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县太医局设在南门大街,临近县衙!这也是当年楚州府衙根据京城临安太医局的要求,特地建造的一所专门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府,也是整个楚州最大的一所医学院!
山阳县太医局管事汤邵元,汤教授。汤教授当年也是山阳县太医局毕业的学生,后来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一步步从助教爬到了教授的位置!只不过现在已经年过半百!朝廷念他有功,打算让他就在这里养老了!
汤教授和季东明也算是老交情了,只不过两人选择的方向不同,一个直接选择了悬壶济世,普救众生;一个选择了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但是令汤教授没想到的是,临了这季东明也选择了和他同一条道路!
李维跟随季东明进了县太医局,李维并没听见朗朗读书声,相反李维却是寂静无声,倒令他有些好奇,这和自己电视里看到的不一样!不过迎面扑来的却是各种中草药的味道,反而让他觉得这和济世堂没什么分别!
太医局,也是三进三出的大宅院,前一进便是学子们授业的地方,后一进乃是各位医学老师办公的地方,最后面便是像汤教授这样高等职员入住的行辕!也是接待上面领导休息的地方!
两人一直来到第二进,还没进门,便看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笑盈盈的迎面走来!李维身边的季东明连忙行礼:“下官见过汤教授!”
汤教授微微一笑道:“是东明来啦!快进来吧!”随后眼神移到了李维的身上,问道:“这位是?”
季东明赶忙介绍道:“汤教授,这位便是下官的徒弟,李维!维儿还不快来拜见汤教授!”
“下官见过汤教授!”李维上前恭敬的作揖道。
“哈哈,客气了李助教!老夫可是久仰你的大名啊!年纪轻轻,医术就有如此深厚的造诣!老夫深感佩服啊!”汤教授也是爱才之人,李维的传闻可是久负盛名的,早就想与他讨教讨教了!
“汤教授严重了!下官也不过是刚出茅庐的小郎中一枚,何德何能受您老的赞誉?”不是李维谦虚,这汤教授虽然很少给人寻医问诊,但是就凭他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才的资历那也是声名远播,整个楚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能得到他如此高的赞誉,那可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愿望!
“嗯,不骄不躁,很好!不过,就凭你十两附子就能救活一位奄奄一息之人,那就深得老夫的敬重!何况你还能给患者剖腹疗伤!这可是老夫从医数十载也从未听说过,有哪位神医敢如此大胆操作呢!你可是继华佗之后的第一人呐!老夫怎能不佩服?”汤教授激动道。
“汤教授,您就别夸他了,小心他膨胀起来,那可就得不偿失啦!”季东明赶忙圆场道。
“哈哈,你们师徒还真是一样谦虚,果真是名师出高徒!很好,既然李助教来了,那就赶紧为学生们传授歧黄之术吧!正好昨日从京城太医局来了一位医学奇才,听说李助教在本县太医局任教,特地赶来求学的,老夫正愁不知该如何安排呢!想不到今日李助教就来解老夫燃眉之急了!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汤教授开心的捋了捋胡须的道。
李维微微一愣,心道:“自己这么有名?居然还惊动了京城临安来的高材生?”,想到这里李维微微一笑道:“汤教授有所不知,济世堂口服液现在整个大宋都很有名气的,说不定此人是冲着口服液的配方而来!”
汤教授一听,也觉得有可能,微笑道:“不错,倒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不过,远来是客,何况他可是京城太医局刘大人钦点的医学奇才!不管如何也得妥善安排不是?”
李维点点头道:“下官明白!下官一定会妥善处理!”
季东明也点点头道:“去吧,今日第一堂课,就交由你负责了!”
李维吃惊道:“这么快?不让徒儿熟悉熟悉?”
季东明没好气的道:“熟悉?有什么熟悉的?又不是叫你去打仗,只是让你传授一些知识罢了!快去吧!别让学生们久等!”
李维这才硬着头皮道:“好吧!那徒儿这就过去了!”
李维轻轻推开教室的门扉,只见里面一屋子的人齐刷刷的盯着自己。有几个眼尖的学生嚷嚷起来:“是李神医,李神医终于来教我们啦!”刚一说完,众人就欢呼了起来。
李维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摆了摆手微笑道:“想不到,我李某人居然这么受欢迎?真是始料不及!不仅你们惊喜,就连我也很惊喜!”李维这一番话引起了众人的欢笑。
李维沉吟片刻道:“其实我和诸位年岁相当,甚至资历都不如几位学识渊博的仁兄!”李维说着便瞧向了十好几位年约30多岁的中年文士!说完又惹来一阵欢笑,反而让这十多位中年文士很是尴尬。
李维微笑道:“在下不是谦虚,是确实如此!所以我来并不是为了向诸位炫耀什么,也不能说是过来传授给诸位什么高深的歧黄之术。而是在下愿与诸位一起探讨医术,共同成长!”
李维这番话既没有慷慨激昂,也没有高深莫测,但是却能让下面的莘莘学子们感到十分的亲切!让他们觉得李维并不是那种高矮狂妄之人,相反还如此的亲切和善,乃是一位礼贤下士的谦谦君子。
“好了,也不废话了!说实话,我并不擅长教学,还需要诸位担待一些!这样吧,诸位有什么想问的,只要在下擅长,就一定为诸位解惑!”李维也是豁出去了,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李维确实不擅长教学,当年出国深造的他,本可以留校成为一名教授的助教,但是被他否决了!一是想回国用自己所学医学知识,造福国内百姓;二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传授知识,当然主要原因就是自己不擅长教学!
李维说完,又引起了一阵骚动,下面学生们开始欢呼起来。更有几位活泼之人叫喊道:“李神医,我们等得就是您这句话!我们众人可是等你等了好久了,今日会有很多的问题要请教!”
李维一听傻眼了,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低估了这些学生的求知欲。但是既然自己开了口,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希望他们不要问一些刁钻的问题。
李维干咳一声道:“既然在下要与诸位共同探讨,诸位那还是叫我先生吧!‘神医’二字在下担当不起!”
“李先生,世人皆知,附子含有剧毒,稍稍不注意便会使患者中毒身亡。即使医圣仲景,用附子算是最为大胆,用炮附子不到二两,生附子顶多七八钱,可是先生用药达到十两!超出一般大夫用药量十数倍!敢问先生是如何做到十两附子救人的?”说话之人便是李维刚刚提到的那十数位资历较高的中年文士其中之一!
“敢问兄台如何称呼?”李维微微一笑道。
“在下姓许,名贤!字正卿”许贤一脸傲然道。
“许仙?”
李维一愣,自己设计的舞台剧白蛇传就是以大宋朝为背景的!难不成还真的有这么一段佳话?
许贤有些尴尬,因为清楼的舞台剧他可是非常喜爱的,也看了不下十多次了!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误以为自己就是那白娘子的官人许仙。甚至还引起了无数的大家闺秀的注意,一度让他骄傲万分!只是在大家知道他真名之后,反而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这是故意为之!幸好这段时间清楼换了舞台剧,改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才让他稍稍舒了一口气!
许贤见李维的语气,应该是和别人一样误会了,赶紧解释道:“在下是贤人君子的贤!”
李维“哦”了一声,微笑道:“许兄果真是贤人君子,仪表堂堂!至于刚刚许兄问题,在下便为你解惑一番!”
李维有深意的看了一眼许贤,微笑道:“刚刚许兄也说了,医圣仲景用药时,炮附子敢放二两,生附子顶多七八钱!这关键就在于炮制!如果炮制得当,别说十两,就是再多也无妨!反之,炮制不当七八钱就可以要了人的命!”
“那敢问,如何炮制呢?”许贤迫不及待的问道。
李维哈哈一笑道:“这个炮制方法,历来不尽相同,各有各的妙法!只是在下的炮制之法,乃是不传之秘。所以很抱歉!”李维说完淡淡一笑。
许贤一时语塞,尴尬道:“请恕在下鲁莽,还望先生不要责怪!”许贤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济世堂口服液之所以如此火爆,并且世人无法模仿,问题就在于炮制之法。这也的确是人家的隐秘,怎么可能告知于人呢!
“无妨,请问还有其他疑惑么?”李维鼓励道。
许贤见李维并没有责怪,松了一口气,又问道:“在下很是好奇,先生是如何一针救了那难产的产妇,而且还一下子救了母子两条人命!可谓医学奇迹!”
许贤的话,也正是众多学子们想问的,毕竟那一针实在是太过神奇了!那产妇当日可是被惠仁堂的善大夫判了死刑,但没想到去了济世堂,紧紧一针便起死回生了!
李维点点头微笑道:“这个......在下可以如数告知!”李维一说完,便引起了众人的一阵的欢笑。觉得李维很是幽默。
许贤也跟着笑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的左顾右盼。
李维微笑道:“其实没有许兄说的那般神奇,只要一说出来就一文不值了!其实那日,产妇确实已经奄奄一息。在下当时诊断之后,和惠仁堂的善大夫一样,束手无策!后来我摸了那产妇的腹部,发现婴儿应该是扯住了母亲的脐带,不愿松手,以至于那孕妇无法分娩,我用金针刺入婴儿虎口,疼痛之下便松开了手,那孕妇自然而然就要分娩了!”
许贤听了瞠目结舌,第一次听说还有这种操作,诧异道:“敢问先生,你是如何知晓那婴儿抓住了母亲的脐带?”
李维突然想起了和崔语琴、季思楠三人同游萧湖的情形。当时崔语琴对这件事情也是十分好奇,当时也为她解惑了!没想到现在居然又被人问起!一时让李维感慨万分,不自觉的伤感起来!
许贤见李维神色有些迷惘,提醒道:“先生,先生?”
李维这才恍然道:“哦,其实很简单!难产不光是有母亲的原因,也有婴儿的原因。那母亲受了惊吓,同时也吓住了婴儿。婴儿受了惊吓伸手到处乱抓,一不小心便抓住了母亲的脐带,导致母亲难产!”
“原来如此,先生不愧为神医,也难怪那惠仁堂的善大夫救不了呢!根本就没有先生这样的神技!”许贤激动道。
李维眉头一簇,心想这分明就是挑拨啊,赶紧解释道:“许兄此言差矣,每个大夫都有每个大夫所擅长的领域!那日也只是在下碰巧发现罢了,否则我也和善大夫一样,束手无策!”
“李先生不紧医术高明,更是谦卑自牧,真乃谦谦君子也!”许贤抱拳还礼道。
“许兄严重了,在下也是秉承济世堂的宗旨,悬壶救世、救死扶伤罢了!”李维客气回应道,李维看了看被自己医术折服的众人,微笑道:“不知诸位可还有何疑惑?”
只见有一人站起身来,恭敬道:“在下有一疑惑,需要先生解惑!”
李维一听此人口音不是本地人,倒有些好奇,问道:“敢问这位兄台如何称呼,听兄台的口音应该不是本地人士吧!”
“在下姓罗,名知悌,字子敬。乃是钱塘人士,莫名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能求得先生为在下解惑!”此人虽然恭敬,但眼神之中却带有一丝傲然!
“你是罗知悌?”
李维微微一愣,有些不可思议的盯着眼前的这位年纪轻轻的少年郎。没想到眼前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太无先生。
罗知悌乃是宋末元初的医学家。字子敬(一说字敬夫),号太无。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词章,工书法,精通天文、地理。曾得名医刘完素门人荆山浮屠之传,而刘完素乃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创始人,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罗知悌也算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是当时的医术集大成者。
罗知悌乐于济世,凡求治者皆为诊疗,无倦色;遇贫病无援者,赠以药资。晚年病颓,好静僻。求医者至,令徒告以诊视脉状,口授配伍方药。罗氏治病处方,灵活善变,疗效颇佳。推重精神疗法,又注重顾护胃气。着有《罗太无先生口授三法》一卷,共载中风至产后诸疾七十六症,各述其证、因、脉、药,简要明晰。
罗知悌久负盛名,号称太无先生。或许有人对他不认识,但一定认识他的徒弟--丹溪翁,朱丹溪。
朱丹溪原名朱震亨。只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是元代最着名的医学家。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
罗知悌见李维盯着自己,有些好奇道:“正是!莫非先生认识在下?”
李维微笑着摇摇头道:“并不相识!只是没想到罗兄为了学术不远千里来到山阳县,在下深感佩服!”
“先生过奖了!学术不分地域,在下也是想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何况先生可是声名远播,在下便是慕名而来!”罗知悌微微一笑道。
李维点点头,微笑道:“不知罗兄,想请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