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穆云穆对抗匈奴人和乾国军队的时候,开封城的居民们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煤炭作为日常生活保暖的新燃料。煤炭的广泛使用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煤炭比木炭更加的耐烧而且价格更低开封城以及三座卫城的百姓也能够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缺乏足够的通风设施和安全意识,时不时会有悲剧发生一些居民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而不幸丧生。
尽管如此由于这一政策是由楚凡这位帝王亲自推行的,因此百姓们几乎没有人会公开表达反对意见或提出批评。
毕竟烧煤取暖只要做好通风还是十分安全的,所以人们在享受煤炭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默默承受着潜在的风险和代价。
当然这个政策如果是其他官员提出来的话,那么肯定是会有人提出异议和不满的。特别是那些官员的对手,他们肯定会抓住这件事情不放,用这件事情攻讦对方。
然而提出这项政策的却是陛下本人,而且陛下自己也在烧煤进行取暖。这无疑给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而且,这项政策也确确实实的为百姓们解决了供暖的问题,使得民众在寒冷的冬季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这也使得那些企图利用此事件作为借口,声称魏国不顾人民的安危,使用含有剧毒的黑石来危害魏国百姓的人,完全无法找到开口的机会。毕竟陛下自己都在使用煤炭进行取暖,难道陛下还会自己害自己?
陛下的这一举动在朝廷官员和百姓心中的映像这是:这不仅体现了陛下与民同苦的决心,也展示了陛下对于国家政策的亲身实践。
在楚凡的领导下朝廷官员们也纷纷效仿,他们不仅在公共场合宣传煤炭取暖的安全性,还在自己的府邸中使用煤炭取暖,以实际行动支持陛下的政策。
在开封城的街道上,这些有心之人开始搜寻那些不幸被毒死的百姓的家人。他们企图用金钱作为诱饵试图说服那些受害者的家属站出来,公开指责朝廷的不作为。
然而他们惊讶地发现,尽管这些家庭遭受了巨大的悲痛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对朝廷的感激之情却远远超过了对亲人离世的哀伤。
由于朝廷不仅为因为烧煤而死的百姓提供了相应的经济补偿,而且还积极地指导他们如何改善家里面的通风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类似不幸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些积极的行动和举措让广大民众深切地感受到了朝廷的关怀和承担的责任。
因此那些试图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制造社会动荡的人最终未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响。
甚至一些民众甚至主动站出来,他们对那些别有用心、试图挑起事端的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对。他们拉着这些企图煽动不满情绪的人,指责他们为间谍,并声称要将他们送往官府接受调查和处理。
楚凡的政策不仅解决了寒冬取暖的问题,还增强了朝廷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朝廷的这一举措无形中也提高了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在这个时候,楚凡在皇宫之中又开始施展他的发明创造了。
显然楚凡这次并不是打算去发明造纸术或者活字印刷技术。当前正值冬季魏国的民众正面临着木材短缺的困境,而且由于天气严寒,让这些百姓在冰冷的水中进行劳作,实在是有点太不人道了。
楚凡站在手工部里面对着李公公说道:“前往工部寻找几位技艺精湛的石匠和木匠,并将他们带到手工部来。”
这个手工部,实际上就是楚凡最初开始炼制精盐和制作酒精的那座宫殿。由于楚凡长期以来都在这座宫殿内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因此他决定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手工部,以此来纪念和象征他在这个世界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李公公听后恭敬地回应道:“遵命。”
李公公虽然心中有些疑惑,但他还是迅速地执行了楚凡的命令。在李公公离开之后楚凡的身边还剩下一个小太监,那就是曾经的狗蛋,现在的羽化田。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养伤羽化田已经能够正常地行动了,于是楚凡决定将他带在身边。
没过多久几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被带到了手工部,他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英,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凡的手艺。
李公公回来向楚凡禀报说:“陛下,您所需要的石匠和木匠都已经带到。”
楚凡从他的工具箱中取出一张精心绘制的图纸,那图纸上呈现的,正是南方农村地区常见的那种传统土灶。这种土灶对于楚凡来说,承载着他童年时期在农村生活的深刻记忆,那是他所熟悉的烹饪方式以及一些再也见不到了的人。
这种土灶的不仅能够更好的利用煤炭这种资源,当与一口足够大的锅配合使用时,它能够一次性烹饪出大量的食物。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烹饪效率,而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够极大地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楚凡在穿越来到这个世界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他深知在那个和平年代,许多普通人的生活过的甚至不如牛马。更不用说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古代世界里,百姓们的生活有多么艰难。
楚凡从未真正将自己视作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农民的心,他的梦想是带着在在这个世界积累的财富回到现代,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农夫。
他渴望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亲手种植各种蔬菜,而不是在城市的喧嚣中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竞争与内卷之中。
至于自己的系统任务?那根本不关百姓的事情,就算自己对百姓在怎么好,可是话语权都是在世家手上的。世家大族,勋贵大臣不反自己也不可能能够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