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独闯三万阵,英勇无畏的石破天!
玉带金冠加身时,百姓齐向他鞠躬致意。
“英勇如神,威武无敌!”
民众的呼声一片,石破天唇角掠过一丝淡然的笑。
战火固然无情,亦或是灾祸之源,但为了保护这片土地的苍生安宁,他无所畏惧。
生死由天,勇士归家,荣耀归来。
石破天今日的荣耀虽璀璨,他深知并非仅仅一人之力所能成就。
那些定襄城的亡魂,那些浴血沙场的兄弟,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赞美。
他以微倾身向两侧的人潮回敬,轻吐微语,心中感慨无限。
原来所谓大礼,竟是长安城内百姓们的欢呼与感激!
“石县公,开疆拓土有功于国家,当受此厚赏,可喜可贺!”
“自即日起,你可以驰马长安城。”
一名眯着眼笑得诡异的内侍,身穿华贵的官服。
虽然未曾谋面,从服饰判断此人性位颇高,非寻常内侍所可比。
皇宫深处,如斯内侍难得出现,往往是派小内侍传达旨意。
唐皇遣此人,足以证明李世民对石破天的赏识非比寻常。
石破天微微一笑,举袖致意,随即纵马前行,直赴长安!
第二百六十九章 荣封四勋!(1)求订阅!
前有困顿难言夸,今日豪情满心涯。
春风浩荡,铁骑如疾,一日遍览长安繁华。
此诗恰如其分,道尽此刻石破天的状态。
表面来看,李世民赐予的御赐玉带、玉冠和在城中驰马,看似平淡无奇,无足轻重。
然而,在大隋,这乃是莫大的荣幸。
能获御赐玉带玉冠的大臣稀少罕见,即使程知节这般老臣也没有此殊荣。
而如今,石破天得以受封,李世民对他的倚重可见一斑。
驰马进城时,跟随的是先前的禁卫,百姓纷纷闪避。
讯息,尤其街头巷尾的谣言,传播速度惊人。
从城南门前石破天接过旨意开始,消息便犹如长了翅膀,飞速穿梭长安。
见他威风凛凛地策马前行,后面紧随的禁卫队,民众的眼神对他另眼相看。
定襄城里有人不认识石破天吗?绝不可能。
除非年幼无知的孩子,或听力衰弱的长者,长安的男女都耳熟能详他的大名。
他是贞观犁和水车的创制者;敢于当众指责太子;殿前半篇赋令李世民颜面扫地;
推行土豆,接济残军及其家眷;
所有事,皆刻在他功业之中。
虽非事事震惊天地,却让百姓对石破天熟记于心。
尤其是他提倡种植土豆,解决了众多粮食难题。
民众不在乎朝廷的风云,更在乎自身的温饱生活。
石破天的土豆,化解了许多人的食物焦虑。
他还研制出利用土豆制作军粮,这直接促使朝廷改革税赋征收方式。
土豆列入赋税上交部分,减轻了粮食负担,让百姓放心种植。
当他马匹悠然行走在市街,如及第状元耀武扬威时,沿途的百姓纷纷恭敬地躬身行礼。
这次石破天以开拓边疆功勋载誉,他是大唐的勇士,这样的敬仰他受之无愧。
石破天毫无倨傲,不断对路边的百姓挥手示意,满面含笑。
穿过了东市,前方便是通往京城要道,玄武大街!
这里是贵族豪门之地,市民鲜少涉足,所以到这里人群骤减。
按常例,玄武大街是不能马行的,唯有今日,特例为他石破天开放,除去李世民宫殿,他都能马行全城。
行至路中段,迎面走来一位内侍。
内侍站在三步远的地方,显然是预谋已久,一直在等他经过。
见石破天走近,他笑容可掬地掏出一道圣旨,高呼起来:
“蓝田县子石破天接旨!”
听见命令,石破天跃下马来,施以长躬礼。
“蓝田县子石破天,血战定襄,以孤军三千对抗薛延陀三万之众,实为大唐壮士!”
“石破天有功朝廷,有德社稷,堪称大隋英杰!”
“特赐金鱼袋,晋封伴读学士,授亲兵百名!”
内侍尖细嗓音念完圣旨内容,石破天再次低头致敬,恭敬接过圣旨。
“臣石破天,拜谢陛下圣恩!”
此时的石破天已握有两个圣旨了。
金鱼袋与玉冠、玉带一样,是尊贵身份的体现,极为珍贵。
朝内只有少数跟随李世民的老臣有幸赐予金鱼袋,其余无人有此殊荣。
即便是和石破天共管过胜州的王圭,现在也不过悬挂银鱼袋。
足见此等金鱼袋何等宝贵。
“晋王伴读”的称号,是石破天始料未及的。
此官职名虽唤“伴读”,其实是晋王最亲近之职。
什么是伴读?
即陪伴晋王研读,伴其身边,随时侍命。
然而名实有别,李世民不会让他真去陪读。
一是因晋王尚且年幼,无忧无虑在皇榻下成长,并无需石破天;
另一方面,任命石破天为伴读,无疑是贬低了他的身份。
以此名号冠之于石破天,无异于将其捆绑进晋王阵营。
如此一来,不论是越王李泰或是太子李承乾,都不敢再招揽石破天。
如今李泰和李承乾间微妙平衡,正是李世民乐意看到的,正好借此考量太子之能。
他想,无压力便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