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老宅的保险库内,多台机器散发出低沉的嗡鸣声。林默蹲在一个年代久远的嵌入式保险箱前,借着应急照明灯微弱的光线反复检查着这个意外发现。铜绿斑驳的正面板上,八个凸起的圆形按键呈现出特殊的排列。
\"有趣的结构。\"经验丰富的开锁专家杨老仔细端详着锁芯,\"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结构,里面似乎内置了某种导电网路。每个按键都连接着一个独立的电路。\"
李明远执着一台便携式量子探测仪,慢慢扫过保险箱表面:\"检测到微弱但稳定的电磁场波动。按键之间存在某种能量联系,像是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
\"不对劲。\"陈芸盯着手里的蓝图,皱眉说道:\"根据老宅的原始建筑图纸,这个位置应该是承重墙。保险箱是后来加装的,而且安装时间应该是在......\"
\"1937年。\"张明翻看着一份发黄的维修记录,\"当时苏家专门找了一个德国工程师来改造这个房间。花了一大笔钱,而且工期长达半年。\"
\"等等。\"林默示意大家安静,伸手轻轻敲击保险箱的侧面。金属外壳发出的回声有些异常,内部空间明显大于表面尺寸。
\"这箱子是双层结构。\"杨老听出了端倪,\"外面一层是伪装,真正的机关在里面。如果我没猜错,开启过程也是分两步。\"
\"像某种身份验证系统。\"李明远说,\"第一层是物理锁,第二层可能是某种电子控制装置。考虑到安装年代,这种设计太超前了。\"
林默摸索着表面的纹路,突然摸到一个几乎微不可察的缝隙。轻轻用力,保险箱的侧板应声滑开,露出一个小小的卡槽。
\"是机械卡带接口。\"杨老一眼认出,\"早期计算机常用这种数据存储介质。\"
\"可是1937年,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发明。\"陈芸说。
林默思索片刻,转身吩咐道:\"去查查德国工程师的背景。还有,去找当时的工程预算,我要知道那半年里安装了些什么设备。\"
\"有结果了。\"不多时,张明拿来几份档案,\"那个德国人名叫汉斯·施密特,表面上是一家机械公司的工程师。但有意思的是,他在1940年突然失踪了。而且在此之前,他还在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承接过类似的地下工程。\"
\"会不会是......\"陈芸若有所思,\"某种早期的情报网络?\"
\"先别猜测。\"林默打断道,\"现在的关键是找到配套的卡带。按照惯例,这种机密存储介质一般会和钥匙分开保管。\"
团队开始地毯式搜索整个房间。突然,李明远的探测仪发出尖锐的警报声。
\"这里!\"他指着墙角一块地板,\"下面有强烈的电磁反应。\"
小心撬开地板,下面赫然是一个金属容器。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放着一卷老式卡带,还有一本做工精良的笔记本。
\"德文手稿。\"陈芸快速翻看,\"是一份设备说明书,记录了保险箱的详细结构和开启流程。\"
\"有意思。\"林默一边阅读一边说,\"这哪里是什么保险箱,分明是一个早期的数据终端。那些按键是输入设备,卡带槽是存储器。保险箱只是个伪装。\"
\"可1937年怎么可能有这么先进的电子设备?\"张明仍然难以置信。
\"除非......\"林默若有所思,\"他们掌握了某种超前的技术。\"
按照手稿的说明,团队开始尝试启动这台\"古董计算机\"。随着一阵低沉的嗡鸣,保险箱内部的机械装置缓缓转动,发出细微的咔嗒声。
\"准备录像。\"林默提醒道,\"接下来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
插入卡带,输入手稿上记载的启动序列。保险箱的正面板突然弹开,露出一块做工精良的显示屏。虽然年代久远,但屏幕依然能发出微弱的荧光。
\"这不可能......\"在场的每个人都倒吸一口冷气。1937年,不要说液晶显示屏,就连最基础的电子管计算机都还没有问世。
屏幕上开始滚动德文字符。陈芸一边翻译一边惊叹:\"这是一份研究日志,记录了一个叫'量子计划'的秘密项目。从内容来看,当时已经有一群科学家在研究量子计算的应用。\"
\"难怪要这么机密。\"林默说,\"这种领先时代几十年的技术,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惜没等团队深入研究,屏幕突然一暗。某个老化的电子元件终于不堪负荷,让这台沉睡了近百年的设备重新陷入沉寂。
\"已经足够了。\"林默说,\"现在我们知道当年在这座城市地下,曾经存在过一个超前的科技网络。而苏家,很可能是这个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
团队开始对房间进行更详细的搜索。在地板下,墙壁内,天花板上,到处都藏着各种老式电子设备的痕迹。这里分明是一个完整的地下情报站。
\"你说得对。\"张明一边记录一边说,\"这远不是一个简单的保险箱,而是一个年代久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