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你去哪里了?你不是兵仙吗?”项羽看向了韩信。
韩信摇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
秦二世时空,嬴政道:“韩信去哪里了,好像是在打章邯?”
...
汉高祖时空,刘帮道:“这还有疑问?”
...
【关于彭城之战,韩信在哪里,是很多人的疑惑。
不少人觉得,要是由韩信来主持彭城之战,说不定刘邦就不会输了。
那么韩信到底在哪里呢?
有人认为,韩信在关中跟章邯较劲,因为章邯虽然一直困守废丘(西安市长安区),但直到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才城破自杀。
也有人认为,韩信跟着刘邦在彭城一起被打的大败。
我们来看看史料记录:
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汉二年,出关...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班固的《汉书·韩信传》记载:
“汉王举兵...;二年,出关...击楚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发兵与汉王会荥阳。”
有人就说,快看,不是说韩信四月到彭城了吗?
但是,这个四月四月,和前面的八月和汉二年联系起来,很明显说的是刘邦,不是韩信。
但是又有人说了,韩信收兵,不就是说在收拢溃兵吗?
说明韩信也是跟着一起败了!
班固在记录汉朝早期历史时,多采用了《史记》的说法,但他在这一段,改动了两个地方,一个就是少了四月,直接变成了出关收诸侯攻击楚国彭城。
第二个就是将收兵改为了发兵。
因此,有人就认为,这是班固意识到了司马迁在这里用收兵容易造成歧义,比如是收拢溃兵,还是收集未参战的其他地方的兵马来支援刘邦?
所以改成发兵,那就跟萧何发兵来支援刘邦一样,证明韩信并未参与彭城之战。
但是,有人就要问了,韩信要是没跟着刘邦参加彭城之战,那在干什么?
要是在围困章邯的话,那四月刘邦在彭城吃了个大的,然后立马通知一千六百里之外的韩信,然后韩信又带着兵马赶路八百多里,五月就来到荥阳?
不过,我感觉应该有可能。
可能刘邦吃败仗之后,派人加急送信,然后韩信坐船从渭水入黄河赶来荥阳。
这古人啊,记录文字总是能省则省,好多句子到了后世都容易衍生出各种意思。
比如《抡语》上说“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了去你家的道路,晚上你就可以去死了。
开个玩笑,哈哈。
不过,管他呢,反正彭城之战刘邦是败了。】
...
历朝时空,无数的学子在这一刻都懵逼了。
“什么?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这个意思吗?”汉武帝吃惊的看向了董仲舒。
董仲舒差点没摔倒在地上,“这,这,怎么能这样理解呢,这不是风牛马不相及吗?”
他要崩溃了,这要不是上天,而是他的朋友或者学生这样说,他非得哐哐两耳光过去。
“这个解释挺有趣的,朕感觉很有道理,要消灭敌人,必须要知道对方的地址和道路!如果不知道,那肯定就迷路了。”
汉武帝哈哈大笑了起来。
李广:“...”
...
秦二世时空,嬴政不由得笑道:“这个《抡语》有意思,要是这样解释的话,那也还不错。”
前线,朱元璋道:“抡语,不错,抡起胳膊打人吗?这解释还真是很符合这个名字,看来咱回去也可以找人改一下,这儒家学说啊,太软了,正好加一些这样的内容进去。”
始皇时空,监国太子扶苏完全的懵逼了。
...
【在得到萧何等人的支援后,汉军和楚军发生了一场在京索(荥阳附近)之战,可能规模不大,但汉军总算是将楚军顶了回去,无法再继续向西打。
彭城之战到此完结。
之前投降刘邦的诸侯王纷纷反叛,又都投向了项羽。
魏王豹找了借口,脱离了刘邦的控制,回到封国,切断汉军的后路,想要和楚军议和。
这个时候,韩信才真正的开始独领一军,开始了他兵仙的传奇之路。
韩信以佯攻的计谋,使得魏王豹中计,隔着黄河瞪眼,然后又派高邑等人从另一路偷袭魏国都城安邑。
魏王豹仓皇之下,迎战韩信,战败,被俘虏,魏国被改为河东郡。
拿下魏国之后,韩信又向刘邦请三万兵,准备攻打燕赵,再打齐国,然后断绝楚军粮道。
刘邦答应了。
于是,很快韩信就打败了代国的国相夏说,至于代王陈馀则是在赵王赵歇那里,这两个人是你立我为赵王,我立你为代王的关系。
随后,刘邦就立马调走了韩信麾下的几万精锐回去防守荥阳
韩信和张耳则是带着20万军队来到了井陉,准备攻打赵国。
留下了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谋士李左车向陈馀建议,说:
井陉口这地方狭窄,韩信大军定然是大排长龙,粮草必然会落后大军。
只要让他带三万人,去后面截断韩信的粮道,大王只需要深沟高垒,无需和韩信交战,到时候韩信定然被卡在中间,进不得退不了,必败。
但是陈馀这人是个奇葩,跟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整天讲仁义之师的二傻子一样,他整天就说正义之师直接打就行了,用什么计谋?
对于李左车的建议,他说韩信号称二十万,实际也就几千人,这还要避战不出?要是让其他人知道了,还以为我们不敢打呢。
当然,实际上,韩信的军力大约在三万左右,赵国是20万左右。
韩信打探到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的建议之后,十分的开心,直接就把军队开到了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左右的地方扎营。
然后,他又提前派出两千人带着汉军的旗帜潜伏了起来。
接着,韩信又派了一万人跑到河边去列阵。
赵军看到韩信搞这种事情,都大笑不止,认为韩信这是要自己玩死自己,到时候跑路都没地方跑。
等到天亮,韩信就下令进军,赵军也出战,双方大战了很久,韩信军丢盔弃甲,退到了河边。
赵军见状,立马倾巢而出,追杀韩信。
韩信军一时间被打得有点懵,于是韩信大声呼喊:“还不敢奋力死战?再往后退就要下河喂鱼了。”
于是,韩信军奋力拼杀,稳住了阵脚。
而就在这个时候,之前韩信埋伏的两千轻骑兵已经出动,直冲赵军大营,然后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早就准备好的汉军旗帜。
这边,赵军见久攻不下汉军军阵,就想退回去休整一波。
结果,这下好了,汉军两边都开始嚷嚷,赵军一看,自己后方大营全都是汉军的旗帜,以为赵王已经完犊子了,顿时全军混乱,四散奔逃。
随后,韩信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
张耳终于弄死了他这个“好兄弟”陈馀,赵王歇被俘虏!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案例。
据说,韩信就是模仿的项羽,他成功了。
但是,在后世有更多人模仿韩信,但基本都失败了,
比如着名的赵括二代马谡,在街亭玩背山一战,结果被张合打得丢下军队跑了,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了。
南北朝时期,南齐也搞类似的战术,被萧衍干翻了。
到了北宋末期,那更是丢人,一万北宋废物军靠着河边,结果金军出动了五百人就把这一万人给赶进了河里。
近代还有国府将领张灵甫,也是背山一战,被红色军团全歼!】
...
蜀汉后主时空,诸葛亮长叹了一口气。
...
秦二世时空,赵匡胤都要气炸了。
一万打五百,还背水一战!
...
汉高祖时空,刘邦哈哈一笑,道:“哈哈,兵仙就是兵仙,乱学兵仙是要吃大亏的,这只能说明,那后世人真的很蠢啊!”
...
唐太宗时空,李承乾很是好奇,道:“代国公,为什么韩信和项羽能胜利,其他人都失败了呢?”
李靖道:“太子殿下,后面的臣不知道情况,不好说,但是马谡,南齐这几次,都是只学了个形状,而没有理解背水一战真正的道理,所以都失败了。”
...
【为啥其他人都失败了呢?
其实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项羽的巨鹿之战,他是先侦查了秦军的情况,然后派了英布等人先行猛攻章邯军团和王离军团之间的运粮甬道,隔绝了两军之后,使王离军团断粮。
然后他才渡河砸锅沉船,向王离军团发动猛攻,暴打王翦的孙子,为自己的爷爷项燕报仇。
这一场战役,没有多少奇谋妙计,但项羽也是洞悉了战场局势,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到位,才敢发动这样一场决死之战。
巨鹿之战,表现出的是项羽和楚军的勇猛无畏。
而韩信的背水一战,则更多的是表现在奇谋妙计方面。
首先,韩信和项羽一样,也在战前对敌我双方进行了有效的评估。
韩信了解陈馀的性格,清楚他的作战风格,所以才能保证陈馀肯定上当。
其次,背水一战之中,那背水列阵的士兵,和项羽的楚军不一样,不是真正的杀招,而是诱饵。
这一战的精髓在于那提前埋伏的两千偷家士兵,同时韩信还准备了后手,除了一万士兵之外,后面还有军队在严阵以待,随时防备那一万人挡不住赵军之时,就可以马上出来顶住赵军,稳住阵型。
那么,马谡在干嘛呢,诸葛亮派他去守街亭,挡住魏军的进攻,本来只要占领城池坚守,拖住魏军就行了。
但马谡偏偏要跑到附近的山上去扎营,想来个居高临下,打败魏军。
偏偏那山上又缺水。
张合一来,发现这个二傻子这么干,那是当即就把蜀军取水的通道给截断了,然后围而不攻,耗尽蜀军锐气,再一鼓作气冲上去,击败了蜀军。
至于北宋那什么背水一战,我不是很清楚具体情况,据说是一万宋军也玩背水一战,结果金兵派出五百精骑一顿猛冲,就给宋军赶下了河。
按这个情况来说,那决定这么干的宋军将领,肯定也是个傻叉。
记得韩信说过,双方都是乌合之众之类的话,按这个意思,就是说韩信已经说明了背水一战之所以能胜利的原因。
乌合之众被逼到绝路了,能为了求生而奋勇杀敌,所以战斗力提升了。
而对方也是乌合之众,那么在遇到顽强抵抗之后,士气受挫,攻击力度和攻击欲望自然减弱。
一增一减,所以汉军顶住和赵军。
而北宋末期的宋军,虽然是叫做正规军,但估计也就跟乌合之众差不多,而金军呢?那可是刚刚开国不久的精锐部队。
这样的敌我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在找死啊。
当然,后世还有更搞笑的,那就是主将在开战前把退路全毁了,然后在士兵面前大喊:“不胜利,宁可死。”
结果呢?士兵们被哄得嗷嗷叫,而主将自己在一开战的时候,就直接顺着自己悄悄留下的退路,跑到后方去遥控指挥部队,简直把人笑死吗?
就这样还敢学别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
“我……%¥#,这他娘的是什么样的将军才能干得出来这样的事情?让士兵去死战,自己先跑路?这要是我大汉的将领,非得诛他九族!”刘邦直接懵了。
韩信也懵了,就连从不带兵的萧何也懵了。
这种自断大军后路,又自己跑路的,不用说,肯定输得很惨!
...
“什么东西?还有这样的将军?这种将军是那个朝代的混账玩意?”朱棣一脸的惊愕。
...
【所以,正如大画家齐白石说的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也就是,学习他作画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就能学好。
要是一味的仿造他画画的风格,即使学的再像,也没什么太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