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志站在讲台之上,环视台下黑压压的人头,满意地捋了捋须。
学堂内座无虚席,甚至连走道都挤满了人,不少学子自带蒲团席地而坐,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紧紧盯着他,仿佛要将他整个人都看穿。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夹杂着学子们紧张又兴奋的气息。
“今日我便以宛城之战为例,为诸位讲解兵法。”诸葛志的声音清朗而富有磁性,在学堂内回荡。
宛城之战,是他成名之作,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此战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堪称经典。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诸葛志侃侃而谈,将宛城之战的经过娓娓道来。
他时而挥舞手臂,指点江山,时而踱步沉思,仿佛又回到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聚精会神地记着笔记。
他们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着战争的残酷和谋略的重要性。
“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我军兵力不足,形势危急。我决定采用火攻之计,诱敌深入……”诸葛志的声音越来越高亢,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
“我命士兵在城外堆积柴草,并派少量士兵佯装败退,引诱曹操大军进入包围圈……”他一边说着,一边在地图上画出当时的战场态势。
“曹操果然中计,率领大军追击而来。我军趁机点燃柴草,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曹操大军顿时陷入火海之中……”诸葛志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兴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胜利的时刻。
学子们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上战场杀敌报国。
“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必须随机应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诸葛志总结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每一个学子,声音低沉而有力,“切记,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下课后,学子们围着诸葛志,七嘴八舌地请教问题。
诸葛志耐心解答,直到最后一个学子离开,他才缓缓起身,揉了揉有些酸痛的肩膀。
“先生,今日授课,精彩绝伦,学生受益匪浅!”一位学子恭敬地说道。
诸葛志微微一笑:“明日,我们继续……”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邃,“明日,我将告诉你们,何为‘胸怀天下’……”
诸葛志负手而立,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仍沉浸在宛城之战讲解中的学子们。
他清了清嗓子,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学堂之中,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兵法之道,虽在于战术之精,却更在于战略之远!”
他踱步至讲台边缘,目光深邃,仿佛能洞穿世事,“为将者,若只为一己之私,为功名利禄,那与草莽之辈何异?真正的兵法,在于守护黎民,在于天下苍生!”
此言一出,学堂内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学子们屏息凝神,纷纷抬头,眼中原本的兴奋之色逐渐被一种更为深沉的光芒所取代。
他们仿佛醍醐灌顶,此前只觉兵法在于排兵布阵,攻城略地,却从未想过其背后更为宏大的意义。
诸葛志的语气愈发激昂,仿佛化身为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我辈习兵法,非为逞一时之勇,更应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安危!”他环顾四周,看着一双双充满求知欲和崇敬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若只是为了杀戮而杀戮,为了战争而战争,那我们与野兽又有何区别?”他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在学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真正的强者,是以战止战,以仁爱之心,守护天下太平!”
学子们被诸葛志的话语深深触动,热血在胸膛中奔腾。
他们从未听过如此高屋建瓴的讲解,也从未意识到兵法之道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哲理。
“先生所言,醍醐灌顶!”一名学子激动地站起身,带头鼓起掌来。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响彻整个学堂,经久不息。
学子们看向诸葛志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学习兵法的意义。
诸葛志看着学子们,满意地笑了笑。
他举起右手,示意大家安静,“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他转身,刚欲收拾讲案上的书册,一个声音却在耳边响起:“先生,我还有一事不明……”
诸葛志的话音刚落,课后的情景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在学堂内徐徐展开。
学子们如同潮水般涌向讲台,密密麻麻地将诸葛志团团围住。
他们的
“先生,我想请问,宛城之战中,若曹操没有中计,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位年轻学子开口问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诸葛志微微一笑,声音温和而坚定:“曹操虽智勇双全,但人心是战场中最不可预测的因素。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不仅要有周密的计划,更要有坚定的信念。若曹操未中计,我们便需另寻他策,但关键在于不放弃,时刻保持警惕。”
话音未落,另一位学子立刻接上:“先生,我在书中读到,兵法中讲到‘奇正相生’,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诸葛志点了点头,耐心解释道:“奇正相生,是指在战场上,正兵与奇兵必须相辅相成。正兵保持阵型稳定,奇兵则灵活机动,出其不意。此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克敌制胜。”
学子们纷纷点头,若有所思。
诸葛志继续回答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为学子们的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学堂内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不仅仅是兵法课,荆州学堂的其他课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历史课上,老师讲述着历代名将的辉煌事迹,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文学课上,文采斐然的学者诵读着千古名篇,学生们如痴如醉;道德课上,老师讲述了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学子们默默地记在心中。
学堂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求知的热忱和进取的斗志。
老师们各展所长,传授知识,引导学子们全面发展。
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在知识上给予了学子们营养,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力量。
诸葛志终于回答完最后一个学子的问题,他微微有些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欣慰。
他环视四周,看到学子们那一张张充满求知欲望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先生,我还有一事不明……”一个稚嫩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诸葛志转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的学子怯生生地站在他面前。
他微微一笑,正准备开口回答,却突然感觉一阵寒意袭来,心中顿时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