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伴啊,你且看看余爱卿这篇折子,有没有可行性?”
王承恩接过折子,仔细阅读了一遍,思索了一番后才开口道:“陛下,以老奴之见,余大人之策略确实有解决辽东兵事之希望。”
崇祯:“余爱卿之策,比袁崇焕如何?”
王承恩:“好。”
好吧,王承恩其实是想说好一万倍的,在王承恩看来,余大成的策略,比昔日袁崇焕所谓的“五年平辽”之空谈靠谱一万倍。
但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了,自己要是说好一万倍,那就有点打崇祯的脸了。
毕竟,当年力挺袁崇焕,可是崇祯自己决定的。
崇祯:“既然大伴说好,那肯定是错不了的,当初朕力挺袁崇焕那会儿,大伴你可没用一个好字来称赞袁崇焕的。”
“不过,朕唯一忧虑的就是换防问题,万一出了乱子,不好收拾啊!”
王承恩:“陛下,余大人既然愿意人头担保,想必余大人肯定是有一定把握的。”
“退一万步讲,若是不可为,大不了就是以余大人伪造圣旨之罪搪塞而已。”
崇祯闻言,不由默然无语。
崇祯自然是明白余大成的伪造圣旨是个什么意思。
大明这会儿,由于文官集团和皇权的不断斗争,一道圣旨的生效与否,可并非只需要皇帝盖印这么简单的。
通常要经过以下流程:
票拟:内阁大学士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票签上,供皇帝参考,这是圣旨形成的前期重要环节,为皇帝决策提供依据。
批红:皇帝对内阁票拟进行审核,用红笔做批示。若同意内阁意见就照批,有不同想法则会修改或提出新意见,批红后的内容才是圣旨的核心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便是皇权和文官集团互相斗争互相妥协的一个过程。
等双方都觉得差不多后,圣旨才算是进入正式生效的下一阶段。
抄写与校对:由专门的文书人员将皇帝批红后的内容工整抄写,形成正式文本,之后会有专人校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无错漏和歧义。
用印:抄写校对无误后,由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用印,通常用的是皇帝的玉玺,只有盖上玉玺,圣旨才具备法律效力。
六科给事中审核记录:六科给事中会对圣旨内容进行审核,若通过,会在相关的登记册或文档上进行记录,表示该圣旨已经过审核,可以下发执行。
余大成的伪造圣旨意思也是很简单,只需要崇祯给他一道圣旨,其余步骤全部省略即可。
当然,换防关宁锦防线这种事情,走正规程序,肯定是想都别想的,与关宁锦防线牵扯在一起的各种利益团体,数不胜数。
换防关宁锦防线这种事情只要敢提出来,就会是个旷日持久的拉锯。
最后就算克服万难,朝堂上通过了提议,关宁锦防线的一帮子兵痞们也会搞事情的。
总之,想要走正规程序换防,崇祯这个当皇帝的说话都不好使。
唯有靠余大成暗中出手,快刀斩乱麻才有可能。
事情成了,这圣旨就是真正的密旨,事情要是办不成,余大成就会站出来用假传圣旨,伪造圣旨的名义出来顶罪,平息辽东的动乱。
这叫什么?这叫为了他崇祯的事儿,余大成连杀头甚至是诛九族的罪都愿意担。
这尼玛就是忠臣,大大的忠臣啊!
即便如此,崇祯还是犹豫,他怕事情搞砸了,辽东会有大乱。
最是无情帝王家,崇祯不会在乎一个忠臣,他只在乎大明朝的安稳。
但现在,大明朝已经是不安稳了。
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军四处作乱,关宁锦每年都会增加的军费更是已经压的朝廷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思来想去,最终崇祯咬咬牙,开口道:“大伴,去吧余爱卿叫回来,我得好好问一问余爱卿换防之事的详细细节。”
刚离开乾清宫没多久的余大成,又被叫了回来。
崇祯:“余爱卿,换防关宁锦防线之事,余爱卿有几成把握?”
余大成:“陛下,微臣有八成把握。”
崇祯闻言,眼前一亮:“细细说来,余爱卿你这八成把握的底气何在?”
余大成:“陛下,山东一地,有20万大军可用。”
崇祯闻言,不由一惊:“余爱卿,山东一地,不是只有10万军吗,何时突然多出十万大军来?”
山东原本的大明常备军队总数大概在5万至6万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三四万陈平安家丁军队,这三四万家丁军队的军饷,一大半朝廷根本不管,只有一小半朝廷每人每月只给1两银子的补贴,剩下的钱也都是让陈平安自己解决的。
加起来也就十万大军了,怎么突然又多了十万大军?
余大成:“陛下,为了防止流贼,臣曾在治下每县都搞过一个规模千人的协防民团。”
“这协防民团虽是各县自行组织起来的团练,不需朝廷供养,但每日训练都不曾懈怠。”
“山东一地之所以安稳踏实,这民团居功甚多。”
“有协防民团防护山东各县,山东一地便可安稳无忧。”
“山东剩余十万兵,可挑选七万精锐随微臣入辽,有七万大军坐镇,微臣有八成把握,完成安稳换防。”
崇祯:“余爱卿,这协防民团,真的可堪一用?”
山东民团一事儿,崇祯也是知道的,但却并未放在心上过。
崇祯皇帝感觉有点不靠谱,毕竟,民团吗,战斗力能靠谱吗?
余大成:“陛下,微臣的民团是令各县富户,每家出一二十人,三五十家富户,便可供养出一支千人规模的民团来。”
“有各县富户供养,民团每日训练不辍,守护一方安稳还是能做到的。”
当然,这都是骗崇祯的瞎话,所谓协防民团,其实都是陈平安的家丁。
崇祯皇帝一听,瞬间来了精神:“余爱卿,这协防民团的方法很是不错,可否在大明推广开来?”
在崇祯看来,三五十家富户便可供养一千民团的话,大明境内岂不是可以瞬间凭空多出一支庞大的队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