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长小跑着离开了,柳安站在半坡上眺望,发现这里前有水龙绕后有山神靠,典型的风水宝地,就是庄子的朝向不怎么好,虽然处于风水宝地,却受不到风水宝地的滋润。
柳安长期呆在钦天监,耳濡目染之下也会两手勘测风水的技巧,不过在大师面前只是在班门弄斧,略懂罢了。
要想改变这块地的风水,并不难,因为前侧是田地,四面可起高墙,将山水笼罩其中,这样的话就变成了聚宝盆,盆内自称方圆,生生不息,是出贵人的格局。
或者说京师附近的地势本就很不错,龙脉潜伏,环京师而卧,寓意着一国之鼎盛,可若是土龙翻身,这地势可能就会破了。
当然,这些都是莫须有的事情,如果真有什么气运一说,那坐拥京师的大明怎么会被后金覆灭呢?
不会是因为天启六年发生的王恭厂大爆炸导致的地龙警醒吧,不可能不可能,柳安急忙摇头,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赶走,这么玄之又玄的东西,他可不相信。
里长很快就带着一群扛着锄头的农夫回来了,结果呢,留离参半,有近一半人没忍住五两银子的诱惑,决定离开庄子,去别的地方定居,也有一半人决定留下来,成为学府的一员。
柳安没有说什么,这是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让洪峰写了条子,盖上章,记下那些决定离开的人的姓名后,柳安就走了,地址已经选定,就在香山旁边的皇庄外。
接下来就要进行构造图纸,进行细节划分,这项工程柳安打算交给富通基建,如果说谁能够在短期内盖起诺大的学府的,非富通基建莫属。
红砖水泥都是现成的,数量不够的话可以从杭州调运,也花不了多长时间,赵志对于能够着手修建寒门学府十分激动,毕竟这是他有史以来修建过的最大型建筑,占地超六千亩地,包括了山林河晏,只有皇宫能与之相比。
将地址建筑的问题解决,然后就是招生的问题了,寒门学府现在名气、雏形都没有,怎么招纳生源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柳安可没打算等到学府建好之后再进行招生,那样太过拖沓,并且学府中有一个分科,就叫建筑学。
就好比赵志,他的建筑技术不说冠绝古今,至少也能算得上技艺精湛,当个老师绰绰有余,现在富通基建名下的匠人们很多就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往后面看,红砖水泥势必会成为主流材料,作为第一批接触红砖水泥的他们,可谓经验丰富。
除了建筑学外,柳安还打算开设农学、医学、经济学、化学、物理学、神学等一系列分类,进行个多方位发展,既然号称寒门学府,那就要为寒门子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成立学府的想法柳安早就有了,女子会的事情也给他提了醒,寒门学府的招生不论性别,不论出身,只问专长,算是柳安建立的大明人才培养计划。
学府的前期投入由国库出资,户部给出的预算是每年五十万两白银,普通衙门可没有这么高的待遇,这其中自然有柳安的功劳。
对于柳安的计划,汪应蛟是很赞同的,在他看来,这寒门学府就如同东林学院,招贤纳士,假以时日,不知会打造出多少人才。
但想要让人家前来,就得有吸引别人的地方,也得有所谓的导师。
第一个人选,柳安选定了礼部右侍郎徐光启,打算让他担任寒门学府的副校长,他编撰的农政全书可是总结了数千年来的耕作经验,其中光是可用来充饥的草木野菜就有四百多种,号称大明的神农百草经。
如果连他都没资格担任总导师的话,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人来了。
对于柳安的邀请,徐光启欣然同意,他着书立言,为的就是造福百姓,不光是在农政,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他均有涉猎,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着书,在很多领域让柳安都自叹不如。
第二个人选,柳安找到了孙梦蝶,想让她担任医学院导师,孙梦蝶是女子,同时医术精湛,就是比之皇宫内的一些太医也不遑多让,在京师里还有女活佛的称号。
如果聘请了她,寒门学府也能吸引更多的女子前来。
第三个人选,赵志,建筑学导师。
第四个人选,杨文才,军器学导师。
第五个人选......
至于柳安自己,则是担任寒门学府校长以及化学院院长,在化学方面,他自问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敲定了导师名单后,柳安让人总结了一份招生布告,暂时在京师附近的州府开始招纳生源,试探一下反响,如果反响不错,后续再陆续开展招生范围。
事实上,当招生布告刚一贴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第一天就有人慕名前来,不过没有人报名,大部分人都还在观望。
第二天,还是没人报名,不过前来参观的人更多了。
到了第三天,消息传播了出去,慕名而来的人更多了,终于有第一个围观的百姓站了出来,壮着胆子走到报名处前,在簿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柳安别提有多激动了,一把抓住这名雇来的捧哏,老泪纵横的说:“欢迎欢迎,您是第一个报名的,不知道想选什么学院?”
“医学院,我要做一名大夫,济世救人!”那人昂首挺胸道。
柳安看了一眼目光流离的洪峰,然后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说道:“好说好说,我们寒门学府的师资力量绝对可以满足你的要求,那谁,太医们都出来接客...呸,都出来看看,谁愿意收下这位弟子?”
后方一栋门内走出了十几名御医,各个白发苍苍背着药箱,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周围旁观的群众顿时哗然,原来真的有太医!
也不知道是不是职业病犯了,这些御医们围着那人饶了两圈,又是把脉又是张嘴看舌苔又是掀眼皮的,就跟在看病一样。
最后商议了一番,终于有一名老御医站了出来,说道:“老夫张澜,行医四十七年,擅长苦寒针灸,你可愿拜我为师?继我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