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立刻有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那都是想混水摸鱼捞银子的主,对自己根本没有信心的,但也有几位留了下来,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觉得完全可以当上导师。
柳安笑的更开心了,一钱银子的报名费就相当于门槛,门槛不高,但却能拦住很多没有资格的人。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会在乎这一钱银子,因为通过了可以拿回去。
不仅如此,借助这件事情,柳安还成功的将噱头打了出去,每月十两银子的俸禄,在老百姓和匠人的眼里可是天价工钱了,哪家掌柜会给手下开十两银子的月俸?
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可以想象,这个消息一经传出,会让多少人趋之若鹜,而对此柳安也设立了一套完整的招纳体系。
对于任何学院,不管是国子监还是东林书院亦或者清华北大,想要成为当时的顶梁柱,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顶尖的师资力量。
有了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一所拥有顶尖师资力量的学院,注定要比其他学院更受欢迎。
所以广纳贤士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正常的招募之外,柳安还派出人手去寻找隐藏在集市中的老师傅,如同马学林那般的。
除此之外,柳安还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打算富国强民。
第一个五年,柳安要培养人才,积累资源,攘除奸邪,平定辽东,使大明工业、农业、手工业发出萌芽,走上正轨。
第二个五年,开始广撒网,建大厂,施行工业化起步,同时雄据海外,放眼天下。
第三个五年,根据经验,如果柳安没有算错的话,前两个五年计划会造成大明过于注重工业化,使得工业化进程太快,使得农业跟不上脚步,太过冒进,造成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这时候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开始了,目的就是稳住脚步,革除弊端,着重从利民这一点入手,减少阶层间的差距,争取赶在西方国家之前进入蒸汽时代。
暂时柳安只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毕竟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计划能不能顺利实施,但总要有人去做。
这个计划,柳安称其为,大明改造计划。
简而言之可以笼统的概括为三点:开民智、攘外、定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寒门学府是自己计划中的第一步,可这第一步就走的如此艰难,让柳安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做的究竟是不是正确的,但他想试一试。
十一月初五,寒门学府正式开始动工,也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有学生前来报名,导师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有人不乐意了。
那边是朝中的勋贵们,柳安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以说并没有影响到他们,所以他们对柳安没有太大的意见,能忍。
但现在不同了,柳安要兴建寒门学府,就是要开民智,要让寒门子弟开始崛起,这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他们作为大明开国以来的元勋,都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一旦出现了比自己强的人,那就要拉拢对方,将族中的女子嫁给他们,将他们收入囊中,这样家族的地位稳固,可以长治久安。
可现在呢?
一旦寒门学府兴建完成,那么势必会引得无数寒门子弟争相前来,他们难道还能一一拉拢不成?
就算他们想,家里也没这么多女子啊!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他们还能忍,毕竟柳安在朱由校心目中地位太高,在百姓中影响力太强,让他扇两巴掌也无所谓,一切为了家族。
可柳安要开民智的举动是他们绝对不能忍受的,谁让愚民最好治理呢?他们喜欢的就是愚民,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事情,也没有过多的野心,只要每天想着明天吃什么,会不会下雨,为他们辛勤工作就足够了。
一旦开了民智,那么百姓们会逐渐滋生野心,纵使大明会变得更好,但他们的地位也将受到挑战。
没有人傻,柳安想做的事情他们都能看出来。
为国为民?别开玩笑了,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有谁会牺牲自己帮助他人呢?
谁也不是圣人,谁也不想看到那种事情的发生。
他们是当今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不需要工作,不需要劳累,混混日子就能妻妾成群,腰缠万贯,日子已经如此美好,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呢?
柳安的做法彻底激怒了他们。
这是对他们尊严的挑衅,也是在毁掉他们的未来。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断家族前程恐怕比掘了他们祖坟还难受。
弹劾柳安的折子又多了起来,不过他们知道光是弹劾是没用的,朱由校要是在乎弹劾的折子,魏忠贤怕是根本活不到现在。
可弹劾没用,就没有办法对付柳安了吗?
难道他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柳安一点点抛出坟坑,然后把他们推下去吗?
不,他们要造势。
从两个方面造势。
近日里,京中又开始掀起了风波,柳安兴建寒门学府的事情,引来了无数百姓的夸口称赞,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人满大街的宣扬柳安的壮举,一件一件,事无巨细。
吹得实在太过了,终于有人跳了出来,开始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他们就开始打起了口水仗。
吵得越凶,围观的人也就越多,事情也越传越广,京中百姓分为了三派,一派是柳安的坚定支持者,把柳安吹上了天,另一派则是鄙夷柳安的,将柳安贬的一文不值,还有一派,属于站在一旁看戏的群众,不过随着吵闹越来越激烈,不少看戏的群众也撸起袖子加入了阵营。
事情开始愈演愈烈,隐有暴动的迹象。
按理说这些事情在开始之初就应该被锦衣卫镇压下去,但不知道为什么,锦衣卫一直都是敷衍了事,只把闹事的人赶走,却不抓人。
他们的放任使得那些人变本加厉了起来,事情很快也就传到了朱由校和柳安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