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里之外的紫华市,国家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的国企改革强有力地推进着,去产能带来的下岗分流尽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人失去工作。1998年至1999年,全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下降约2200万,需要再就业人员大幅上升。
张琰毕业那年年初,国务院就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到了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的主要目标: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为实现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和振兴奠定基础。
同时国家还要求“九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及所有企业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新增棉纺锭,不得以任何理由转移落后棉纺锭。到2000年时,我国东部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和分流安置下岗职工的任务,落后产能实现快速出清,全行业基本摆脱困境。
纺织行业的春天似乎在隐隐招手,但张琰和浩达的干部职工似乎还触摸不到春天的暖意,浩达棉纺织厂的光景越来越差,降薪和扣发工资的传言在职工当中弥漫,一个建厂近70年,有着光辉历史的这家棉纺织厂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考验。在千禧年到来之际,浩达人却开始担忧起企业的生与死。
在浩达棉纺织厂男单宿舍里,张琰每天都会孤独地听着收音机,电台名为《青春留声机》的音乐节目里,那些老歌会一次次地把他拉回中专时代,每每听到孟庭苇的歌,他感到的不再是意境的美好,而定然是泪流满面,彻夜不眠。
孟庭苇歌曲的旋律会把他带回洛明工业学校教学楼的五层,耳边会响起那个懵懵懂懂的有关小秘密的约定,也会想起“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别在异乡哭泣,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梦是唯一的行李……”这样的歌词。
是宛如告诉他,这首歌词来自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台北有一对恋人因要出国读书,而不得不分开,他们这一分开就得7年时间。但他们约好7年后还在这个地方见。那天,台北正好也下着雨……”
往事历历在目,每一句话言犹在耳。当时16岁的宛如还问他,“我们……我们以后能去台北看雨吗?”那时她的音很低很低,语调很软很软。张琰还记得,宛如说过完这句话后便静静的看着他,目光里充满了温存、期待、坚定、还有一点惊愕……
每一个细节都在张琰的脑子里跟电影的回放镜头一样,真切而清晰,他还记得当时他们共用了一个耳机,垂下来的耳机线,先是被宛如揉成一团,用手指搓弄着,但很快又放开,然后又揉成一团……
“宛如,你为什么不给我回信?你现在到底怎么样?”张琰在心里千万次地问。
这天夜幕渐渐降临,霓虹和满街的电子屏映着万家灯火,喧嚣的城市在泛黄的钠灯点染下变得朦胧而柔和,忙忙碌碌的人群都在各自的回家路上。张琰从招生办拿到到考试成绩单,没有悬念,他专科所有课程全部通过。
寒风飕飕地吹到脸上,张琰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寒冷,他一回到厂里就找到谢洁,在爱织大道跟前凄冷萧瑟灯光球场,借着微弱的路灯,他伸出冻得通红的手,把攥在手心里的成绩单一点点展开……
汗水背后是强者摩拳擦掌的痛快,而泪水背后充满了弱者的辛酸。过去经历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张琰历历在目。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一幕幕场景和一次次人生感悟混杂在一起,每天都在张琰的大脑里高速旋转,眼泪动不动会夺眶而出。在张琰脸上,泪水是一条细细的溪流,曾经流过面颊的每一个微小部位,触动过面部每一条细微的神经。他的泪水发源于心头那个自强、自卑、自尊而又自命不凡的地方,却又不得不在冷漠、势利、无奈而又残酷的现实环境中颠簸沉浮……
第二天,张琰来到喷织车间后从甲班工长尚选民那里听到,厂技术小组调查了机器保养维修情况后,已经更换了给车间供应连杆的生产商。
“也不知是谁给厂里反映了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了可靠的连杆配件,自然就能降低故障率,自然就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在工长办公室里,尚选民激动地给甲班的修机工说。
张琰查看了交接班记录,没有理会他们,一把拉开门朝车间走去。
成绩全部通过后,他的大专毕业证已经到了制证阶段,突然,压在胸口的磐石不翼而飞,此刻,对厂里的车间的事情他都不再关心了,他早已烦透了这个地方,烦透了噪音和花毛。
张琰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情会如此的突兀,突兀得让他不可思议。
张琰刚一下班回到男单楼,门房徐姨就对笑着对他说:“张琰,等会我女儿要来这里,我天天给她说你有多么多么的优秀,你是个有文化的小伙子……”
“徐姨,你说这些干啥?”张琰问。
“你们都是们浩达的人,都是年轻人,没事了就多聊聊……我家萱萱可是叫我给惯坏了,她呀,性格直爽,肚子里没有那些拐弯抹角的小肚鸡肠,你们都是年轻人,就相互认识一下,以后没事了就在一起多聊聊,”徐姨看了看表对张琰说,“再过1个小时你出来,到这里来,萱萱等会就来了。”
说完这话徐姨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张琰,目光里涌动着满满的慈爱。
张琰有些纳闷地回到了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