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小美人气撒得差不多了,皇帝才重新握起她的手在唇边亲了亲,开解道: “已经咬回来了,不算亏......就看在......看在小宝的面子上,宽恕一二。”
阿朝:“......。”
听听这叫什么话?
他先动口的不说,可气的是......怀小宝的是她,小宝不仅要分他一半,小宝的面子还得借给他。
下一瞬,皇帝陛下便见自家小娘子不为所动,绷着小脸给他比划了一下。
意思很明显。
脸怎么这么大?
皇帝:“......。”
瞧见皇帝陛下脸上的笑容僵了僵,阿朝才算出了气。
把握着分寸,也没再挤兑他,打累了,索性就懒懒地靠在他肩膀处。
就如同寻常爱侣一般,床头打架床尾和。
这段日子,阿朝经常会想,以后小宝会是个什么性子,是像她,还是像皇帝更多。
至少身体方面,还是像皇帝的好。
不管做什么,都精力充沛。
就是脸皮......
想到脸皮,阿朝就稍微有点子纠结了。
到底是如她一样端方,还是像狗皇帝的厚脸皮好呢?
皇帝:“......。”
皇帝陛下不知道小娘子心中所想,把玩着她垂下的青丝,轻拍了拍她的肩背,缓缓开口道:“娇娇儿,醒醒神,朕同你说几桩喜事。”
喜事?
阿朝忽地睁开杏眸,眨了眨眼,示意皇帝接着说。
皇帝陛下也没卖关子,直接道:“恭王与宁远侯府的喜事,钦天监看了日子,就定在下个月。”
阿朝稍稍愣了一瞬。
实则,恭王和宁远侯姑娘的婚事,帝都几乎是人尽皆知。
她刚进宫不久的马球会上,恭王还大张旗鼓为未来新妇赢得了一只凤钗,也是一段佳话。
只是后来又是时疫又是战乱,这才一拖又拖,拖到了现在。
如今战乱已平,时疫渐消,也是该操办了。
“恭王是朕的幼弟,豁达懂礼,与宫里素来亲厚,宁远侯又是朕的股肱之臣,这婚事一拖再拖......朕打算这回给他们大办,就在宫里面......。”皇帝轻声接着道。
阿朝有点惊讶,没想到皇帝竟要在宫里面替恭王举办大婚。
照常理,在外开府,已经成年的皇子和亲王,大多都是在自己的府宅大婚。
即便有那么几个特例,也得是帝王特别宠爱的儿子。
所以前提是,在位的得是自己的父皇才行。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个天大的恩典。
不过很快,阿朝便想到,除了与恭王亲厚,以及安抚宁远侯府,或许还有另一个缘由。
先帝的那些皇子中,如今凋零的也差不多了。
仅剩下的,除了在寿郡猫着不出的寿王,也就吴王和恭王了。
尤其是这回庆王叛乱,弄得民不聊生,说到底是为了争皇位,自家兄弟阋墙。
如今虽然已经平息,可民间仍旧议论纷纷。
有说庆王野心勃勃,也有说元德帝起了忌惮之心,更多的,则是怕再来一次动乱。
所以这时候,皇家兄弟必得是和睦的。
而皇帝要想施恩,也就恭王和吴王两个人可以选了。
可以说,宸妃娘娘猜中了一半。
至于剩下一半,皇帝另有考虑,事关修改军制。
要知道,皇帝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兵权旁落,几家独大,想要精兵强将,杜绝军队中吃空饷等制度不明的问题。
这是大魏几十年留下的弊端了。
皇帝考虑的,也不是忠不忠心,信不信任的问题。
任由武将世家做大,对一个王朝来说,本身就是弊大于利。
萧将军和陈老将军对朝廷都是忠心耿耿,可这并不代表就能在这回修改军制中置身事外。
因为他们不能替他们的世世代代作保证,也不能替那些军士们的世世代代作保证。
而元德帝亦不能保证后世之君都能做到平衡朝局,控制局面,让这些武将世家臣服。
几十甚至上百年,这些武将世家在不知不觉中,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甚至于比文官集团更加严丝合缝。
倘若遇到别有用心之人,君弱臣强,顷刻间,就是天下大乱。
最稳妥的,便是严明制度。
可就算兵权收回来,也是要用人的。
可要是都用那些武将世家的人,也就没必要这般折腾了。
势必要为军中注入点新的血液。
宁远侯府就是皇帝的选择之一。
“那妾要好好给恭王和王妃备一份礼。”
阿朝一边说着,一边已经在心里盘算了。
皇帝轻轻嗯了声:“到时候乐华和端慧也会回来。”
听到端慧要回来,宸妃娘娘心情就更好了。
算算也有许久未见了。
她和小端慧还算半个同窗呢。
不晓得,现在小姑娘骑马骑得怎么样了?
阿朝又在心里的小算盘上拨了一笔。
得给小同窗送些礼物......
“陛下刚刚说有几桩喜事,还有什么?”
想到下一桩,皇帝略微顿了顿,面上倒是依旧带着笑。
“你陈家表兄的婚事,和恭王在同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