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武三年,四月初一。
大唐皇帝李瑛于大明宫含元殿召集群臣,宣布改革事宜。
面对这次突然的改革,满朝文武俱都错愕不已的同时,一个个竖起耳朵来仔细聆听,唯恐错过每一个细节。
李瑛手中的竹竿落在巨大的舆图上,用洪亮的声音宣布:
“首先就是京城,依旧称之为京兆府,将原京畿道治下冯翊、归德、凤翔、新平四郡全部划到京兆府治下,往后不再设置京畿道。”
“原关内道改称关内省,治下各州县不变。”
竹竿在地图上向左移动:“陇右道改为陇右省,下辖原河西、陇右治下各州县。”
“剑南道治下之西川、东川,另外加上北面的梓潼、南面的嘉州,可谓‘川峡四路’,自今日起改称‘四川’。”
陇右与关内的名称自战国时期就出现,至今已经流传千年,广为人知,所以李瑛继续采用。
而“剑南”这个名字却是从唐朝贞观时期才出现,因四川盆地位于剑门关以南而得名,至今不过百余年。
自从唐朝灭亡之后,“剑南”这个名称不再被官方使用,因为它不能具体概括四川的疆域,所以从宋朝的时候就被“四川”代替,一直沿用至二十一世纪。
故此,李瑛直接把剑南这个名字抛弃掉,改用“四川”取代,让这个名称早出现了二百年。
“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蒙古都护府、安南都护府,边陲四镇依旧不变。”
随着李瑛手中的竹竿在舆图上游走,各省的行政区划被他一一道来。
除了用关中代替陕西,用陇右代替甘肃、用四川代替剑南之外,其他的行政区划基本采用了明朝与二十一世纪相结合的方式,甚至行政区域也相差无几。
另设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山西等十五省。
比照李瑛穿越之前的区划,除缺少了东北三省之外,还少了海南、云南两省。
海南人口只有百万,故此李瑛将之并到广西省下辖,而云南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被南诏国占据,所以李瑛只能等将来纳入版图之后再另行设置。
除以上十八省、四大都护府之外,另外设置京兆府、河南府、以及太原府,谓之大唐的“三京”。
这个行政区划与现在的道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略微调整了一些区域,把道改成了省而已,满朝文武听完后欣然接受。
李瑛继续道:“朕既然把道改为省,就不能再让官员像从前那样空缺。故此,朕会在各省设置主官,统辖地方。”
“臣有本启奏!”
李瑛话音刚落,站在右面领衔百官的侍中颜杲卿急忙举着笏板站了出来。
“颜卿请讲。”李瑛和颜悦色的说道。
颜杲卿举着笏板道:“陛下,我大唐历任皇帝之所以不设各道长官,盖因其管辖疆域过大,权力太盛,因此空缺不任。
陛下虽改道为省,但各省下辖疆域并未缩小,若是任命主官,成为了封疆大吏,掌控着如此广袤的区域,只恐生乱,还望陛下三思啊!”
“哈哈……颜卿不必担忧,你想的这些朕都已经考虑了,你且听朕的应对之策,若是听完后依旧觉得不妥,咱们再从长计议。”
李瑛笑着接过吉小庆递来的茶盏,呷了一口浓茶,滋润了下嗓子,肃声说道。
颜杲卿作揖:“臣洗耳恭听!”
李瑛把茶盏还给吉小庆,提高嗓门说道:“颜卿的担忧亦是朕的担忧,把这么大的疆域交给一人掌控,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不过,这风险从何而来?
并不是因为所辖疆域广袤而产生,实因这些封疆大吏掌握兵权而产生也。
如东汉之州牧,既管辖地方之政务,又兼领兵权,天长日久,焉能不滋生不臣之心?
说到这里,朕不得不插一句,我们大唐也有这样的巨大隐患存在,诸卿可知此隐患在何处?”
满朝文武藏龙卧虎,能够看出这个隐患的大有人在,但聪明的人却不会抢着站出来做出头鸟,除非拥有高人一等的地位。
见满朝文武俱都藏着掖着,李瑛的目光落在申王李祎、太师萧嵩的身上:“两位老爱卿站出来说说如何?”
萧嵩微笑道:“老臣愚钝,所见未必正确,还是让申王来说吧!”
“呵呵……太师谦虚了。”
担任吏部尚书的申王李祎捧着笏板出列,“自古以来,以臣子谋反者,俱都离不开一个‘兵’字。
自开元年间以来,我大唐府兵制逐渐崩坏,太上皇遂采用‘节度使’制度在各地招兵买马,镇守边陲要地。
这些节度使不仅可以招募将士,还能向地方征收赋税,甚至在各州刺史面前作威作福,提出无理要求。
这些士兵的军饷都由节度使发放,各镇士兵只知有节度使而不知有朝廷,长此以往,必成大祸。
故此,老臣以为,等平定安史之乱后,朝廷当务之急是应该改革军事,取消节度使,以绝后患!”
“好好好!”
李瑛闻言朗声大笑,击掌称赞,“不愧是南征北战多年的护国王爷,申王果然是一针见血,慧眼如炬。”
李祎闻言喜出望外,伸手捋了一把额下花白的胡须,大笑着说道:
“近年来,老臣对节度使这一制度一直忧心忡忡,如芒在背,总是在想找个机会向太上皇上奏,请他撤销节度使,改革军事,奈何一直没找到机会。
没想到陛下竟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如果能够及时改革,彻底铲除隐患,则社稷之幸,天下之幸,万民之幸也!”
到底是李唐宗室,李祎的这番看法也确实为了让李氏的江山延续,绝对是他的真情流露。
李瑛很庆幸,由自己发起的改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最起码在朝堂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至于各地的节度使将来倘若不肯交出权力的话,挨个收拾便是,不信还有哪个节度使拥有比肩安禄山的实力?
李祎话音甫落,张九龄站出来深表赞成:“申王所言极是,安史之乱就是起于节度使制度。
若不是张守珪担任了六年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又出任平卢节度使,这父子两人掌握了军政大权,也不会有今日的叛乱。
由此可见,改革军事制度,撤销节度使已经是刻不容缓!”
“张相与申王所言极是,臣等附议!”
听了李瑛与张九龄、李祎的对话,其他大臣纷纷举着笏板表示支持。
李瑛颔首道:“朕定会撤销节度使这一制度,但军事改革必须从长计议,详细谋划。朕今日先向诸卿阐述各省权力划分,回头再研究军事改革。”
“陛下圣明,臣等洗耳恭听!”
满朝文武举着笏板,齐声称颂。
李瑛继续把自己的计划对满朝文武娓娓道来:“朕准备在每个省设置三司,分管政务、司法、军事,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这些封疆大吏专权。”
听了皇帝的话,满朝文武不由得眼前一亮。
“嘶……有意思。”
一权三分,这样倒是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封疆大吏滋生不臣之心。
李瑛继续说道:“每个省的主管衙门称之为承宣布政使司,主官称之为‘布政使’,正三品,主持省内各项民事政务。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主官称之为‘按察使’,从三品,掌管省内司法刑事,并监督下属郡县官员。
除此之外,每省设置‘都督指挥使司’,主将称之为都督,正三品,统领省内的府兵、郡兵。
三司以布政使司为主,但互不管辖,若有分歧,可上奏朝廷裁决。”
李瑛拿出来的这套“三司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只是把“都指挥使司”改成了“都督指挥使司”,主将也从“都指挥使”改称“都督”。
原因无他,只因为唐朝人对“都督”这个官职更加熟悉。
平心而论,这套制度也有缺陷,就是容易出现三个部门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
但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在李瑛看来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已经远超唐王朝的州刺史制度,这就足够了。
整个大唐帝国有三百多个州,其中上州三十多个,刺史全部是从三品,中州一百多个,刺史是正四品;不仅让朝廷付出了大量的俸禄,也导致三品官与四品官变得不值钱。
经过李瑛这么改革之后,仅有十八个省的“布政使”官拜三品,这大大提高了官员品级的含金量,满朝文武自然是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