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就要去好的单位,那些二流单位也没啥意思,比《紫华生活报》强不到哪里去。现在什么最重要?学历!”马倩说,“要找到好工作就得有高学历,只可惜我当年上的是中专,自考也只学到大专,唉!早知现在是这样,我当年就不让那个破中专,这都是什么害人的学校?”
“你是中专生?”张琰惊讶地问。
“是啊。我上学那阵子国家还给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了紫华仪表厂,我在厂里宣传科还干了一阵子,但没几年仪表厂就倒闭了。我恨透了中专!这就是误人学校,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一提到中专教育马倩恨得直咬牙,“当年我学习那么好,可偏偏进错了校门,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开设中专教育?为什么要害那么多学生?”
“咦!中专生啊!那你们当年可都是尖子生啊……”徐克惊讶地说。
“呸!尖子生?当年是尖子生,可现在连个根子生都算不上。跟我一起上初中的好几个学生当年没考上中专就上了高中,可人家大学一毕业全都找到好工作了。我就现在混得最差……”马倩愤愤地说,“你看看,现在哪个单位招聘要的不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社会明明不需要中专生,为什么还要办中专学校,为什么还要吭人?”
“张琰,你是不是也是中专毕业?”徐克问。
“嗯。我是94级中专生。”张琰说。
“你比我还要晚几年,你怎么也上中专?那时你应该上高中考大学才对。”马倩说。
“我爸想让我变成商品粮……”张琰说。
“唉!农村学生的家长就是目光短浅,为了‘农转非’早早地就把孩子的前程断送了。我毕业后才知道,人家城里人到了90年代以后,已经很少有人上中专了。中专就是个怪胎,办着办着就不办了,既然中专生没用那就不应该办这种学校。如果不办这种学校我一口气上到大学,现在还用得着待在这个破报社。”马倩说,“我真后悔我生在农村,要是我家在城里谁还稀罕商品粮?谁还稀罕城市户口?”
“看来我还幸运,当年没考上中专就直接上高中考了大学,不过,我也只是大专。”徐克说,“诶,马倩,谁说中专现在不办了?”
“办是办着呢,只不过成了职业教育,不包分配不带户口了。”张琰说。
“这跟我们上学那时不能同日而语了,现在的中专学校什么人都收,招的都是那些考不上高中再也没机会上学的学生。”马倩说,“算了算了,不扯这些了,都成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反正,以后我的亲戚朋友还有我的那些中专同学都不会再让他们的孩子再上中专了,就算没学上,哪怕长大了摆地摊,也不能去上那种学校。”
“你说得未免太绝对了罢。不就是学历低点吗?怎么能叫断送?再说,80年代的中专生哪个没有分配到好单位?他们中不少人都分到了党政机关,我们原单位的好几个领导都是中专毕业。”徐克说,“只不过是这几年国企不行了,高校又大规模扩招,这才显得中专学历低了些而已,准确地说,你们原来就是时代的宠儿,是尖子生的代名词。”
马倩摆摆手说:“罢了罢了。什么时代的宠儿?你说的是80年代的学哥学姐,我们是70后出生的,是90年代的中专生,我们哪能跟人家比?我们怎么会是时代的宠儿?我们已经被时代的车轮甩在了后面……”
“时代的车轮从来不会因任何人而停止……”张琰跟哲人一样不由得有感而发。
“对呀!张琰说得没错。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马倩说。
徐克惊讶地看着他们,他们的妙语连珠让他惊讶。
“中专教育只是历史喘息间的一个幻影,从此将自绝于天地。”马倩说,“长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多年以后,中专教育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化石,终将被湮灭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就是尘、是烟、是雾……”
“就算是尘、是烟、是雾,也是一种无可否认的存在。”张琰说。
“存在即合理?”马倩问。
张琰略微思考了一下然后肯定地点点头:“嗯。”
“那么什么是存在?”马倩问。
“存在就是被感知。”张琰说,“这是康德说的。”
马倩又问:“什么样的存在才最容易被感知?”
张琰说:“有价值的存在。”
对于张琰的回答马倩似乎非常感兴趣,她冲着张琰微微一笑:“那好,张琰,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想过没有,我们的生命怎样才能有价值?”
张琰想了想,然后看了看马倩。她的目光里充满了对答案的期待。
“生命的价值取决于被感知,被世界的感知。”张琰说。
“哎呀!了不起啊!哲学家啊!”徐克兴奋地将双手一拍,冲着他们说,“原来中专生真不简单啊!以前,我还以为你们只是学些专业技术知识,没想到你们的世界观居然这么博大,开口闭口就是什么人生呀、价值呀、存在呀、感知呀的,佩服!佩服!从主任开的一个会,你们就能谈到求职、谈到学历、谈到扩招、谈到人生、谈到生命的价值……厉害!真是厉害!”
他们三个在小巷里找了一家脏兮兮的小饭馆,每人吃了碗面条就分开了。马倩说她要回家看书备考,徐克说他女朋友家里有点事,准丈母娘叫他去帮忙。张琰直接回到了报社。
《紫华生活报》各项业务推进的并不顺利,转眼到了冬天,《紫华生活报》今年内在一环内全覆盖的8——10万份报纸的指标并没有完成,广告收入也远远低于预期。
《紫华生活报》社会新闻部墙壁的裂缝越来越明显,由于这是个老旧的楼房,楼房里没有通暖气,人们一走进大楼就瑟瑟发抖。不知道谁从报社库房里找来了两个小太阳,大家就把夏天桌子上摆放的风扇换成了小太阳,在冷冷清清的办公室里,两个小太阳不知倦怠地摇啊摇,将一顶点的热量洒向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