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崩溃的时候,但是如何正面应对,并且想办法克服或者干脆从容地接受,就考验一个人的阅历和品性了。
当然,如果可以,求助于亲人朋友的帮助,挑选一个可以坦诚自己的困境的对象,也是一个上上之选。
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是这样,万一不幸流落荒野,也要正确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就这点来说,一大早从树上醒过来的祁连,心态就很好,像个没事人一样,昨晚的崩溃情绪一扫而空。
不过这某种意义上不值得高兴,成年后对荒野的亲近,孤独中对阅读的依赖,长时间的低谷看似让祁连受益良多。
但是你如果让祁连选择,他何尝不想过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拥有一对呵护他的父母...
稍微赖了一下床的祁连,慢慢从起床气自带的“贤者时间”中恢复过来。
既然这一觉醒来,头顶仍然是翠绿的树冠,那么稍微思考点哲学问题来排解一下情绪后,多余的忧愁和回忆对他接下来的求生之路就是有弊无利的。
不过,从野外醒来的第一件事,确实就是不要乱动,尤其是祁连所处的这种亚热带、偏热带的地区。
这种地方,尤其还是在一棵参天大树上,会有很多“生灵”和你是合租的房客关系。
其中最要命的就是野外环境下趋温的冷血动物,比如部分有毒的游蛇科,也就是树栖蛇类,当然也包括一些带着细齿的蜥蜴之类的。
所以,在野外宿营不要像在家里一样,起床就伸个大懒腰,你得先静静地感受身体四处是否存在异样的体感,以免直接收到这些还没醒的“合租室友”的早安吻。
不过如果是晚上有打呼噜和频繁翻身习惯的朋友,这边就建议不要想那么多,一开始临睡前就选好一个舒服的睡姿。
很快的啦,晚上睡觉时感觉胸闷喘不过气,或者身体有点冷是正常的。
请记住,常见的野生动物除了狼之外,熊、老虎、豹子都是会爬树的,只不过它们在陆地上就能够捕获到大量的食物,而人的体型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是饿极了,不会把你列入捕食名单。
但是你在寂静的夜里,呼噜打得震天响,是不是有点太不尊重人家了,这种情况下你有营火都显得过于嚣张了。
所以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荒野求生来说,十分的重要。
比如祁连在思考人生的空挡里就发现了在他胸口趴窝的一条绿林蛇。
那翠绿中带少许蓝的体色,两侧扁平,头部较大,眼睛呈垂直瞳孔的特征,去云南参加过全国兽医研讨会顺便到当地动物园旅游打卡的祁连不会认错的。
笑死,根本不敢动。
哪怕右手一直摸着匕首,同时用丝带绑在了中指上,以防掉落,但是蛇的反应速度可是人的五倍左右哦。
现在之所以祁连和它近距离对视,却没有受到攻击,完全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极大部分蛇类都是近视眼。
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并不是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身体中的热感应器、或舌头对地面震动的感知来收集周围的情况。
换句话说,祁连现在一动不如一静,无论是想快速翻身把蛇甩下去,还是用匕首削它,风险都很高。
根本不敢动的祁连,反而冷静下来感叹起了昨晚睡前喝的柳条水药效不错,他今早醒来完全没感觉到昨天的头脑酸胀感了,多半是退烧了,除了肚子有点正常的轻微腹痛,其他感觉还好。
同时感谢老天!今日早上晴空万里!
一人一蛇僵持了不知道多久,基本上是等到祁连能感觉到头顶的露珠在蒸发,空气已经开始闷热起来的时候,那条绿林蛇才起身游走。
它顺着祁连的左腿离开,慢慢地向着另一边树梢间一只跳跃的鸟儿靠近。
“咚!”的一声利器入木声!
这声音惊走了一大早起床吃虫的小鸟,而被匕首钉在树干上,体长接近两米、两指粗细的绿林蛇却在拼命挣扎。
“差了一点,我的错,让你死得痛苦了些!”
因为还没有完全适应九岁的身体,匕首投掷的力度没有掌握好,出手初速慢了一些,命中部位偏下,没有直接命中这条蛇七寸附近的心脏位置。
于是,祁连小心翼翼的一脚踩住这条蛇的七寸,然后飞快的抽拔匕首,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抹掉了“临时室友”的蛇头。
不出门就喜获早餐辣条一根的祁连,把蛇身扔下树,自己则在摸索着慢慢爬下榕树后,对着还在张合的蛇头双手合十道,“退则怀恨在心,进则反攻倒算!感谢施主用生命来教诲在下,阿弥陀佛!小子就满怀感激地准备开动了,一定让您尽可能美味些。”
本来都快因为没人说话憋出病来,开始和死蛇聊天的祁连,突然听到了四周的草丛响起的沙沙声,让祁连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自己是不是幻听了。
但那声音毫不掩饰的剧烈程度和两脚交替节奏的步幅,让祁连迅速排除了虎豹豺狼之类肉食动物,确定是有人靠近的同时,也排除了自己真的得了神经病的可能。
于是祁连丝毫不敢怠慢,如果原主的记忆没错的话,七天前他还同家臣们一起,从西边的太行山麓向东慌不择路地逃亡。
作为一个春秋的贵族,甚至称得上在逃的公子,他应该算的上是值钱货了,来人是敌是友,在这个关头最好先观望一下。
总之,先躲起来准没错,不过怎么躲、往哪躲却是有讲究的。
上树那肯定不成,一旦被发现就是瓮中捉鳖、无处可逃,这榕树底下的草地长的太矮、无遮无拦。
半岛地形上其他方向都是往河边跑,别到时候慌不择路踩进烂泥,甚至沼泽,那乐子可就大了。
昨天发烧没时间细想,今天稍微一分析,竟然发现自己甜甜睡了一夜的“家”竟然是个死地。
“死路一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