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策真出两万军队,这兵力不弱,可通过淮水坐船,顺淮水而下,到达盱眙,然后登岸,走约两百里左右,即可到达下邳。
沮授又摇了摇头:“不大可能,孙策攻下邳意义恐怕没想像中那么大,就算下邳丢了,我大军只要拿下谯城,仍能占据优势。而孙策占下邳,我军不得不集中兵力夺回下邳,如此倒是救了曹操。”
“孙策此人,我虽不熟知,但其最近的行军方式已表明,他无意与我军交战,更不可能为了解曹操之围,而与我军全面开战。”
“公与说得有理!”刘鑫很快就想明白了。
如果孙策真夺了下邳,刘鑫攻下谯城后,势必调头对付孙策,曹操反而有了喘息之机。孙策乃一方之主,结盟归结盟,替曹操接枪这种事情,他还是不愿意干的。
更何况,对于孙策来说,攻下邳的风险极高,一方面长途跋涉,未必攻得下,另一方面,容易被刘鑫堵住水上后路。一旦淮水上的后路被堵,他只能率兵走陆路,这路程就更远了。
“所以,孙策其实是在和我军捉迷藏。”
“捉迷藏?”沮授并不理解什么叫捉迷藏。
刘鑫也无意去解释,而是接着说:“孙策进军之时,故意夸大声势,让我以为他有两万大军,直奔谯城而来,于是,我便不得不分兵应对。”
“实际上他兵力没有那么多,也没打算奔谯城。他既没攻下邳,也没援谯城,那只能是躲了起来!”
沮授连忙接过话:“也有可能已经撤军回去了。”
“不错!他可能只是率军藏了几天,就回去了。如此一来,我军不知内情,疲于应对,他也可以向曹操有所交代。真是一举两得,哼!这孙策真狡猾。”
刘鑫被摆了一道,心里自然不高兴,当然,他还得弄清楚真实情况:“只是即便如此,我军仍需确认清楚才行,战场上之事,容不得半点疏忽。”
“大将军可派人到亢龙县渡口查探一下,既然孙策大军在那里渡过淮水,上万大军,动静如此之大,不可能不留下痕迹,随近百姓也肯定会知晓。”
刘鑫点了点头,连忙派出斥候去查探亢龙县的渡口,同时他还派人到下邳去,看看下邳的情况。虽然他和沮授都判断,孙策不大可能会攻下邳,但保险起见,还是需要派人去了解情况的。
话说在汝阴驻扎的荀攸和徐晃两人仍是谨慎地查探附近的情况,却不知孙策压根就不走汝南方向,而是从谯郡方向渡过淮水。
这倒不是荀攸和徐晃疏忽,或许是因为两人对地形不熟吧。从寿春到谯城,确实从汝南方向比较方便。
寿春位于淮南繁华之地,其渡口也是军队或百姓最常走的。相较之下,钟离和亢龙都只不过是个小地方,其渡口也很少有人走。如果不是当地人,甚至可能未必知道这渡口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两人才会疏忽了。
收到刘鑫的消息,荀攸和徐晃大吃一惊,知道自己上当了。尤其是荀攸,自诩才智过人,如今被孙策摆了一道,岂能不气?
荀攸和徐晃很快就率军从汝阴出发,向亢龙县方向而去。两天以后,大军便到了亢龙县,却没有发现敌军的身影。
两人派人在渡口附近查访,据报,在七八天前确实有一支部队,从淮南郡渡过淮水,进入谯郡境内,但至今未见返回。
两人又派出大量斥候,在附近各个方向进行搜索,三天之后,终于有人回报。五天前曾有一支部队从谯郡向汝南方向行军。
徐晃和荀攸又是震惊,因为五天前正是他们从汝南向谯郡行军的时间。也就是,如果这支军队的确是孙策的军队的话,龙腾军可能和孙策军曾擦肩而过。
可是,孙策军为何往汝南方向去呢?荀攸做主,将龙腾军骑兵一分二,留徐晃驻军龙亢,防范孙策大军出现。他自率五千军,往汝南汝阴方向而去,查探那支从谯郡到汝南方向的军队究竟是不是孙策的军队?
两天之后,荀攸率军回到汝阴,很快就知道情况,果然是孙策军。他又率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淮水北岸,才知道孙策军已经渡过淮水。荀攸明白自己被孙策给耍了,气得直跳脚。
原来,孙策早就做了周密的计划。他先是率军渡过淮水,向谯城方向而去,又故意泄露消息,称两万大军,实则只有一万军队。
他设计骗过刘鑫的斥候,率军在距离谯城两百里路的地方,驻扎了几天时间。孙策探到刘鑫派出骑兵搜索附近,他立即率军回撤。
眼看要到亢龙县时,孙策收到消息,汝阴方向的敌军出兵了。他早就派斥候在汝阴蹲点,监视龙腾军,看到龙腾军有出发的迹象,斥候快马到淮水,坐船而下。
龙腾军骑兵速度虽快,仍赶不上孙策的斥候走水路。孙策得知这个消息后,与周瑜商量一下,便采纳周瑜的意见,不去亢龙县,反向汝阴方向而去。
如果孙策仍率军去亢龙的话,未必能及时过河,因为龙腾军所率是骑兵,速度更快,可能会在渡口处将其截住。
荀攸和徐晃急着赶路,不等斥候探得消息,大军已经前行。如此一来,孙策军和龙腾军真的是擦肩而过,向相反的方向而去。
几天后,荀攸和徐晃才探到孙策军的消息。荀攸率军返回汝阴,只是为时已晚,孙策已率军渡过了淮水,回寿春去了。
没办法,荀攸只好传消息给徐晃,让徐晃将亢龙县渡口的军队撤回了汝阴。为了防范孙策再一次渡过淮水,两人又率军临近淮水北岸附近驻扎下来,并定期派人沿着淮水北岸巡逻。
其巡逻范围从寿春一带一直到亢龙县。荀攸相信,只要孙策大军想渡过淮水,他必会知道。
话说刘鑫又折腾了十几天后,陆陆续续收到各方的消息,下邳安全,孙策已经从汝阴一带渡过淮水,回寿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