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事分享。”
春妮这才注意到,开口的是个小男孩儿,怎么说呢,可能是天气热起来的缘故。这个叫夏向东的小男孩上身穿件明显大了很多的,垒满补丁的衣服,下半身直接挂了空挡。
春妮早就听冬临讲过此人的事情,父母早亡,跟着病弱爷爷生活。杨安章见他可怜,特意给他免了学杂费,他才入的学。至于他爷爷因为年老体衰,被生产队安排了看牛棚的活儿。爷孙俩勉强糊口。
那是比春妮家都还惨的家庭啊!
春妮把思绪收回来,笑着问:“夏同学,说说你的故事吧!”
夏向东并不扭捏,大大方方站了起来,道:“我在麦地里捡到一把镰刀,应该是谁不小心弄丢的。老师教过我们拾金不昧,我就把镰刀送还到了大队长手里。大队长还夸了我呢。”易向东的小脸上因为做了好事而神采飞扬。
他又道:“大队长还给我算了工分呢!”
“切。我觉得易同学不对。”就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
春妮指了指那位同学,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学习雷锋好榜样,做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孩子。”
“是啊!做好事还要补偿,算什么好人好事。”
“对啊。”
“……”
越来越多反对的声音,让夏向东的头越来越低。
他也只是想补贴家用,不想要爷爷那么辛苦,他错了吗?
春妮狠狠拍了拍黑板刷,道:“安静,安静。”
这段时间的教学很有成果,春妮一招呼,同学们都停止了讨论。
“既然大家对此事有不同的意见,那我来统计一下,同意易同学的做法举起手来。”
春妮仔细数了数,只有十来个人举起了手。
那么,剩下的,就应该是不赞同易同学的做法了的。
春妮叹了口气,做好事属于道德问题,不应该要求回报。
但春妮并不这样认为。做好事是促进人类福利的行为,只有对做好事的人进行鼓励才能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最好的鼓励方式就是给予报酬。
可能有些人难以接受,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孔子?”
大部分学生是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教室的墙上还挂着孔子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是知道孔子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法规,如果鲁国人到了他国,发现自己的同胞沦为奴隶,那么他可以花钱把同胞赎回来,回国之后去国库报销赎人所花的钱。孔子的弟子子贡机缘巧合下赎回了一个同胞,但因他经常听老师讲仁义,就没去领赎金。孔子知道此事后把子贡教训了一顿。‘子贡。你为什么不去领赎金呢,我知道你追求仁义,也不缺这点儿钱,但你知道你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么?’ ”
春妮讲到这里,拿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见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就继续道:“ ‘别人知道你自掏腰包救了人,自然会夸赞你品德高尚。但今后有人在他国见到沦为奴隶的同胞,他们该怎么办呢?如果垫钱赎人,回国后又去不去国库报销?如果不去报销,那自己的钱不是打了水漂;如果去报销,那会不会有人认为自己是个品德不够高尚的小人?这些问题让本打算救人的人束手旁观,如此一来,那些在别国等待被解救的人不是因为你的品德高尚而遭了殃?’ ”
“同样的道理,如果夏同学不接受大队长的奖励,那以后遇到同样需要做好事的情况,那人是不是也要犹豫该不该捡起那把镰刀?亦或是等着镰刀被人捡回家中。”
“我觉得夏同学没有错。如果做好事得不到回报,那么大多数人就不会去行善。行善也就不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道德。”
春妮的话让学生们陷入了沉默。也让门口偷听的几个辍学的大孩子和抓他们的大人陷入了沉思。
“啪啪啪。”缓过来的学生们朝着夏同学鼓起了掌。
“夏同学,我们错怪你了。”
“向东,从今天你就是我兄弟了,我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是自来熟冬临的声音。
“夏同学,你了不起,捡到的镰刀竟然没藏起来。”
“夏同学……”
同学们的鼓励让易向东挺起了小胸膛,笑得一脸灿烂。
放学后,春妮回家路上意外碰到两个村民,支支吾吾地。
春妮很纳闷,就问道:“朱娘娘,何婆婆,你们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原来这两人家里就有适龄的孩子,就是刚刚在教室外偷听那两个。这朱嬢嬢何婆婆去抓人时,听到春妮讲的故事,深受触动啊!
这杨春妮教娃儿有一手啊,说的话还挺有道理。要是他们家的娃儿能学到杨春妮一半的本事,以后就能找个城里的婆家,飞上枝头变凤凰啊!
何婆婆期期艾艾地道:“我有两个孙女,都快十岁了,就想问问杨老师,收不收他们,交学费也行?”
朱嬢嬢也使劲儿点头,赞同何婆婆的话。
收,肯定是要收的。
多认几个字,多识几个数,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