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安赶忙命手下搬来一张椅子,然后给他摸了摸脉。
“让平安兄,看到在下如此失态的一面,着实有些羞愧。”一边儿的尉迟常开口道。
李平安简单的检查了一下之后,给他开了一副药方,说道,“还好,还好,你这种情况倒是不太严重,就是在战场上吃的东西又凉又杂,对胃伤害过于严重导致的,我还以为你是受了什么重击,命不久矣,我给你开一副草药,吃上半个月就好了。”
“对了,这杂面勉强果腹即可,你身为将军,没有必要非得跟士兵整天一起吃。”
说着,现场命人拿了些草药,准备让尉迟常带走。
尉迟常手下草药,对李平安说道,“平安兄,这一次南下打草谷,以及了解到你跟南越蛮子这一战,我是真的知道你的本事了,为兄我求求你,能否在定南州帮帮我,我可以专门为你组建一支精锐部队,用来庇护的你的家族。”
虽然知道,将李平安纳入麾下的几率非常低,可是他还是忍不住开口。
甚至连见刺史都排在了后面。
“多谢将军厚爱,平安现在还无心从军!”
李平安毫不犹豫地拒绝。
窥一斑而知全豹,经过这一次的时间,李平安对于大康王朝有了一个更深次的认知。
萧刺史也算是封疆大吏一样的人物了,而尉迟常在前线,也是非常重要的将领,可是他们两个做事情都千难万难。
至于别人更不要说了。
尤其是,在李平安对于定南州的各阶层有了更深次的了解之后。
这一次,如果不是自己的毒气弹,以及当地百姓的鼎力支持,说不准定南州真的得出大乱子。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干事情的人太少了,但是等着分胜利果实的人太多。
李平安可以接受做生意,大家利用属于自己的人脉、资源,来共同发展,共同拿钱。
但是对于战场上的事情,他其实是很难接受的。
打仗的时候我来,等到获取胜利果实了,一堆人等着分果果?
凭什么?
以李平安的本事,倒不是说,到了战场上不能利用宇文亮他们这种咸鱼,来获取更多的好处。
而是战场上的事情,风险系数太高,让他们跟着拿好处,投入和回报实在是不成正比。
而且这些猪队友,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冒这么大的风险,最终还要给别人分一部分出去,李平安才懒得去干。
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安安心心地种地,搞钱,孝敬父母,培养子侄呢。
现在家里也有钱了,事业也稳定了,也可以搞搞女色。
尉迟常心里有所准备,但是听到李平安的话,心里还是有些失望。
不过知道李平安心意已决,也不再夺劝,而是笑着岔开了话题。
而与此同时,在知道尉迟常将三千人送给了李平安之后,萧刺史亲自率人统计了其余的战果。
其中关于粮草、金银珠宝、俘虏人数、斩获的贼人首级全都做了统计之后,写了一封军报和好几封私信,交给驿夫,让他们火速送到都督府和京师。
京师那边儿估计是掀不起什么浪花来的,主要是给大都督府的都督,以及关系不错的广州城那边儿的朋友们。
萧刺史也知道李平安的态度,但是他不死心。
他多次对大都督府强调李平安的本事,以及功劳,并且强烈建议大都督府奏请朝廷,给予李平安赏赐。
这种顶尖人才,如果不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萧刺史觉得自己睡觉都不安稳。
他跟那些天天趴在老百姓身上吸血的世家豪族还不一样,他吸血的同时,还跟老百姓造血,给人的感觉,甚至很多老百姓,觉得他比都值得亲近,这不是扯淡么?
一旦这种人造反,其效果就跟三国时期的大贤良师没啥区别。
到时候真的借打井之余,跟老百姓说点啥,怎么弄?
于是经过萧刺史多方谋划,甚至于将尉迟常南下打草谷时候的多般战果,都加上了李平安,目的就是增加李平安的分量。
对此,大都督府也非常重视,王元睿甚至亲自动用了琅琊王氏在长安的力量,给李平安请求赏赐。
而在如此大环境下,大康忽然取得了大胜。
整个长安都变得无比沸腾。
无数百姓都跑出来询问,南定州是什么地方?南越国是什么国家?
大康怎么战胜的他们。
得到消息的朝廷重臣,不等皇帝的召见,主动奔赴皇宫,向皇帝表示恭贺。
而皇帝也开始召见政事堂的相公们,商讨跟南越国进行谈判,以及尉迟常等军队人物的赏赐问题。
皇帝和朝臣,已经知道了这一次战斗中尉迟常和李平安的作用。
先是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机动力量,然后通过打草谷的方式,对敌人的沿线城镇,进行毁灭性打击。
而朝廷有都水监,对事情的经过也有一定的详细的介绍。
经过深入的了解之后,不论是圣人,还是朝臣都能清晰地认知到,李平安对于朝廷来说,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有些人是不满意李平安这样的人物出现的。
比如说,朝中对于活字印刷术念念不忘的大人物。
再比如说,反对昔日太子殿下意图清除积弊,改革朝堂的那群人。
朝堂之中太多人,不想距离关中遥远的岭南道出现一个妖孽一般的人物。
因为岭南道一旦在这种妖孽一般的人物的指挥下,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老百姓富裕起来,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北方无法压制南方的情况。
所以哪怕琅琊王氏积极奔走,哪怕魏氏族人想尽办法,甚至于连公孙县令、尉迟常的人脉,不停地游说,也没有进展。
等到朝廷的圣旨抵达定南州的时候,宣旨的太监,点名让尉迟常接旨,让萧刺史接旨,甚至还叫了公孙县令,但是却没有叫李平安。
这让众人心里升起一股不好的情绪,不过太监已经打开了圣旨,大家只能跪下老老实实的听着。
门下: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而军帅戎将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乃能文武兼备,出力报效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宠命乎。
尔游击将军尉迟常,燃薪达旦,破国于四方,征战于四野,军功着于四方,贼人至今闻之尚自胆寒,授以传命公理宜然也........
圣旨从一开篇就吹嘘尉迟常和萧刺史的功绩,甚至还带了公孙县令,甚至还册封尉迟常为伯爵,将军的位置也从游击将军变为定远将军,同时还提升了军事指挥权,属于仅次于萧刺史、宇文亮之外,定南州的三号军事实权人物。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