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炮响起后,贡院正式闭门。
稍等片刻,鼓声响起后,试卷才分发下来。
王晟打开卷子查阅是否有缺漏,填写完姓名、学籍、户籍、乡贯、考场号等信息写在规定的位置,就规矩的坐在原位,等候开考信号。
原本乡试也采用只写考号,不写名字,防止作弊。
可是,乡试舞弊严重,冒名冒籍之风盛行。
众人锁在贡院中,假使有机会得到县试、府试、院试的卷宗,暂且不论其中押送的人工与经费,考生字迹,也会因时间相隔甚远,诸多生员的字迹与先前的毫不相同。
况且,只写考号有一个缺点,受卷官不能舞弊,否则三场连考的考试,他将名字一改,就能在受卷时,将优异的卷子记入他人名下。
因此,乡试采取糊名、朱卷与墨卷相结合,进而防止作弊。考完后,考生的朱卷有三个内容,一则个人履历,二则科份,三则答卷。
个人履历部分,不仅要写明考生的基本信息,还要写上家族的世系嬗递及婚姻情况、受教履历。科份部分,不仅要写明考生的科举成绩,还要写上主考官、同考官、阅卷官、科举场次、考官推荐语等等。
答卷部分就是考生的墨卷。
“咚——”
鼓声再次响起,王晟方才打开印有试题的卷子。
刚刚查阅之时,便已然知晓其上午与之前乡试大致相同,考的是《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看来下午也许也与之前相同。
他的念头一闪而过,便打开卷子,第一题就是《论语》,往后一翻,果真第二题是《中庸》,第三题为《孟子》。
第一题上赫然写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句话在《论语·述而篇》中,其大概的寓意是孔子钓鱼不用大网,用鱼竿,孔子用箭射鸟,而不是射鸟的巢穴,旨在说明人与生态的关系。
王晟思考半刻,便提笔在草纸上写下自己的观点。
乡试不比以往,若是草纸空白,也会被当成作弊,故而为了避免麻烦,纵使有腹稿,也需在草纸上一一写明。
“圣人见微知着,睹始知终,吾恐不及也。然吾自幼熟读经书,观吾父之行,斯全体见焉耳。”
王晟莞尔一笑,想到自己的父亲王文秋的话,施肥太多会烧苗,极有可能导致颗粒无收,顺便将其写入答案之中。
他继续写到,事物不是取越多,用越多就能得到好的效果,孔圣人写这句话也是这样,若我们用大网捞鱼,将河中的鱼一网打尽,短时间来看能获得巨大的收获,可长时间来看呢?
河中无鱼,巢穴无鸟。
可我们生活在此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在此处繁衍,他们需要从何处获得食物呢?
逞一时之快,导致子孙受难,非吾辈之所愿。
“故而捕有时,射亦有时焉。圣人用物,行尚有拘。吾辈用物,不能无拘。”
“取物以节”就是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可若是只答如何节制,实乃下乘之作,这句话最重要的不是节制,而是对万物都心怀仁慈。
王晟手一顿,进一步叙述,如果我们能够减少对大自然的损耗,避免过度索取,保证其余生物能够正常生息繁衍,对他们和我们的后辈来说,都是一种仁善之举。
他思索许久,才决定将引申的话给补上。
若是朝廷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将这些物资用于救济灾民,发展利民建设,未尝不是一种大仁与大义。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王晟放下笔,检查一遍几个关键节点与事例是否出错,就将其誊写在卷子上。
虽说上午只有三题,可相比岁考题量确是大上许多,王晟来不及停歇,直接进入下一题。
第二题的题目十分简短,只有四个大字:“人力所通。”
王晟心下一沉,随即在自己的脑海里搜寻这句话。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莫不尊亲。”
大概的寓意就是夸赞圣人的美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到之处,人人都亲近他们。
可是,这应该如何破题?
王晟手指敲打着桌面蓦然想到,所说后文强调人与物,可最重要的是前文的名声与美德,故而,王晟决定用“力”破题,以“力”助“通”,进而佐证“人力”即为“圣力”。
他破完题,就将“人力”与前文的“舟车”之力作对比,表明舟车虽能远行,可面对一些复杂的路况,就需要人力解决。因为人有智慧,舟车无智。
当然,若写到此就放下笔,连题目都没点明,他进而起讲,继续写。
“圣人之力,声名显赫。俗人之力,隐隐于市。”
一个人的力量,不及圣人,可是,圣人正是用着众人之力,方才成就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力”即为“圣力”。
他再分别用两个段落,叙述舟与车的便捷,又进而另起一段提出舟不能到达的地方,车不能到达的地方,人力能到达,还能够建路修道,进而通达,所以“人力”远胜于“舟车之力”。
王晟写至此,周围的考生应是看到第二题,纷纷发出抽气的声响。
巡绰官快速赶至发声处给予警告。
王晟摇了摇头,继续接下来的创作。
他再借用典故修建都江堰防止水灾,编订文集传递知识,防止后人不知前人之盛等等。这些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做成的,是众人努力的结果,进一步说明“人力”为“圣力”。
最后,王晟思及现在是科考,写道“人力”如何达到“圣力”,通过熟读经典,沐浴在圣德之中,为人诚信尽孝,为官庇护百姓,为臣忠君爱国。
行文至此,已然可以收结。
“所通益远,非声名之浃于人力乎。”
这洋洋洒洒写下来,亦是颇费功夫,王晟一抬头,就瞧见阳光更盛。
他本想停歇片刻再抄录,现在只能简略检查,就将其誊写在答卷上,匆匆翻过一页看向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