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握着甘宁的手:
“过去的就不提了,兴霸的能力我是知道的。今日早上,力战孙策,所向无敌。
将来,封侯拜相不在话下。难道小小的偏将军就不敢担任吗?”说到最后,语气越发严厉,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甘宁脸色涨的通红,双手抱拳,大声说:“军师厚爱,宁定不会让军师失望!”
把甘宁扶起来,高兴的顾左右说:“我军得兴霸,如虎添翼。”
得到李云鼓励,甘宁亲自请缨:“军师,宁愿率本部兵马去追击擒拿孙策。”
李云对此摇摇头:“自古成大事者,必是以人为本。今曲阿周围百姓遭此大难,我军已经无余力去再次讨伐孙策了。”
“军师悲天悯人,是曲阿百姓之福,更是扬州百姓之福。”秦松在旁拍马屁,甘宁也是秦松说的对的样子。
不过,从军师角度,甘宁不安的说:“这样不是放虎归山了吗?”
对此李云也是无可奈何,这曲阿遭灾百姓太多,刚才辛毗讲,把人往句容送的路上,遇到了许多乡里逃难的百姓,大略估计不下二十万。
“得民心者的天下,孙策军水淹曲阿后,对百姓不管不顾,而我等劳心费力,救百姓于水火,想来江东的人,不是瞎子傻子,会做选择的。”李云给出了答案。
想靠争取民心来争夺江东的归属,秦松虽有不同意见,但在这种大义之下,也说不出什么反对的话来。
见几人不再提意见,李云也让秦松甘宁去协助运送百姓,去乡里,看看还有百姓是否没有逃出。
两人领命,自去驾船巡视乡里。
李云喊来船只,把他也运送到无水灾之地。等到了陆地上,只见百姓嘈杂,人声鼎沸,混乱不堪。
李云打出自己的左将军大纛,让营地里的官吏来见自己。
孙策几次战败,句容也改旗易帜了,此地距离句容有七十里,句容令收到李云的命令,亲自来此赈灾。
看到李云的大纛,赶紧率着属吏来拜见李云。
摆摆手,示意句容令不用多礼,问:“为何如此杂乱无章,没有一点规矩?”
句容令哭丧着脸说:“禀告左将军,并非我不愿意去整理秩序,只是此地的将军不听我的指挥,因此乱象频显。”
此时刘铭派来在此,负责安全的校尉也匆忙的赶了过来,看着李云冷冷的眼神,他急忙跪下解释:“军师,百姓太多,在水上时还好,能听我军的安排,可脱离大水后,就开始自作主张,不愿在听从我军的安排。”
听到校尉的解释,李云看着乱糟糟的营地,百姓们有住营地的,有吵着要离开的,甚至有偷摸着逃离的。
恰好陈到调查回来,所说大体与校尉一致,又加了一句,因李云的交代,不许伤害百姓,导致百姓对刘军没有惧怕的心理,不是太好管理。
李云听到这些话后,开始敲鼓聚兵,先让人把逃跑的人都抓回来,让兵士把大营围起来,不让一人离开。
一时间百姓惊惧,以为刘军要把他们屠杀掉,纷纷在营内大吼大叫,哭声不绝于耳,更有人要冲击营寨。
句容令也是吓得坐地不起,没想到李云行事如此强硬,直接派大军围了难民营,难道真的要把此处的难民给屠杀掉吗?
没有理会这些人的喧闹,李云继续派人到营内维持治安,胆敢喧哗吵闹,不听命令者,三次劝告后,可直接击杀。
并同时派人大喊,要百姓按照原有乡里结构,进行分队,让人在大营中间架起四口大锅,开始熬煮食物,安定百姓的心。
百姓们见这些士兵,虽十分强硬,但已经开始在煮饭了,想来应该不是要把他们杀了。因此也就放下心来,开始听从安排,按照原有的乡里组队。
不到半个时辰,整个营地就安静许多,井然有序了。
李云又派人去其他几个营地,也让如此操作,救人也是要有规矩的,否则军民不分,万一被孙策军偷袭,将会是一场大败。
事情全部走入正轨,李云找来句容令:“县里的粮食够这些百姓吃几日?”
被李云震住的句容令,不敢怠慢:“回左将军,句容小县,存粮只够吃三日的。”
“能够安置多少百姓?”李云接着问。
低着头想了一会,句容令回答:“大概可容纳十万百姓,句容人少地多,需要开垦。”
抬头看李云一眼,又接着说,“不过,句容拿不出来,开垦的工具和粮食。而且他们留在句容的话,今年句容也没有粮食赈灾。”
李云非常生气,厉声喝问:“你这句容令是怎么当的?”
李云这两年率兵出征,威势极重,吓得句容令直接跪了下来,连连告罪:“左将军,并非在下的问题!”最后都带了哭腔,“我也是今年刚到任,到了后,就发现仓库里啥都没有了。”
冷冷的听着句容令的解释,李云又问:“那三天的粮食,能否正常准备?”
句容令赶紧拍着胸脯保证:“请左将军放心,这点事情,我还是能完成的。这些粮食还是我到任后,求爷爷告奶奶,脸面不要,跟城内的大户借的。”
看着一脸邀功的句容令,李云气极反笑:“这么说来,你还是个能臣干吏了。”
句容令吓得不再说话,李云知道这火发的不对,句容令说的是真的话,那么句容令还真算得上能臣干吏了。
“你回去组织人手,三十里搭个粥棚,准备各种抗疫抗灾的草药。”李云给句容令下达命令。
可句容令仍是苦着脸,跪在地上,没有动身,李云生气的问:“怎么还不走?难道想让我送你出去?”
连连摆手:“不是,不是。粥棚倒是没有问题,可没有那么多草药,在下准备不来的。”
李云想想,让人把军医喊来,对着句容令说:“我让军中医师跟着你去,你先回城去找城内的药铺,大户人家借取,用我名义去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