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强听后也不太能理解,“秦婶子咋这样?”
“你以为那老太婆是个什么好的?她是带过几个孩子不假,可顾营长每个月给她三十块钱,是她扫大街时工资的两倍,前些年也不知道在顾营长家,捞了多少东西回自己家。”反正她每次看到秦淑兰回家时,那都是大包小包的。
“依我看,北北就是她掐了嫁祸给小余的,两个孩子说的那些话,也是她教的。”两个大的她都带过几年,跟她亲,自然是听她的话。
“她这是为啥呀?”于强想不通。
钱兰嗤笑,“还能是为啥,自然是不想小余和顾营长好好过日子呗。”
“小余和顾营长把日子过好了,这家里有了正儿八经的女主人,她这个前丈母娘,还能在顾营长手里捞到多少好处?两家肯定是越走越远的。”
“她怕是也没少在孩子面前挑拨,让几个孩子也讨厌小余,不亲近这个后妈。”
“只有几个孩子跟小余这个后妈处不好,她才有更多的理由打着孩子的名义来顾营长家捞好处。”
被媳妇儿这么一点,于强想通了,“秦婶子看起来那么和善的一个人,没想到心机这么深。”
钱兰冷哼,“你能知道啥。”
钱兰的大儿子于建设一边喝米汤,一边听爸妈讲,也觉得这个秦奶奶心机挺深的。
他已经十岁了,才不喜欢跟小屁孩儿一起玩儿,所以一直坐着慢慢吃饭。
吃过晚饭,钱兰麻利的洗了碗,就去转路,帮余惠打听奶粉券。
大院里孩子还在吃奶的人家也有不少,钱兰先出了处得比较的李老师家。
李老师的老公是副政委,她本人三十多岁了,在军区小学教语文,开年刚生了一个三胎的女儿。
钱兰是很羡慕这个李老师的,因为读过初中,随军后组织就给她安排在了军区小学教育,也有了正式工作。
不像她,没读过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随军后也没适合的工作安排给她,只能在家做家务带孩子。
李老师也刚吃完饭,两个大的出去玩儿了,她在家带女儿。
见钱兰来了,就连忙请人进屋坐。
二人扯了几句闲话,钱兰就说起了正事儿。
“李老师你家这个月可有富余的奶粉券?”
李老师奇怪地看着她,“你要奶粉券做什么?是家里那个亲戚又生孩子了?”
这奶粉属于特供品,一般人还真不好弄,所以钱兰问她,她当下想到的便是,她老家有啥亲戚生孩子,没奶要买奶粉喂孩子。
“不是。”钱兰摆手,“我是帮小余问的。”
“小余?”李老师听她说小余,还没想起这小余是谁来。
“就是顾营长新娶的媳妇儿。”
李老师一听就皱起眉,显然今天上午发生在大院儿的事儿,她也已经听说了。
“顾营长家每个月领的奶粉券应该是够孩子用的吧?难不成她不但虐待孩子,还把孩子的奶粉也吃了?”
身为一个刚生了女儿的母亲,她最讨厌的就是像余惠这种,虐待别人孩子的继母了。
带入自己的孩子,她杀人的心都有了。
“李老师,你对小余有些误会,小余她不是那样人。”
“奶粉本来是够孩子吃的,但小余前几天买回家的两袋
奶粉,今天上午被孩子他们外婆拿走了!”
孩子外婆拿走的?李老师狐疑地看着钱兰。
“真是孩子外婆拿走的。”钱兰斩钉截铁,“把小余上午买的肉,前些天买的鸡蛋都拿走了,为了给孩子吃上肉,吃上蛋,还是到我家来借了一斤肉和几个蛋回去呢。”
“你咋知道她说的是真还是假?”李老师对这个小余后妈说的话存疑,“顾营长那女儿腿上的掐痕你们不是都看见了吗?”
“小余今天早上和我一起去买的肉,这还能有假?”钱兰又道,“上午孩子外婆来的时候,那布袋子里扁扁的,走的时候可是装得鼓鼓囊囊的,这我可是亲眼看见的。”
她其实没有看见,但为了让李老师相信她的话,不要误会小余这个老实姑娘,能借奶粉券给她,便撒了一个小谎。
“小余来找我打听谁家有奶粉券的时候,这人都哭了。我住在顾营长隔壁,小余这姑娘对几个孩子怎么样,我是看得最清楚的。说句老实话,比小林那个亲妈可强多了,她绝对不是会虐待孩子的人。”
“也不是像东东和南南说的那样,不给他们肉吃,只是她刚从乡下来,节约惯了,定了十天吃一回肉。这孩子馋得很,以前又吃惯了肉的,久了不吃,心里自然是有怨言的,就说成小余不给他们肉吃了。”
听了钱兰的话,李老师心里也对这个余惠有了一些改观。
“那孩子身上的掐痕是怎么回事?”孩子身上的掐痕那可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的。
钱兰也不明说,只说人小余是赌咒发誓的说过,自己没动过孩子一下的。
李老师心思一转,也就想到这外孙女儿的奶粉都拿走的秦淑兰身上。
她要真是个心疼孩子的,又怎么会拿孩子的奶粉,和要给孩子吃的鸡蛋和肉呢?
李老师让钱兰帮她抱了一下孩子,去屋里拿了两张奶粉券出来。
“我家还真有多的,这两张你给小余先用着吧,总不能饿着孩子。”
钱兰伸手接过,“那多少钱,我让小余给你把钱送过来。”
“不用钱,让她拿着用就是,我们家老王是政委,顾营长不在家,我们照应一下他的孩子也是应该的。”
“不愧是李老师,觉悟就是高。”钱兰冲李老师竖起大拇指。
已经帮余惠拿到了奶粉券,但钱兰却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继续转路,转路的时候,遇到熟人就打个招呼,人家问她去哪儿。
她就说去问谁谁谁家,有没有多的奶粉券儿。
人问她为啥要奶粉券,她便将秦淑兰将孩子的奶粉和家里的肉和蛋都拿走的事儿说了一遍。
这一通路转下来,钱兰不下给二十个人说过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