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当时国势微弱,但几乎没有哪个诸侯敢轻举妄动。周天子依然能够发出命令,诸侯们都一一听从。
然而,这一切最终被郑庄公打破了!虽然看起来只是郑庄公夺了几亩地的麦子,但在其他诸侯眼里,这是一条明确的信号:即便是威风凛凛的周天子,也是可以欺负的。于是各个诸侯便开始试探周天子的底线,从小事逐渐演变成大事,最后让周朝名存实亡。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郑庄公,他的行为直接削弱了周天子的威信。
回到秦国的情况,嬴漱的行为与郑庄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篡位之举不仅夺得了政权,更是将原本由嬴政所建立的伟大事业——翦除嫪毐、打压吕不韦并一统天下的辉煌,大打折扣。即便无人敢于公开反对,但他的举动已经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不是绝对不可以挑战的。
结果就是出现了四十余万贵族军队自发“勤王”的情况,这是一种变相的试探和对抗。尽管这件事最终得以平息,但从那时起,真正压制贵族的人不再是嬴政,而是嬴漱。若非如此肆意行事,也许嬴政还能保有几分威严。然而,嬴漱不断冒犯的行为几乎彻底摧毁了嬴政的形象和权威,甚至还搞了一次军事演习,把赢政的地位踩到了脚下。
当嬴漱离开后,本来这是嬴政重建形象的机会。只要做一些重大的决策,并借着往日的威名迅速翻身即可。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面临着如诸葛亮、左宗棠等人的强势压制。他们不容许嬴政掌权、不准穿着象征 ** 身份的衣服,也不再给他决策的大权。
李元霸返回后,在众臣面前对嬴政进行威胁,并逼迫贵族们缴税。这时候若嬴政为众人说上几句公道话,可能会重新成为主心骨。但是嬴政却表示认同收税的决定。这种态度虽然表面上没有引发反抗情绪,但在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不满。如今大家的心底都埋下了愤恨和抱怨的情绪。
如果嬴涑安然无恙,他依旧能以强大的武力 ** 一切,令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然而,现在的局势大不相同,嬴涑遭受了严重打击,并且仇恨在人们心中滋生,这机会明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
因此,嬴政提到的危局绝非空洞之言!嬴涑遗留下的局面已经失控,即便是嬴政也难以为继。更不用说,尉缭子坚信一旦这个消息被证实,用不了几天,各路势力必定会有所行动。
眼下,尉缭子非常焦虑,但他和其他人依然向着嬴政下拜示忠:
“臣誓死效忠陛下,愿以生命保卫大秦!”
李信同样表态:“任何敢于作乱之人,定斩不饶!”所有人表达忠诚之心,赵高也不例外,但他沉默不语。
表忠心对于尉缭子和李信至关重要,但对于像赵高这样早已深得信赖的人似乎并无必要。而嬴政只是一眼扫过众人后,并未多加在意,唯独对李信投去凝视。这位曾经消沉十几年的将领,狂傲之气丝毫不减当年,无所畏惧。但这种气概也正是嬴政所赏识的。谁能想到带着三十万人直捣楚国的心?王翦尚且踌躇!
此刻,嬴政看向尉缭子和李信:
“现在说些无意义的话毫无帮助,谈谈实质性的解决之道吧,如何化解危机或者避免事态恶化?” 这是召见二人的目的。
听了这话,尉缭子顿时感到棘手。化解和避免危机谈何容易?但还是尽力开口:
“最紧迫的是盘点兵马。现今我大秦北方有蒙武、蒙恬、王贲统率的五十五万大军,南方赵佗指挥四十万人。各个关隘城池驻军二十万人,在咸阳城外李信带领十五万士兵。”
“总计现有军队一百二十五万人,然而其中许多部队不可擅动。”
这些兵力分散在各地维持统治、镇守四方。若贸然调动,恐酿成更大的变故。李信的十五万人一撤防便解除南边的压制。此外六公子回朝后的情况亦难预料。
因此目前可用之师仅有北线的五十五万人。“问题是......”
每次开囗,尉缭子又咽回后续的话语。嬴政目光冷冽地命令:“尽管说!”
尉缭子硬着头皮回应:“问题是...蒙武、蒙恬他们是否真的听从陛下的调遣呢?”此话令嬴政勃然大怒,猛然一掌拍在桌案上,吓得尉缭子等人不由哆嗦。
嬴政怒不可遏:“他们是寡人的士兵,寡人怎能指挥不动?”
这话脱口而出,他却情不自禁地摸了摸衣袖——那里面藏着蒙武送来的一封密信。这封信是和捷报一起送到的,捷报已被他当众撕毁焚化,但这封密信却保留了下来。
信中只有一行字:“六公子回归,必然经过雁门关。是否放其入关,或……”
后面的话虽没明说,但嬴政心知肚明,意思是询问是否应将其捕获,甚至采取更激进的行动。
深思熟虑后,嬴政把信递给了尉缭子。尉缭子看过信后,吞了口唾沫,向嬴政叩首道:“陛下,蒙武……靠不住!”
砰的一声,嬴政一掌拍在案几上,尉缭子深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他虽然不敢公然违逆陛下,但他对六公子的敌意过于明显,并且有可能推动这场变乱。”
“如果不想让所有人知道这场胜利,为什么不用秘报,而要用捷报的形式传遍天下?”尉缭子愤怒地质问着!
嬴政又是一番长吁短叹,终于扶起尉缭子:
“先别说蒙武和蒙恬,你就告诉寡人,这一切可不可以避免?”
尉缭子点头称能。嬴政追问该如何避免时,尉缭子直言:“唯有杀六公子!”
“大胆!”嬴政一怒之下给了他一巴掌,喝问道:
“不仅是杀六公子,还需恢复贵族免税,甚至是重推行分封制……”
这句话如同一道雷劈在秦王的心头。杀了六公子、满足豪族利益,这些举动无非是表明态度——是一种认错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与诸侯们谈判的资格,最终平息纷争。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几乎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