。”
“我倒是不认同你这话,要是乐宛知道你这么担心她,心里应该也很高兴。这才是朋友,不是吗?”
齐姣握着她的手,言辞诚恳。
宣妃笑了起来,“今日听娘娘一说,我的心就踏实了。”齐姣却看到她的眼中有泪花闪过。
齐姣知道,这是在担心乐宛在军过的如何?心里一下子又是庆幸,又是难受的。
百般滋味,只有她自己懂。
齐姣只是拍了拍了她的手,表示安慰。
但瑛嫔假死出宫的事,还要宣妃配合。
瑛嫔立了战功,在上面记得也是钟氏乐宛,但不会有人想到,居然是宫里的瑛嫔,这就是假死的必要性。
而宣妃作为瑛嫔在宫里最亲近的人,表现的好,也能少点怀疑。
齐姣便跟她商量起来到时候瑛嫔“病逝”之事。
宣妃的心情虽然还没平复下来,但这般要紧事也不敢耽误,让齐姣尽管说,她都会配合。
瑛嫔已经病了一个多月,现在正是好时机。
半夜瑛嫔宣布病逝的时候,后宫一片哗然,段惟和许以妃位下葬。
一个主位娘娘去世,也不算是小事。
特别是皇帝后宫人不多,仨瓜俩枣的情况下。
但瑛嫔无儿无女,又不受宠,在前朝不会受到很多关注。
但后宫众人的感情一向不错,听到相处多年的好友去世,每个人的心里都难忍悲伤。
不得不说,宫里的女人都是演戏的一把好手。
就算是有几个知情人,从她们脸上也看不出什么端倪。
宣妃更是哭成了泪人,好像是要把多日的担心,不安也一并爆发出来。
逝者已逝,活人可不能这样。
宣妃这样实在是让人担心,有不少人又要过来安慰一下她,怕她哭的太过。
毕竟,在昨日,宣妃就哭晕过一回。
瑛嫔的下葬的仪式并没有多隆重,甚至可以说办的是悄无声息。
但私底下可以说人人都是为她上过一炷香,不拘于所谓的位份。
仪贵人更是哭成了泪人,甚至连着几日请安,看到的眼睛都是肿的。
她和瑛嫔是吃饭搭子,两人的交情不错,吃东西的口味又很像。
只要和瑛嫔在一起,可以说是吃麻麻,麻麻香。
明明一两个月之前还在一起约饭的两个人。现在就生死相隔,想到这里,仪鬼人就有点受不了,本身又是比较感性的人。
连每天必跳的舞都没心情跳了,容妃宽慰了几句,也只是让人哭的更厉害。
坐在承乾宫主殿,“娘娘,实在是不好意思,可我,真的忍不住……”
仪贵人一边请罪,一边抽帕子擦脸。
容妃也不是什么铁石心肠的人,心里有所感,眼角也沁了几滴泪。
祥冬在一边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自家主子,连平日里最爱吃的糕点,仪贵人现在都吃不下了。
但这种过于激烈的感情,旁人是无法宽解的,只能是等待时间将其变淡。
宫中的春天都没那么明媚了,春意盎然,但众人心里却是一片荒芜。
仪贵人好不容易不哭了,又开始报复性饮食,不像之前,可能就只有一两天放纵,现在是天天肆无忌惮。
按仪贵人的话就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万一她过几天也死了怎么办?趁着还活着,多尝几种好吃的。
众人的年纪差的也不大,仪贵人有这个担忧是很正常的事。
祥冬在一边看着是真担心,主子在每次放纵之后又会担心自己胖了,跳不了舞。
现在吃那么多,不知道以后得少吃多少才能瘦回来。
祥冬不太赞同这种先吃的多,最后再刻意减少的吃法。
他问过太医,也说这样子吃东西很伤身体。
而且吃的也不开心,吃着吃着就想到了瑛嫔,就又开始哭,可怜见的。
祥冬只能自己吃多点,免得给主子留太多,导致她吃太多。她嘴笨,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人。
仪贵人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贵人,没有那么多讲究,有好吃的就一起来吃,看祥东吃的香,她也有食欲。
而且祥冬的脑子也憨憨的,主子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也不觉得有哪里不对。
又没有人管,两人就经常一起吃。
到二月的时候,祥冬胖了一圈。
瑛嫔的事情处理完了之后,也算是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
等大军回来,就没有瑛嫔,只有钟乐宛,钟将军了。
齐姣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过龙凤胎在实验室的进度了,也不知道龙凤胎现在在捣鼓什么?
只知道他们拆了不少钟表。
齐姣和花夫人本来就有生意在海外,这些年也是做的风生水起的,这些钟表倒不算难得。
但花的银子是真多,就算是换,人家也是不见兔子不撒手,要给的东西不少。
齐姣还有点肉疼,但,龙凤胎的理由也够强大,说只要拆开钟表,就能知道钟是怎么做的。
以后大禹也有自己的钟,就不需要再去海外买了。
要是只凭两个孩子,这话可能不太可信,但不是还有一个系统在身边吗?
万一就是成功了呢?
而且,齐姣也发现,两个小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好像天生就是搞科研这块料。
按系统的说法是,宿主也不是随随便便绑的,一般会评估能力。
捣鼓了几天之后,两个小家伙拿出了一张有些抽象的图纸,营造司那边本来还不当做是一回事,以为就是皇子和公主闹着玩玩而已。
没想到,按着那个图纸组装出来的钟确实能动,和那些从海外买回来的也没有什么区别,走时还挺准的。
只是,两人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
钟的表面可是有玻璃的,现在的钟能转,但是没有玻璃在外面挡灰,在美观和性能保养方面,还是有玻璃比较好。
大禹的琉璃也做不到像西洋钟上的玻璃那样清澈透明,切割完整。
不过在系统的引导下,这个坎也没有绊住他们多久。
在一个很平常的午后,双胞胎拿了好几张纸给她。
“娘,这是我们写的能烧玻璃方子,可以拿到琉璃厂去试试吗?”
长乐的语气很淡定,好像手里拿的,就是几张纸。
龙凤胎启蒙很快,早就学了不少字,还有系统在一边打辅助,常用字都会了,和在学堂的儿童也没有什么区别。
齐姣郑重地接过那一沓纸,她知道,这里面肯定有真实可行的,烧玻璃的方子。
估计也是系统告诉他们,不让他们直接泄露出去,才故意写多几个草稿参杂在里面。
齐姣的庄子上也有能烧玻璃的设施,琉璃厂可是捞钱的好手,只要把方子送过去,很快就能出结果了。
冥冥之中有一种预感,玻璃烧出来的那天,从此以后的大禹,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能带着大禹攀技术树的系统,对这个朝代到底是好是坏?不得而知。
在长平长乐的视角,可能握着的就是科教兴国战略。
此时,长安,长宁也送了一封信回来,说他们的军队已经班师回朝。
齐姣在京城收到信的时候,他们应该也在半道上了。
听说姐姐哥哥要回来,长平长乐就开始给两人准备礼物。
四个人的感情很好,小时候,长安长宁也没少给他们俩准备礼物。
大军回朝的场面还是很大,毕竟是打了胜仗回来。
压抑了整个冬天都要情绪也在这一刻释放,自然是能操持有多大就有多大,不坠大禹的威风。
而且,这个可比那些宴会还节省银钱。
皇帝亲自去接,就已经是最高规格的待遇了,这些就不是银子能堆起来的。
段惟和还是一个挺节俭的人,之前可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现在是每天都看着国库发愁,能皇帝到场解决的事情,就不必要花银子来撑场面,穷的光明正大。
偏偏又是极给面子的事,众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也想提前看到孩子,长安长宁出征,他又不是不担心。
大军归来,长安长宁并驱而行,在另一边的是钟乐宛,这次来接大军的只有帝后二人。
毕竟是要出城几公里来迎接,宫妃要是出行,仪仗会很多,行走不是那么方便。
大军靠近的时候,皇后的眼睛一直盯着旁边的钟乐宛。
其实,这时要是有人说这位副将曾经是宫妃,也不会有人相信。
在盔甲的覆盖下,性别特征变得模糊,只能露出一张脸。
长途跋涉,风沙侵蚀,在宫里被宣妃养的细皮嫩肉的脸已经变得粗糙,和边关土生土长的女子没有什么区别,和京城里娇养的姑娘”有很大的不同。
但皇后却在她身上嗅到了久违的,自由的味道,能肆意生长。
许是感受到皇后在看她,起身时悄悄给皇后眨了眨眼。
皇后有些错愕,这个“副将”很大胆啊。
可能是在边关待久了,也被那边的风土人情所影响。钟乐宛的性格都爽朗了许多。
连替人尴尬的毛病都少了,在热情的边关,不会有人让话掉在地上,也少了很多束缚。
因为要等到晚上才开庆功宴,长安长宁要先乾清宫和坤宁宫去拜见帝后。
皇后没留他们多久,知道贵妃心里挂念。
至于段惟和,也跟着人回华阳宫去了。
对齐姣来说,两个孩子去这一趟,就跟去军训一样,回来黑了一圈。
看到齐姣的眼眶红了,长安还过去搂住她,“娘,我这不是回来了嘛。”
长安撒娇撒的很自然,她现在已经比齐姣还高了,锻炼之后,身上的肌肉也不少,搂齐姣也是轻而易举。
段惟和在一边看着,忽然觉得有点怪,但还是团圆的喜悦最大,也没放在心上。
然后给他们两个准备的礼物是两辆自行车,自行车营造司都有,单送这个自然没什么特别的。
但他们两个还精心装扮了一下,各种花,丝带,又繁又杂,看起来有点像土嗨风。
不过,他们两个的审美可能就在这了,齐姣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小孩的眼光就是和别人如此不一致,真是怪了。
不过,长安长宁接受良好,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兴致勃勃的就开始骑。
这两辆是成年款,甚至还可以带人。
长安长宁一人带一个,四个人就骑出去了。
就算再聪明,智商再高,两个人也都还是小孩子,和姐姐哥哥在一起,也很开心,还有人骑着放风。
段惟和对这个也很感兴趣,之前也打算学自行车,这个反差感还挺大的,但他上手很快,只要掌握了平衡,就能丝滑地骑车了。
两人虽然随大军出征,回来还是一样要去上书房。
齐姣在京城有不少铺子。有一个铺子专门用来卖自行车,滑板车之类的。
这在京城又引起了一阵新奇的风潮。
在京城有点家底的,都吵着要一个自行车。
家里有钱有势的,就更不能少了,没个自行车,和同龄人都没有话题。
之前的自行车,齐姣用的是饥饿营销,限量出卖,赚了不少钱,后来才放宽了,基本上能人人有一辆。
被朋友炫耀了好几天,买的时候都是迫不及待的,越早有,越能炫耀。
于是,京城就出现了一类骑车党。
一般都是去学堂上学的孩子,也不愿意坐轿子了,有个自行车,哪里都能跑。
比起轿子,这个还更快速便捷,跑起来更快,天气又没有那么冷,春风拂面,是骑车的好季节。
上书房的孩子,就是有自行车最早的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