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要胡言乱语!”尼雅赤松怒喝一声,吓得将士们低头俯视,不敢再乱嚼舌根。
“天呐,这竟然是…”有人下意识要说出口,但一看见尼雅赤松那要杀人的眼神。
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
顷刻间。
人心惶惶,军心大乱。
许多吐蕃百姓看见纸条起了异心,纷纷逃也似的躲了起来。因为纸条上的文字并不是大晋汉字,而是地地道道的吐蕃文字。
简单来说,便是一句话。
吾乃吐蕃公主尼雅玛露,新赞普弑父篡位,悖逆民心。本公主回来是为拨乱反正,凡我吐蕃子民,只要归顺大晋,她会力保所有人性命无虞!
此事,永久有效!
吐蕃王庭究竟怎么传位的,百姓根本不清楚,但是他们清楚体验过,自从新赞普尼雅新日上位以来,他们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先是大肆抓捕民女充入吐蕃后宫,后又大兴土木修建乐宫,生活奢靡等等许多诸如此类荒淫的举动,很难让吐蕃百姓就此信服新赞普。
相反,尼雅玛露就显得爱民多了。
自从大晋军队打下铆川城,尼雅玛露不但第一时间,劝说靖远皇帝善待城中百姓,以理服人,更是挺着大肚子为民办实事。
据说铆川城虽然被大晋军队占领,但是过的日子并没有提心吊胆,相反比往昔还要平静安稳。
这,都归功于公主尼雅玛露。
但,公主尼雅玛露毕竟是女子。
可目前吐蕃王庭除却赞普尼雅新日以外,只有尼雅玛露是正统的皇室血脉。
或许,尼雅玛露也能凭借和大晋的邦交,带领吐蕃重新走向辉煌。
看清内容。
尼雅赤松立刻注意到大事不妙。
着急忙慌嘱咐士兵们销毁降书,然而随着接连吃下败仗。尼雅赤松在将士们的心里完全大打折扣,渐渐失去了信服度。
有的士兵奉命行事,迅速出手销毁降书。有的士兵却悄悄留下降书,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心怀异心,正是策反的好时机。
而这一切,皆在内应的掌控之中。
…
【萧关】
时隔数日,锦衣卫八百里加急。
靖远皇帝李澈收到鬼一的书信。
江夏郡落入楚王李磐之手,知府任有方阖府被杀,都尉张建行恐又生变,不得不防,坚守的锦衣卫怕是凶多吉少。
李澈冷静面对。
楚王李磐趁着朕外出征战吐蕃,迅速夺得江夏郡的主权,妄想以此达成对抗趋势。
换作晋光皇帝当权,或许楚王李磐还能留下一命。但不幸的是,如今是朕做了皇帝。
不杀你,怎么对得起你处心积虑的布局?
李澈冷笑一声。
下了道密旨。
即让鬼一立刻处死张鸿途,并将他的尸首送回张建行的老家,告诉他的族人张鸿途的真实身份,告诉他们张家即将迎来灭族之灾!
要么张建行一个人死,要么整个张家为之送命。
是生是死,让张家自己选。
另外,又秘密嘱咐左右相和其他大臣们,竭尽全力坚守京城方面的安危。他会尽快解决吐蕃战事,回京处理政务。
书信送出没多久,锦衣卫便传来尼雅玛露要生产的消息。
决定吐蕃归宿最关键的一步来了!
李澈立马抛下一切,火速赶往。
等李澈急匆匆赶到的时候,已是两柱香之后的事情,那时尼雅玛露已顺利生下一位哭声洪亮,白白胖胖的皇子。
算起来。
她生产的时间不久,反而很顺利。
许是跟异邦女人的体质有关系。
李澈看见皇四子那一瞬间,心里并没有多大欢喜,反而不由得想起远在京城的妻儿们。
按照时间,萧悦悦也该生了。
“皇上,该给皇子起名字了。”
尼雅玛露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无形之中打破了李澈的心绪,顺着声音望去,只见尼雅玛露一脸期待。
俯视怀中白白胖胖的皇子。
李澈思索片刻,喃喃说道:“朕的皇四子就叫李承国,封藏王,希望他能够不负朕的期盼,肩负起一国之主的重任。”
尼雅玛露望着胖嘟嘟的皇子,呢喃自语:“李承国……藏王……”
当天,靖远皇帝昭告萧关及新占领的铆川城,大晋皇四子刚刚降生,取名李承国,封藏王。
吐蕃公主尼雅玛露劳苦功高,故赐占领区的吐蕃百姓,每人可分得三斗大米沾沾喜气。
仅限当天,过时不候。
除此之外,李澈收到内应的来信。
内容简单明了。
便是说,吐蕃大军里人人自危。
不少士兵趁着半夜溜走当了逃兵,他们大多落入内应之手,经过利诱已归顺大晋。只待皇帝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在第一时间打开城门,迎接大晋军队入城。
李澈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但他并不打算现在就动手,而是要牢牢困死尼雅赤松,逼着他放下引以为傲的尊严。
…
【吐蕃王宫】
郭州城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传到尼雅新日面前,同时也传来,大晋皇四子李承国刚出生就被封藏王的大事。
铆川城的吐蕃百姓为此欢呼雀跃,高高兴兴领了大米回家,还说什么成为大晋的子民那是他们的福气,等等之类诸如此话。
尼雅新日看着战报,脸色阴沉的可怕。
迄今为止,靖远皇帝李澈已有四位皇子,除皇四子李承国外,其他都没有获封称号,偏偏身处战场之上就予以封爵。
很显然,他的猜想是对的!
李澈的目标,就是整个吐蕃!
前线大军军心涣散,民众离心。接二连三被大晋军队搞得惶惶不可终日,大战一触即发。
赢了还好说,倘若输了,那将是以尼雅新日的人头,甚至一切妻儿血脉为之付出代价。
届时,李承国在其母亲尼雅玛露的扶持之下,顺理成章鸠占鹊巢,一步步蚕食鲸吞。
尼雅新日火冒三丈,怒喝一声:“李澈小儿,你休想霸占本赞普的江山!”
想到这里,尼雅新日召来死士。
秘密叮嘱了一番。
没过多久,数辆马车从吐蕃王宫缓缓驶离。他们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实则所有的一切皆在对方的窥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