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日,天幕之下,聚首一堂者,皆为历朝历代之英杰。
彼时,天幕讲解系统言语间尽显深邃,将那林肯废奴之背景娓娓道来。
众人听闻,无不凝神屏息,唯恐遗漏一字一句。
“何谓资本主义?”天幕讲解系统的声音清越而响亮,“其要旨有二,曰再生产,曰规避风险。”
言及此,系统稍作停顿,仿佛给众人以思考之余地。
“再生产,简而言之,乃是以钱生钱之道也。
而规避风险,则如将鸡蛋置于多篮之中,以此分散投资,求得安全。”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诸位古人纷纷颔首,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却难有定论。
“其次,工商业之兴盛。”天幕讲解系统继而说道,“国之农业达至丰饶之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以吸纳余下之劳动力,从而渐次提升国民之收入。此中,尤以农闲之时民人入城谋职为先。”
话音未落,众人又是一阵点头称是,但心中疑虑仍未消散,各有见解,莫能相一。
“至于种植园经济,”天幕讲解系统的语气转而平缓,“其实质在于组织大量劳动力,在特定之地从事经济作物之栽培,以求经济利益之最大化。”
此番解说,令在场之人皆有所悟,或赞许,或疑惑,或沉思,场面一时之间颇为热闹。
---
天幕讲解系统似对此话题兴致盎然,仍未尽兴,遂继续深入阐释何为股份制:“诸君且听吾道来,此所谓股份制者,实乃聚众人之力以成大业之法门也。
譬如吾等欲造一艘硕大无朋之船,所需木材、铁钉、绳索等诸般物资甚多。
然仅凭一人之力,欲备齐此等物事,实乃痴人说梦。
故吾等可邀数位志同道合者共商此事,各依自身财力及意愿出若干资金,而后众人齐心协力购置所需一应材料。
待此大船告成之后,或用于载货贸易,或出海捕鱼而售之,所得丰厚之利,皆将依各人初时所投入资金之数按比例合理分配。
如此,则既能尽展每一参与者之优势与资源,又能使众人共享成果、互利共赢!”
天幕讲解系统此番深入浅出之阐述,闻者皆颔首称是。
然各朝代之古人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遂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有古人兴奋言此方式甚妙,可极大调动众人之积极性;有则忧其中或存风险与纠纷;
更有心思缜密者提出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及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等一系列问题……
一时之间,现场气氛热烈,讨论之声不绝于耳。众人或交头接耳,或蹙眉沉思,或面露兴奋之色,或显担忧之态,交互之间,好不热闹。
---
话说大唐盛世,宪宗李纯在位,乃是一代明君。
时值春暖花开,百鸟朝凤之日,群臣皆至金銮殿上朝贺。
殿内香烟缭绕,金碧辉煌,诸臣肃立,静待圣谕。忽有一臣出班,此人正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韩愈。
韩愈步履稳健,面带忧色,躬身奏曰:“吾皇万岁万万岁,臣有要事启奏。”
宪宗见是韩愈,心中甚喜,便道:“韩爱卿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韩愈遂启齿言道:“近闻有异域僧人欲携佛骨入京,此事若成,恐有不妥。我朝以农为本,而今寺院经济日益膨胀,僧侣众多,田地广袤,却多不事生产,实为国之大患。”
宪宗听罢,眉头微蹙,问曰:“何以言之?”
韩愈答道:“昔日我朝寺院多以施舍救济为名,聚敛财富,不纳赋税,不养家小。久而久之,寺产日丰,而民力渐衰,此非长久之计也。且寺院多与外邦交往,其教义往往悖于我中华之正统,长此以往,恐动摇国本。”
宪宗听后沉思良久,点头称是,遂下令曰:“韩爱卿所言极是,自即日起,凡寺院田产皆须缴纳赋税,僧侣若无正当生计,一律还俗为民。另,佛骨之事,暂且搁置,不得迎请入京。”
此令一出,满朝文武皆感震惊,然见宪宗决心已定,亦不敢多言。
自此,朝廷对寺院经济加以整顿,许多僧侣被迫还俗,投身于耕织之中,国力因此得以增强,百姓生活亦有所改善。
而在其他时空中,亦有诸多朝廷因受天幕讲解与反宗教者之劝导,采取相似措施,以巩固政权,发展民生。
---
然则,这些官员们却并未因此而动摇其心志,依旧坚信《商君书》中所言之“五弱民术”,谓之抑商重农,方能稳固江山社稷。
其中一位年长者,眉宇间透着一股子刚正不阿之气,他缓缓开口道:“吾等虽见天幕奇景,然不可忘祖宗之训。商贾之辈,利欲熏心,一旦得势,必乱纲常。《商君书》云,强公室而弱私门,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年长者继续说道:“今日吾朝耕田多抛荒,田野之中常见荆棘丛生,稻谷稀疏。若无农民辛勤劳作,何来国之根基?此时妄谈推动工商业发展,实为舍本逐末之举。”
话音未落,另一位年轻些的官员,眼中闪烁着好奇与不解,轻声问道:“然则,异邦之所以兴盛,岂非因其工商并举,百姓富足?若我大朝亦能如此,岂不是民安国泰?”
“子言谬矣!”另一位官员面带不屑,冷笑道,“那些工商业技术,不过奇技淫巧,华而不实。吾等需谨记,国家之本在于农桑,而非这些虚浮之事。若放任工商业膨胀,恐将导致人心浮动,百姓好逸恶劳,最终国力衰微。”
年长者闻言,轻轻摇头,神色凝重:“子言差矣,商贾逐利,其心难测。若放任其发展,恐生变数。且看古往今来,凡重商之国,往往内乱频发,民生凋敝。吾等当引以为戒,切勿为眼前小利所惑。”
一旁的几位同僚纷纷点头附和,议论之声渐起。有人言:“诚哉斯言,吾等应以史为鉴,坚守祖制。”亦有人忧虑:“只是,若长此以往,我朝是否会落后于人?”
正当众人争论不休之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珠玑:“诸位,国之根本,在于民心向背。无论工商农士,皆为国家之柱石。吾等当审时度势,既要防范商贾之弊,亦不可忽视工商之力。唯有如此,方能兼收并蓄,使国家日益强盛。”
---
“第四图,窃观泰西绘事,得睹异邦火轮巨舟行峡之图。此画工笔细腻,意境开阔,诚为罕见之作。今为诸君细述其中玄妙。
其舟形制甚异,层楼叠榭,高可三丈,通体皆漆白,状若水上行宫。舟首尖削,舟尾平阔,中置铁炉,顶有烟囱直指苍穹,黑烟袅袅。两舷各有大轮,轮上布满木板,行时搅水有声,势若游龙。
画工布局精妙,两岸峭壁如屏,中开一线,恰如门户。巨舟于此中穿行,涛声轰鸣,浪花四溅。远处天水相接,烟云缭绕,颇有\"万山磅礴\"之势。
用色之法,多用赭石浅褐,远山淡墨,近水微黄,天际则以淡墨晕染。舟身用粉白点染,与周遭形成鲜明对照,颇类我朝工笔重彩之法。
观其笔法,疏密有致。远处山石皴擦粗犷,近处舟楫细腻入微。甲板栏杆,一丝不苟;船上行人,形态毕现。水波之势,一波三折,笔随意转,可见画师功力之深。
此画虽出自异邦之手,却与我朝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见巨舟穿行峡中,既显人力之伟,又见天威之壮。舟上之人虽处险境,却泰然自若,此正合我朝\"天人合一\"之道。
然细究之,此画所绘乃西洋火轮船也。闻其以火力运转,日行千里,无需风帆,确为奇器。此物始创于泰西,今渐行于五湖四海。较之我朝木帆,诚有胜之千里。
画中所绘峡谷,据闻在大西洋彼岸,有河名密西西比,两岸多险峻之地。此画所绘,想必即其一隅。观其险峻程度,堪比我朝三峡,可谓\"天下奇峡,东西相映\"矣。
总之,此画不仅工艺精湛,更兼具历史价值。使我等得以窥见泰西舟楫之进步,实为难得。然细究之,画中所绘,正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势。此画虽出自异邦,却与我华夏审美不谋而合,诚为妙品。
若以此画置于我朝画院,必能与《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名作相映成趣,使观者既知中土之美,复晓西洋之奇,可谓益处良多也。”,天幕讲解系统为此幅画向各朝代的人们讲解。
---
秦汉之际,风云变幻,天地之间似有异象。
一日,天际忽现奇观,一巨幅画卷徐徐展开于天幕之上,映入无数百姓眼帘。
画卷中,一艘前所未见的巨舟横空出世,舟身庞大,烟雾缭绕,犹如从九天之外飘然而至。
此景令人震惊,百姓纷纷驻足仰望,有人惊呼:“此乃仙人之舟,非我等凡人所能及!”
于是,众人皆跪地膜拜,顶礼膜拜,以为是仙界显灵,带来祥瑞之兆。
……
然而,在另一个时空之中,唐帝国的子民们面对此景,却表现得颇为淡然。
彼时,正值蒸汽朋克鼎盛之期,科技与魔法并存,机巧与玄妙交织,诸如此类的奇技淫巧,于唐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
当那巨舟天幕图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一老者轻抚长须,微微一笑,缓声道:“不过是我大唐工匠之巧思罢了,何足挂齿。”
其身旁一青年,亦面带微笑,颔首应和道:“正是,此等技艺,在我大唐实属平常。”
众人闻之,皆相视一笑,眼中尽是自信与从容,仿佛这世间的一切奇迹,皆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
话说,南宋嘉定年间,临安城外的西湖之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灯会正热闹非凡。
灯火辉煌,人流如织,湖面上倒映着点点灯光,美不胜收。
就在这时,一道奇异的光芒划破了夜空,引得众人纷纷抬头仰望。
只见天际之间,神秘天幕展出的缓缓驶来一艘前所未见的巨大船影,船上烟囱喷出阵阵蒸汽,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
“诸位乡亲,此等奇观,实乃我辈平生罕见!”一位老学究模样的男子抚须而叹,“依我看,此船非人力所为,定是借助了某种奇技淫巧。”
“老夫听闻过,西夷之地有所谓‘机关术’,能够造出种种令人称奇之物。”
另一位年长者接话道,“莫非此船便是那机关术的杰作?”
人群之中,一位年轻书生听得入神,心中暗自思量:“若是真有如此神奇之术,何不借此机会一探究竟,或许能为我大宋带来新的希望。”
年轻书生名叫林逸,自幼酷爱奇门遁甲之术,对各种机关巧器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决定踏上寻舟之旅,揭开这艘蒸汽巨舟的秘密。经过一番打听,林逸得知这艘船是由一位隐居于山林之中的高人所造,此人姓墨,精通机关术,据说曾为朝廷献过不少奇策。
林逸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位墨家传人。只见墨老先生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坐在一间充满机械零件的小屋中,专心致志地研究着什么。
林逸恭敬地行礼后,表达了自己对机关术的向往和对蒸汽巨舟的好奇。
墨老先生微微一笑,指着屋内的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机关说道:“世间万物皆有其理,机关术不过是借自然之力,以巧夺天工之手,造化出超乎常人想象之物。这蒸汽巨舟,便是集水火之力,以蒸汽为动力,方能凌海而行。”
---
一日,秦宫内廷,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映照出一室辉煌。
嬴政正坐于高堂之上,神情肃穆,目光如炬。
此时,一名身着素袍的中年男子缓缓步入殿中,手中捧着一卷薄薄的物事,那便是草民蔡伦新近发明的“纸”。
此物轻盈而坚韧,书写起来远胜竹简木牍,实乃文房四宝之一的大革新。
嬴政接过蔡伦递来的纸张,细细打量,只见上面墨迹清晰,字迹工整,
心中不禁大喜:“此物若能普及,必能促进文化传承,朕亦可借此留下千古之名。”
随即,他当众宣布:“蔡伦,汝所造之物甚佳,特赐名为‘蔡伦纸’,并加封汝为‘造纸侯’,以彰其功。”
蔡伦闻听此言,连忙跪地谢恩:“臣感激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与此同时,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未停歇。
他再次召见方士徐福,命其加紧建造能够渡过东海寻访仙山的巨舟。
---
项羽率大军与楚将钟离昧合围于荥阳,将刘邦所率领的汉军围困其中,断其粮道,使其陷入绝境。
汉军士气低落,士兵们疲惫不堪,饥饿难耐,眼见援兵无望,投降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然而,项羽并不急于攻城,他心中另有一计。
夜幕降临,四野寂静,突然,一阵阵楚歌从四周响起,此起彼伏,声声入耳。
这歌声,对于汉军来说,却是最致命的打击。
原来,项羽命楚军模仿秦人的歌声,唱起了四面楚歌,以此动摇汉军的士气。
士兵们听到熟悉的旋律,心中不免生出思乡之情,更有甚者,泪如雨下,斗志全无。
刘邦见状,心急如焚,他知道若再这样下去,汉军必败无疑。
于是,他召集陈平、张良商议对策。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以韩信为质,换取其他人的自由。
韩信,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为了大局,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承担这个重任。
次日清晨,项羽收到了汉军的请求。他深知韩信的价值,便同意了这一条件。
当韩信走出汉军营垒,面对项羽时,他没有丝毫畏惧,反而显得从容不迫。
---
“如此奇船,若能乘之遨游四海,岂不快哉?”刘邦心中暗自思量。
他想象着自己立于船首,海风拂面,衣袂飘扬,脚下是无尽的碧蓝,眼前是未知的远方。一时间,帝王的豪情壮志在胸中激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
“陛下,此乃异象,或是天意昭示。”身旁的太史令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
刘邦微微一笑:“天意?或许吧。但朕更相信,人定胜天。来日,朕定要造出这样的船只,让大汉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洛阳城外,刘秀独自一人漫步于山野之间,偶遇一阵奇异的清风,带起地上的尘埃,化为一副天幕,其上同样显现出那艘蒸汽客船。
刘秀停下脚步,凝视良久,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
“大海的另一边,究竟是何方神圣?”
刘秀喃喃自语,脑海中浮现出种种奇幻的景象——或许是一片未被发现的新大陆,或许是传说中的仙岛,又或许是神秘莫测的异域国度。
---
话说大唐盛世,天宝年间,国泰民安,四海之内皆为王土。然好景不长,至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旗一振,叛乱骤起,战火连绵,中原大地一时狼烟四起,生灵涂炭。
彼时,有一书生名唤李逸,饱读诗书,志在四方,却因战乱频仍,家道中落,只得与老母相依为命,避居于坎东府外一处偏僻村落。村中百姓皆苦于兵祸,日日提心吊胆,夜夜不得安宁。田间地头,再难见昔日男耕女织之景,唯余残垣断壁,鸡犬相闻之声亦渐稀少。
一日,李逸于破败屋檐下仰望长空,只见乌云密布,似有不祥之兆。忽而,云层之中透出一道奇异光芒,映照天际,仿佛天幕徐徐展开。众人惊诧之余,但见那光芒之中,竟缓缓现出一艘巨舟,非木非铁,通体银光闪闪,舟上旗帜飘扬,异域文字隐约可见。此等奇观,令村中百姓皆目瞪口呆,忘却周遭苦难,只觉世间尚存未解之谜,令人向往。
李逸心中暗想:“此乃天象也,或为警示,或为启示,吾辈虽处乱世,亦不可失了向上之心。”于是,他拾起笔墨,在破旧的墙上书写:“虽有逆风,方能飞得更高。”其字苍劲有力,透露出不屈之志。
此时,一位老者拄杖而来,叹道:“世道如此,吾等百姓唯有苟延残喘,何来高飞之说?”李逸闻言,上前扶住老者,温言道:“老伯差矣,即便身处绝境,亦应心怀希望。此天象虽奇,亦不过自然之理,吾等当以平常心待之,勿忘初心。”
言罢,李逸又向四周百姓拱手作揖,劝慰众人:“诸位乡亲,勿要过于忧虑,世事如棋局局新,只要人心不散,终有一日,乱世可平,家园可复。”一番话语,虽简单质朴,却如甘霖般滋润了村民们干涸的心田。
自那日起,尽管天幕之上偶现奇观,但村中百姓已不再恐慌,而是相互扶持,共度难关。李逸亦以此为契机,组织村中青年修缮房屋,开垦荒地,渐渐地,这个小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
而那艘天幕中的蒸汽客船,仿佛也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一个美好寄托,每当谈及,皆会露出一丝希冀的笑容,仿佛它正驶向一个没有战争、充满和平的新世界。
---
话说大宋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英姿勃发,志在恢复汉家疆土,北伐辽国之心甚切。
一日,于御花园中闲步,忽见天际云卷云舒间,隐隐现出一物,状若巨舟,凌空而行,其速如风,其形若龙,直欲飞渡沧海,令人目不暇接。
赵匡胤心下骇然,急召近侍询问,皆言未曾闻见。
然太祖心中灵光一闪,以为此乃上天示警,预示着未来之事。
于是召集群臣,论及此事,道:“吾昨夜观天象,见有异舟凌空而过,似能横跨江海。此乃天意也,我大宋当效仿之,造巨舰以图北伐。”
众臣听罢,皆面面相觑,心中虽疑,却不敢直言反对。
唯独宰相赵普进言曰:“陛下圣明,然造舰之事非同小可,需耗资甚巨,且需时日长久,望陛下三思。”
赵匡胤点头称是,旋即下令,命工部尚书蔡襄督造战船,务必精良,以便随时出征。又遣使至江南,寻访能工巧匠,广纳贤才,共商造船大计。
数月之后,江南传来捷报,造船进展顺利,诸匠人各展其长,所造之船坚固异常,能载重兵,顺风破浪。
赵匡胤闻讯大喜,遂定计,待来年春暖花开之时,率大军东渡,直取辽东,以为北伐前哨。
是夜,月明星稀,赵匡胤独坐殿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那日所见天象,心中暗自期许,愿此番北伐能够马到成功,不仅为大宋开疆拓土,更为了天下苍生得以安享太平。窗外,轻风拂过,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展开的壮丽画卷鼓掌助威。
---
话说大元朝堂之上,蒙古大帅们正聚首商议国是,忽闻外间喧声鼎沸,一时好奇,皆步出殿外,仰望苍穹。
只见天际云层之间,似有异象,渐渐地,一幅奇景映入眼帘——一巨舟凌空而行,舟身缭绕烟雾,缓缓穿越海峡,直如神迹般显现在众人眼前。此乃天幕所展之象,非人力所能为也。
众将面面相觑,惊愕之余,心潮澎湃。那舟上烟雾,分明是前所未见之物,令人心生向往。
大帅中有一人,名唤阿术,智勇双全,见状慨然道:“此等奇技,实乃我大元所需。若能掌握,何愁水师不兴?何惧东瀛小国?”言罢,目光炯炯,环视四周,似在寻求共鸣。
诸将闻言,无不点头称是。于是,大帅们当即下令,广集天下巧匠,力求复刻所见之奇舟。
一时间,江南北地,能工巧匠云集京师,各展所长,力求将天幕之象化为现实。
数月之后,水师重振,新式战舰初具规模,其速如飞,其力无穷,远胜往昔。大帅们见状大喜,遂定计先取对马岛,以为进兵九州之基。
一时间,军心振奋,士气高涨,皆言此次东征,必能马到成功,平定东瀛,扬我大元国威于四海之外。
然而,世事多变,此乃后话。
彼时,大帅们立于海边,遥望东方,心中既怀壮志,亦存谨慎。
毕竟,东瀛之地,非同小可,能否如愿以偿,尚需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成事。
但无论如何,今日之所见,已足以成为大元朝复兴水师,远征海外的契机。
---
大明洪武年间,帝京南京城内,春风和煦,鸟语花香。
朱元璋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深邃,思绪万千。近日来,他心系南海诸岛,欲扬大明国威于海外,思虑良久,终有所决断。
一日,朱元璋召见了王大渊。
此人自幼随父出海,历经风雨,通晓航海水性,更兼一手精湛的造船技艺,闻名遐迩。
朱元璋见其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心中甚喜,便道:“朕闻汝航海之术,非同一般,今南海诸岛多有不服王化者,朕欲遣汝造船,率水师前往平定,扬我大明威风,汝意下如何?”
王大渊听罢,跪地拜谢,神色庄重,答道:“臣虽出身草莽,然心向王化,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分忧解难。”说罢,抬头望向朱元璋,眼中闪烁着忠诚。
朱元璋见状,愈发满意,随即封王大渊为“南海水师都督”,赐金帛无数,命其即刻着手造船,准备出征。王大渊领旨退下,心中既有激动,亦感重任在肩,不敢有丝毫懈怠。
回到府邸,王大渊召集一众匠人,昼夜不息,精心设计,力求造出坚固耐用、航行迅捷的战船。数年之后,一支装备精良、气势恢宏的水师舰队终于成型,停泊于长江之畔,整装待发。
临行前,朱元璋亲临江边,为王大渊及水师将士饯行。他站在高处,俯瞰下方浩浩荡荡的舰队,心中豪情万丈,对王大渊道:“此行非比寻常,望汝慎之又慎,务必凯旋归来。”
---
话说大明永乐年间,太宗皇帝朱棣登基后,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然则,国库空虚,金银如流水般耗尽,令圣上心急如焚。为解此困局,圣上决意御驾亲征,三巡江南,一来察访民情,二来欲借此机会肃清贪官污吏,以充盈国库。
是日,朱棣身着龙袍,乘龙舟缓缓南下,沿途所见皆是百姓欢呼,官员恭迎。然圣上目光锐利,不为表面的歌舞升平所惑,而是细察其下是否有蠹虫作乱。
一日,行至苏州府,闻听此地有一县令,名为李文博,此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致使民怨沸腾。
朱棣闻讯,微服私访,暗中观察。只见李文博于府中宴请豪绅,酒肉满桌,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朱棣心中暗怒,待夜深人静之时,命锦衣卫将其拿下,查抄其家产,得金银无数,悉数归入国库。
此事传开,江南各地官员无不震慑,纷纷自查自纠,不敢再有贪渎之行。
朱棣见状,遂下令减免赋税,发放赈济,一时之间,江南百姓感恩戴德,称颂圣恩。
然朱棣雄心不止于此,他深知大明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开拓海外,通商异域。
回京途中,圣上特地前往南京,参观航海司,与郑和等一众航海家交谈,鼓励他们扬帆远航,探索未知的世界。
圣上慷慨解囊,捐资助航,更颁布诏书,宣布凡参与航海者,皆可享受免税之优待,以激励更多有志之士投身海洋探险。
一时间,泉州港船只云集,各国商人络绎不绝,海上丝绸之路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
话说大明崇祯年间,朝野上下正图谋恢复祖宗之业,一雪前耻。彼时,辽东之地已落入后金之手,边疆告急之声不绝于耳。崇祯帝心忧社稷,日夜思虑如何破敌制胜。某夜,帝翻阅古籍,偶得灵感,欲效仿北宋太祖赵匡胤当年造舟师奇袭江南之策,以图一鼓作气收复失地。
于是,帝密召心腹将领,授以密旨,令其速集精兵强将,筹备水师,暗渡陈仓,直捣黄龙。数月之后,一切准备就绪,明军水师悄然启程,乘风破浪,直指辽东。
然而,天不遂人愿,明军行踪终为后金所察。努尔哈赤闻讯大惊,立时调兵遣将,布下天罗地网,静待明军入瓮。两军交锋之际,后金军凭借地利人和,以多打少,明军水师虽英勇奋战,终难逃全军覆没之厄运。
此役过后,努尔哈赤威望大增,于锦阳城中盛大庆典,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昭告天下。捷报传至北京,崇祯帝闻之如遭雷击,一时气血攻心,昏厥于御书房之内,竟连昏迷三日方醒。
帝醒来之后,痛定思痛,知此次失败乃因轻敌所致,遂下令严守京畿,加固城防,同时秘密派遣使者联络各路抗清英雄,图谋再起。而努尔哈赤亦非池中之物,经此一役,深知明军不可小觑,即刻调拨国力,加强辽东防御,以防明军卷土重来。此举虽令清国耗费不少,却也间接为大明赢得了喘息之机,延缓了国祚之倾覆。
自此,两军对峙之势愈演愈烈,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直至下一个转折点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