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这日收到苏轼的来信,信中说他将要去赴任,打算绕道来应天府看看他。
这让他平日里素来不喜形于色的脸上,任谁打眼一瞧都能看出来几分愉悦。
苏辙这些年过的并不算舒心,内心也是十分郁闷。
自十九岁那年金榜题名,除了在家双亲守孝那些年,一直都是被外放任幕僚、小吏。俸禄微薄,加上他与妻子史盈心还养育了三子五女,要不是妻子的一些铺子产业收成还不错,日子怕是会十分拮据。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与朝中那些人政见不和,仕途失意,至今为止都已经四十一岁了,壮志未酬,心中实在不甘。好在心中的苦涩还能跟他哥哥倾诉一二。
没多久苏轼带着家眷再次来到了应天府。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见面,自然是喜不自胜。
史盈心这边引着苏轼的妻儿们往后院歇息,兄弟二人则是来到书房内,围坐在四方小桌前,二人不时饮一杯温热的酒水。
苏辙这里离着洛阳并不远,汴梁的一些消息也还算灵通。
他放下手中的酒杯,左手食指在桌面轻轻点了几下,看向他哥:“兄长,你可知因王安石变法一事,朝中有些持反对的重臣先后都被罢官了。”
苏轼点头,这些消息自然是知道的。他温和地看着苏辙,等着他的下文。
苏辙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屋外,说话的声音也变小了不少:“文彦博、司马光、范纯仁等人先后被罢官之后,他们与洛阳的名士邵雍、程颢、程颐几人志趣相投;再加上富弼、司马光也是时常将大家聚在一起,且他们并不是按照官职高低论资排辈,是以年龄大小排序,以兄弟相称,一起赋诗作词。”
苏轼听着这番话也露出颇为意外,又觉得好似理应如此的神情。
“兄长可知后来谁也加入他们其中了。”
“谁?”
“王拱辰。”
“哦?竟然他也加入其中。”
苏辙看着兄长,点头:“嗯。他们这些人的画像都挂在耆英堂,知晓此事的文人墨客都称作他们为‘洛阳耆英会’。”
“据说他们在酒酣耳热之时,也会谈及朝中大事或者坊间趣闻。”
苏辙看着兄长眼中透出对此饶有兴致的神情,心中暗自叹息,还真让他猜对了。
他兄长对这些成名已久的文人所组织的活动,兴趣盎然。
“兄长,虽我大宋言论自由,太祖也曾有言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可还是要以言为戒,免得祸从口出。且如今的官家可不是仁宗皇帝。”
苏辙担忧兄长太过豪放不羁,可却难免与这些人打交道,到时沾染党争分毫,怕是会泥潭深陷。
“唉~我大宋士大夫理应直言不讳,何必如此这般小心。子由,可是多虑了。”苏轼笑着挥手打趣苏辙,不以为然。
苏辙也期待着是他多虑了。
这次兄弟二人相聚的时日并不多,不过三五日苏轼就赶往湖州赴任。
只是苏轼在湖州赴任没多久,因上书《湖州谢上表》大祸临头。
大宋实行的是两府三司制,宰相只保留行政权,枢密院负责军政,而财政归三司。两府三司相互制衡,互不统属,唯有皇帝集权于一身,并设立了监察司约束朝臣。
监察司又称为御史台,而这些御史也可以称为台史、谏官,虽官职不大,却可以与宰相同朝议事,可闻风而奏。
御史台园中有不少参天蔽日的柏树,上边时常栖息着许多乌鸦,每日乌鸦‘呱呱’声不断,十分聒噪,世人也常称它为乌台。
御史中丞李定,是王安石变法以来的后起之秀。他在很早之前就看苏轼不顺眼,视为眼中钉,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原是秀州一判官,他本是家中一庶出子嗣,后来被记在嫡母名下,庶母离世时,他不认为自己是庶子出身,也就不用为其丁忧。
苏轼得知此事后,曾言他不报母丧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而司马光更是曾怒骂他枉为人子,禽兽不如。
可当时宋神宗和王安石提拔他做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宋敏求,知晓李定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拒绝为他草诏;之后宋神宗又命第二位中书舍人苏颂起草诏书,也拒绝了;可奈何陛下与王安石坚持任命李定,第三位中书舍人李大临仍是拒绝为此人起草任命诏书。
只是王安石变法之后,宋神宗强化了皇权,朝廷已然变成了唯上是从的风气,御史台的官员也是随着官家的意愿随时更换。这几位中书舍人未曾按照宋神宗的吩咐行事,下场可想而知。
虽说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下台,可当时变法上位的那些人也逐渐形成了新的派系。朝廷之中的新派系正是需要树立威信的时候,他们便想拿旧党人物下手。
大文豪欧阳修死后,刚好苏轼隐隐成为了文坛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李定等人就在苏轼上表的劄子里,牵强附会的找他们所想要的‘证据’。以苏轼上书的内容‘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为证据。李定等人认为,‘新进’这一词是在影射那些靠变法上来的无能之辈,而‘生事’则是暗示他们那些人喜欢惹是生非。
李定认为苏轼上表所写的内容,犯了四大罪状:一为不学无术;二是谩骂朝廷;三是蛊惑人心;四则是诽谤圣上。
要说苏轼被人上谏告罪这也不是第一次。
自变法以来,还有一人也曾上书告发苏轼,此人便是沈括,他和苏轼曾经在史馆一同为官。
沈括也是支持变法的一员,在苏轼被外放到杭州为官时,他曾去杭州考察新法。
苏轼当时客气有礼的招待了他,把酒言欢间,还作诗赠予他。甚至沈括在提出想抄录一些苏轼的诗词带回去拜读时,也是欣然答应的。
谁知沈括回京后,便将苏轼所作的那些诗词打上来标签,并向宋神宗告发苏轼。宋神宗看过之后,并不想惩治苏轼。一是他准备改制,恢复三省六部制,不想让新旧党争继续矛盾激化;二是他对于苏轼的才华十分的喜爱,故而并没有理会沈括的这次告发。
可这次李定上报苏轼的种种罪状,宋神宗心中也逐渐对苏轼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并下旨让御史台调查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