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冲里的杨老是一个朴实憨厚的男人,个子高高瘦瘦的,他们兄弟3人,他最小。
大哥和二哥都成了家,他还是单身一人。不是他不想找婆娘,一是家境不好,二是没有合适的人儿。杨老兄弟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大的屋场,住了十来户人家,都是墙靠着墙连成一片的房子。其中有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叫华英,有一年,丈夫不幸生病,她四处为他求医问药,最后还是丢下她和一双儿女走了。华英上有公公婆婆要侍候,下有两个儿女要哺育,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杨老看华英一人承担这个家庭实在困难,有心帮她又怕人说三道四,只能暗地里帮她做一点事,有时上山砍柴了,趁没人注意时,丢一把柴放在华英家门口。这华英是过来人,岂不知杨老的心意,更何况两人年龄相当,都是如狼似虎的年纪,不久两人暗地里好上了。
杨老和华英的一举一动,华英的公公婆婆早看在眼里。自从儿子去世后,两位老人见儿媳妇华英还年轻,有心让她再找人过日子,可又舍不得两个孙子孙女。现在见杨老和华英相好,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一来大家同住在一个大屋场,有什么事招呼一声,相信华英和杨老也会来帮忙的,与其让他们暗地相好,还不如公开让他们结为夫妻名正言顺些。于是,两位老人征得队长的同意,两个孩子留在公公婆婆身边,让华英与杨老安心过日子。在队长和邻居们的操持下,华英正式离开了前夫家,住进了杨老的房子里。
华英嫁给杨老后,夫妻俩起早贪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扯筒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华英与杨老生下孩子后,在照看孩子的同时,也会抽空看看自己与前夫生下的孩子,毕竟他们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古家冲后,村民们不再光靠种几亩田过日子,有的开一个经销店,做一些小本生意。有的在公路边建了房子,开起了饭店。有的在田里种了花木、草莓。大家各显神通,争相发财。然而,做这些的事情的人,大都是年轻一代。杨老和华英这类老实巴交的老农民,一没有成本,二没有胆量,他们只知道本本分分地种几亩田,安安分分地过日子。
杨老兄弟3人在生产队时,都是身强力壮的全劳动力,他们和其他社员一起为队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贡献。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田地分到各家各户,杨老这一代老农十分珍惜田地,他们精心地耕种,享受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没有别的本事,只能守着这几亩田过日子。
华英与前夫生下的儿子,学会了瓦工,经常给别人盖房子,搞建筑,结婚后,在新公路边上建了楼房,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华英与杨老生下的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但华英和杨老却老了,本应好好地安度晚年了的华英,不曾想有一天突然中风瘫痪在床上。
华英中风瘫痪后,虽然儿女们常来看她,但日常生活护理主要依靠杨老来做,毕竟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小家了。
一开始,华英昏迷不醒,杨老每天给她按摩身体,给她说着话儿,讲他们过去的往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华英在杨老的精心护理下,终于苏醒过来,而且能简单地发音说话,尽管吐字不准,但总比不能开口说话要好得多。但她还是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由杨老侍候。
华英吃东西,全靠杨老一口一勺地喂。一日三餐,他把好吃的菜留给华英,自己总是等华英吃完后才匆匆地扒上几口。
华英有时会大小便失禁,杨老每天得给她更换几次内裤。尽管老杨照顾得很好,但床上的异味还是有的。华英要老杨另睡一张床,但杨老不答应,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依然和妻子同睡一床,用丈夫特有的温柔和爱温暖着妻子。家里没有安装空调,盛夏天气炎热,杨老便坐在床头轻轻地给华英摇着扇子送去凉风、驱赶蚊蝇。冬天,杨老依旧像年轻时一样搂着华英睡觉,给她保温。
杨老每天会给华英梳头、洗脸、洗脚,看见她的指甲长了,会拿着剪刀给她修剪指甲。他常对华英说:“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也不能邋邋遢遢,让孩子们看了不舒服。”
家里的责任田要种,蔬菜要栽,这些活儿过去是夫妻俩人共同完成的,如今,全靠杨老一人承担。华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无能为力,她含着眼泪说:“杨老,这辈子我把你害苦了,真的对不起你。不如你喂一口农药给我喝,让我早点解脱,你也轻松一点。”
杨老生气地说:“那农药能喝吗?我给你喂了农药,那就是犯罪,你懂不懂呀!都这么大把年纪了,还胡说八道的。”
华英哭了,杨老也哭了,两人手拉着手,两双老眼泪目相对。
杨老外出做事时,会叫儿子和儿媳来照看华英,他不放心让华英一个人躺在床上。华英与前夫生的女儿就嫁在本队,也是做了婆婆的人了,家里事情多,但她还是经常抽空来看望亲生母亲,或给华英带点好吃的东西,或陪她说一说话。孙子孙女放学了,也会来逗婆婆开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华英在床上能平安地度过十多个春秋,若不是有杨老的真诚呵护,她能活到今天吗?村民们都说:“华英这是前世修来的福,找了杨老这么一个好男人。”
华英每次见到儿女,都会夸他们的爸爸,让孩子们向他们的爸爸学习看齐,做一个好人。
一天晚上,华英无声无息地悄悄撇下杨老走了。
在这十多年里,杨老的身体也因照顾华英累垮了,两年后,他也随华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