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轩和这些北漂音乐人都是穷光蛋,但他们在一起却非常很开心。院子里每间房子的配置也都差不多,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风扇,然后就是不尽相同的乐器。
不是北京的每一个房东都愿意收留这些留着长发,成天抱着吉他弹弹唱唱的年轻人,更何况他们跟猫头鹰一样昼伏夜出,天天都要去夜场。可这位大妈却对这些年轻人却很包容,常说这些孩子留着长发,但人不坏。
大妈的包容和理解让这些年轻人很感动,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已的家,在一起可以尽情聊天,尽情欢唱。大妈的子女早都搬出去住了,只有大妈一个人留下来看院子。尽管大妈很宽容,可有时邻居也会找上门来,嫌吵到了他们。
这些追逐音乐梦想的年轻人之间的切磋往往都不是事先安排的,他们的欢唱也都是从啤酒小菜开始的,他们一聚餐就想喝点酒,一喝酒就想弹唱,后来,每次买回啤酒和零食,他们都会先给大妈送一点,大妈当然不会要他们的啤酒。
租住在桔村的日子里,夏轩认识了住在同一个院子的女孩李思甜,她是从东北漂到北京的歌手,是个贝司手,虽然相貌并不出众但性格豪爽,爱说爱笑。
喝酒、聊天、吹牛、谈人生、说梦想……大家都很乌托邦,什么都聊。一个人要是说到美国布鲁斯,就有人马上扯出美国黑人奴隶,会聊到“蓝调之音”,只要有人把话题转到了英国歌曲,就有人会挨个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与北爱尔兰每个民族的音乐,说得头头是道,很快,英国音乐的话题就朝着马恩岛、康沃尔、海峡群岛以及来自牙买加、印度无限延展。
他们少不了会说起崔健,说起张楚、郑钧、许巍,说起当下的影星球星和娱乐圈里的八卦,说起家乡的生活和自已的童年……说到高兴处,大家就拿起各自的乐器投入到摇滚当中,没有架子鼓,鼓手就眯着眼睛深情地敲打着手鼓。
渐渐的,夏轩和李思甜越来越熟悉,几乎无话不谈。
在桔村这个小院里每个租客都有个煤气罐,一个单灶灶头,大家都是同龄人,都是摇滚音乐的追随者,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接近和相似:每天只吃两顿饭,吃早饭的习惯从来都没有,他们的早上是从中午开始的,上午10点钟以后大家才会陆续起床。
夏轩睡得很晚,从酒吧唱完歌回来后总是兴奋地睡不着,然后就在房间里弹琴。邻居们都在睡觉他不敢弹出声音,弹的是哑琴。听音乐时也得插上耳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用心地听每首歌曲的编曲、结构、乐器、音色还有内容。
一到中午做饭时整个院子可就热闹了,大家会把各自的菜端上楼顶,支起桌椅板凳一起会餐,高兴时还会即兴弹唱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歌手都喜欢做家乡菜,四川菜、蒙古菜、湖南菜……满院子的香味缠绵交织在一起,徐徐飘来,在音乐和美食的氛围里,他们感受着属于自已的世界,品尝着最适合自己的味道。
乌托邦!太乌托邦了!
尽管他们都是飞到北京的候鸟,可是,夏轩的精神却是那样的富足,北漂生活竟然这么美好!你向我借根葱,我冲你要根蒜,你来我往,大家互相串着门笑谈人生,也聊着食物的烹饪方法。想吃你家的菜就把筷子伸进你家盘子,想尝我家的饭就尽管来夹。
每天一到这时李思甜总会露两手,做几道地地道道的东北菜,大家会把各自的饭菜端到楼顶边吃边聊,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李思甜每次都会下意识地把她做的东北菜有意放在夏轩面前,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先给她倒上一杯啤酒。
夏轩觉得音乐人做的饭都很好吃,他也不知为啥,可能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的缘故吧。
白天不用去酒吧演出,夏轩会挑一张CD或打开磁带放音乐,有时还会扒些歌曲或吉他SOLO。吃完午饭后夏轩要么会去别人房间串门,要么会去村子周围转悠。李思甜一听他要去散步便会冲着他说:“等等我,饭后百步走,赛过活神仙,我也去!”
一路上,他们会聊起各自追寻音乐的艰辛和快乐,聊起来北京以前的往事,也会说起民某某乐队的成长历程,一联系到自己难免会有种迷茫和无奈。
李思甜有着大男孩的性格,她热情、开朗、大度,甚至有点大不咧咧,她性子直,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也从不前思后想,快人快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说完了就会自然地笑一笑,她的笑从不是那种抿嘴一笑和似笑非笑,她的笑向来都爽朗而明确,不含糊不含蓄。她一笑,还会露出一对可爱的小虎牙。
李思甜的头发很黑很密,但她却喜欢留短发,她说留长发太麻烦,每天要打理,浪费时间也矫情。夏轩甩甩自己的长发笑着对她说:“起初见你时,我觉得你一点也不像个女孩子,险些把你当成了兄弟。”
“那好,以后我们就是兄弟啦。”李思甜笑道。突然,她狡黠地冲着夏轩双手抱拳说:“大哥!”
这段时间夏轩的心情格外好。这么多年,自己一个人行走在追梦的路上,难免会有孤独和伤感,而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他的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必须写下每天的心得,算是日记,有感觉的话就再写点诗歌。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很充实。
不断扩大着的北京像蛇一样把周边一个个村子和老旧民宅,一口口吞进肚里。桔村马上就要消失在城市的扩张中了,就跟摊煎饼时用木板这么一划拉,桔村就要被现代化的建筑和街区取代,当年的乌托邦成了煎饼里若有若无的一片葱花,一粒佐料,融进浩浩荡荡的时代的洪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