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从京城到九幽府这一路上是对九幽府的各种鄙视和不屑,那从九幽府到清水县的这一路上则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
瞬间觉得自己就是个土狗,没见过世面的土狗。
众位学子吃到了自己活了这十多年从没吃到过的美食。
炸鸡薯条配番茄酱!
人生圆满啊!
自从在府城的食肆吃过这些闻所未闻的可以称得上是人间美味的食物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前十五年简直是白活了!
知道他们刚来的那晚在燕家的饭桌上吃了比之前在食肆吃过的更美味,品类更多的美食之后,简直不想回家!
再也不是之前觉得九幽府的吃食是狗都不吃的食物了。
他们承认,他们活得都不如燕家厨房后面的那只大黄狗。
难道之前是有人故意抹黑九幽府吗?
可是九幽府是流放之地,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不可能惹怒了皇帝陛下的人还能到这人间天堂般的地方过着快乐似神仙的日子吧?
那皇帝陛下发配他们是图什么呢?
周夫子非常能体会他们心中的疑问,但是他也有类似的疑问,毕竟他是见过真正的九幽府的。
这两天燕南笙有些事情要处理,就没在燕家族学陪他们。
燕南笙知道这群国子监的学子已经乐不思蜀了。
正是课间休息时间,燕家族学分课时上课,一个课时是半个时辰。
现在是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周夫子和几位学子在燕家族学已经独组参观了一阵子。
对于燕家族学的读书环境这般简朴很是不理解。
因为他们对燕家的财力还是有着一定的认知的,起码燕家宅院就很是低调的奢华。
光是燕家的后花园就已经精致到是京城很多官员都羡慕的程度了。
为何不为家族的学子们创造一个优美的读书环境?这样家族里的孩子不是能更舒心的读书进学?
“文林兄,你说这燕家也着实不像话,自己住着那么好的宅子,让家族里的学子就在那样简陋的环境中读书,”
“让我,我是读不进去的。”
张文林闻言看了那同窗一眼,赞同的点了点头,“我们张家也有自己的族学,就是一间启蒙的学堂也比这里任何一间学堂布置的文雅多了。”
“这里的学堂连个煮茶的地方都没有,这炎炎夏日,连口清凉的茶水都喝不上,如何能静下心来钻研学问?”另一位学子附和着,满脸的无奈。
“这环境简直单调至极,四周毫无优美的风景可言。每日对着这光秃秃的墙壁,真真是让人烦闷。”又一学子摇头叹息。
“就是,一点也不舒适……”
他们在竹林里的一排石凳上坐着讨论的时候,正好遇到季老先生下课。
季老先生站在竹林旁静静地听了一阵,默默的摇了摇头。
真是富贵窝里的孩子,不知人间疾苦,以为学堂就应该像他们见到的那样舒适,安静。
却不知有的地方的孩子连个能遮风挡雨的学堂都没有。
他早年游历的时候,去到很多地方,那里比这更像流放之地,贫穷和困苦长期压迫着人们。
但是那里的百姓仍将读书视作能改变境况唯一的出路,那里的孩子们也能读书,但是坐在四处漏风的棚子搭建起来的学堂里读书。
尽管环境艰难,他们依旧刻苦,认真,丝毫不敢怠慢。
而此时,竹林另一侧燕南笙刚从外面回来,本来在下人的带领下找到他们,打算给他们详细的介绍一下燕家族学。
没想到听到这样一番话。
燕南笙眉头微蹙,走进人群,朗声道:“诸位既然对这学堂如此不满,那倒是说来听听,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是你们心中满意的学堂环境?”
学子们原本讨论的正起劲,突然看见燕南笙出现在此,众人的脸上出现了些许尴尬的神色。
毕竟燕家热情的接待了他们。他们却在这里谈论燕家的不是,毕竟年纪小,还是面皮薄的。
但听到燕南笙问,他们边也就顺坡下,顿时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描绘起来。
“首先,这学堂必得有个清幽的庭院。庭院中要有一湾小小的池塘,池里养着各色的锦鲤,荷叶田田,微风拂过时,送来缕缕清香。”一位身着蓝色长衫的学子率先说道。
“对!池塘边还得种上几株柳树,柳枝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树下摆上几张石桌石凳,学子们读书累了,便可在此休憩,赏景品茶。”旁边的学子补充道。
“学堂的屋内,要布置得宽敞明亮。窗户要大,阳光能够充足地照进来。墙壁上挂着名人的字画,增添几分文化气息。”那位叫张文林的学子紧接着说。
“屋内还要有个专门的书柜,摆满各种珍贵的典籍,方便我们随时查阅。”
“还有还有,要有个独立的茶室,里面摆放着精致的茶具,有专人负责煮茶,让我们随时都能品尝到香醇的茶水。”刚才那位嫌弃学堂没有煮茶地方的学子赶紧道。
“最好能有个花园,种满四季的花卉。春天有桃花嫣红,夏天有荷花映日,秋天有金菊傲霜,冬天有梅花傲雪。在这样的美景中读书,岂不快哉?”
燕南笙静静地听着学子们的畅想,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这些学子们所期望的学堂环境,确实美轮美奂,令人心生向往。
然而,燕家的族学学堂一直秉持着艰苦朴素、专心治学的传统,对于这些过于奢华的要求,实难一一满足。
燕南笙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同窗,你们所描绘的学堂环境,诚然令人向往。
“但读书治学,重在内心的专注与坚持,而非外在的环境。”
“燕家的族学虽没有国子监请了诸多名师坐镇教学,但还是凭借我们一颗纯真求学的心态,培养了不少的秀才和举人。”
“可能你们家境优渥,从来没有见到过真实的百姓生活。平时你们上街游玩也多半是去那繁华大街上寻乐子,西边的贫民栖息之地,你们去过吗?”
“你们真应该去见见,京都繁华之地也有受尽生活之苦,一整年的辛勤劳作所挣得的银钱甚至都没有你们一顿饭花费的多。”
“生活不是只有你们所见的那样美好,饥荒之年都会有易子而食的现象。”
“你们若只是困于周围繁盛的景象之中,对于易子而食只能凭借想象。”
“而我,亲眼见过这等惨绝人寰的一幕。那等场面,我今生都不想再见第二次。”
“我们读书人为什么读书?又为何科考?难道只是为了当官?”
“那当官又是为了什么?”
燕南笙一顿输出之后,现场鸦雀无声。
学子们都被燕南笙带入了她所描绘的场景,她提出的问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