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安:“姐,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其实对于知青下乡后的工作我们有了解过,大部分人去了都是被安排去种地。”
“你怕我们受不了这份苦,其实你多虑了,家里的院子每年都要种几趟东西,对于种地我们是深有体会,并不会觉得受不了这份苦。”
“另外,我们还想设计出一些更好的机械来提高农村种地的效率,国外大部分地方都已经用机械在农耕,而我国的农耕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手工状态。”
“我们想改变这点,只有到了农村,深刻的了解过农村的需要,我们才能做出更合适的农用机械。”
苏平:“虽然我学得的是电气方面的专业,但手工我也不差,又有安子在旁边,给他打下手的事,我总能做得比大部分人好。”
见俩人说的有理有据,可见他们确实不是一时兴起。
宁亦轩:“你们这些想法很好,如果能做出适合农村耕种的机械,这对于国家来说确实是大好事。”
“只是想做好这些事,如果仅仅是以知青的身份下乡着实有些浪费。”
“国家处于大力发展之际,到处都缺技术人员,你们俩人若是想为农村做贡献,可以申请分配到各个公社做技术人员。”
“如果你们向学校露出这个意向,再与公社联系好,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接到分配通知。”
“公社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在各个村子来回,能助你们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
“当你们想试验时,有公社技术人员的身份在,各村子的配合度会更加积极,比知青的身份更有力度。”
宁亦轩的这番话提醒了俩人,确实,做一个公社的技术人员总比做知青更能让那些村子的队员信服。
苏锦:“你们姐夫的话很有道理,再说,做机械,总得要有钱买材料,你们做知青的收入哪有做公社技术员的收入高?”
“就算是为了拿到更多的材料做试验,也该选公社好些。”
苏安:“多谢姐夫,我们再与学校联系试试。”
学校里大部分大学生都在走关系让自己能留在城里,对于双胞胎另类的要求分配到公社,自然是高兴应允。
与河北老家那边的公社一联系,得知俩人从自己管辖内出来的大学生想回来为农村做贡献的公社书记一听,立马同意接收。
开玩笑,不管是公社还是村子,要是有机械、设备、车子等坏了,他们每次想找人维修都要费很大功夫,有时人家还不愿意来。
这好不容易有俩个送上门来的人,当然是赶紧收下来。只要人来了,他们以后就再也不用去求其他人了。
最后俩人都分配到了老家那边的公社,只是一个是公社技术员,一个是公社干事。
因为公社技术员的位置有限,但人公社都想要,于是便挤出了一个干事的职位安排,只是做的事还是技术员的那些事。
俩人的行政等级都是23级,起步工资49.5元,还有各种补贴,转正后的工资是56元。
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是这种待遇,公社并没有因为穷就抠扣俩人的工资,公社书记表示只要人能来就行,毕竟一般的正经大学生都不会往农村跑。
双胞胎的工作有了着落,苏家人都很高兴,大吃一顿后就送俩人去上岗了。
想到从68年就会开始强制下乡的政策,苏锦跟她同父同母的弟弟苏凡谈过后,16岁的苏凡高中毕业后就考进了一个制衣厂做干事。
一天晚上,苏锦收拾完,刚想上床睡觉,忽然外边传来一阵吵闹声。
苏锦看了一眼正在陪老三玩的宁亦轩:“我出去看看。”说完就往外走去。
宁亦轩拿了件外套追出了家门:“多穿件衣服,外面冷。”
十月底的北京晚上还真有些冷,苏锦接过宁亦轩手中的外套披上:“成了,你回去吧,我很快就回来。”
宁亦轩停了下道:“我跟你一起去,让老二看着老三就行。”
老大宁朝经60年出生,七岁,从小就好动,宁爷爷觉得他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将人带在身边教导,宁家苏家两边住,今天他就住在宁家。
老二宁朝明63年出生,四岁,性子文静,跟宁亦轩一样,长相据说偏向陈副厂长那过世的妻子,性子像陈副厂长。
本来陈副厂长想将老二带过去养,只是他还要工作,不像宁爷爷一样整天待在家里,身边还有吴叔这个生活助理看顾,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教导宁老大。
公务繁忙的陈副厂长最后只能遗憾的将这个想法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