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王被带了下去,没有人去可怜他,成王败寇,输者,没有话语权。
这时,魏忠贤在一旁开口询问:“陛下,咱们该怎么处置瑞王?”
瑞王身为朱由校的五叔,又是神宗皇帝的儿子,传承了皇家正统血脉,就算他造反,可理由也是清君侧,如何处置他,就不免让人感到棘手。
朱由校也不想背负骂名,在他心里,其实也不愿杀瑞王朱常浩,但他毕竟还是起兵造反,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以及耗费的那些人力物力,冤有头债有主,如果不严惩瑞王朱常浩,那势必会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不能让其他人觉得,造反是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朱由校决定,自己既要在这件事情上显得宽容大度,又要展示出皇帝的威严。
于是,他将福王朱常洵传到了乾清宫。
要说独善其身作壁上观,提前嗅出事情不对劲来的,非他这三皇叔朱常洵莫属了。
在之前,朱由校还不觉得朱常洵忽然进京要求留在宫中陪郑贵妃是有什么意图,现在可不那么想了,他这三皇叔明显是提前察觉出自己削藩的决定会逼的其他藩王造反,才早做打算,将自己留在宫里。
这样的话,原本应该自己去主持的大计便落到了瑞王朱常浩肩上。
都是一群老狐狸。
朱由校命人奉上香茗,给福王朱常洵赐坐之后,才缓缓问道:“三皇叔,不知道你怎么看待瑞王造反一事?”
福王肥胖的身体颤了几颤,手里拿着绢布不停擦着汗,这天气刚刚开始回暖,他就已经热的大汗淋漓了。
“陛下啊,您是皇帝,此事您定就好了。”
朱常洵看出朱由校想拉他当垫背的,小眼睛转了转,想着将自己摘出去。
“王叔此言差矣,此事可大可小,朕也不好圣心独断,咱们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关起门来商议商议,瑞王的事情,往大了判还是往小了说?”
福王朱常洵沉默了一会儿,叹道:“陛下,臣是有私心的,虽然小时候臣跟瑞王闹过别扭,关系不好,可我们同宗同源,自然是不愿见他身首异处,可造反的事情不容姑息,即使对方是皇族,陛下问臣如何判处,不是在为难臣吗。”
“王叔多虑了,朕登基未久,对这些事没有经验,眼下削藩在即,瑞王兵败,势必会牵连许多人出来,朕拿捏不准这其中度,怀柔还是正威,王叔可能否给朕想个主意?”
“有柳先生和魏公公在此,陛下何必问臣呢。”
福王朱常洵苦笑道。
“王叔莫要妄自菲薄,当年爷爷他最喜爱的可就是你了,如果不是我父命好,如今坐在这位置上的,恐怕就是王叔你了,而爷爷自小不我父,没有教导他该如何做一位好皇帝,爷爷他在位四十八年,将朝堂大理的井然有序,左右平稳,受过他悉心教导的三王叔你,肯定能给朕指出明路。”
话不见得是好话,可福王却丝毫不生气的傻呵呵笑了起来,似乎朱由校的话对他而言是一种称赞。
“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那臣也不好置身事外,依臣看,单纯从日后的影响来说,将瑞王推出午门择日问斩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震慑天下宵小,以正皇威,但若是从后果上来看,留瑞王一条性命,也不失为是个好选择。”
“哦?还请王叔赐教。”
“不论瑞王做出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他终究是陛下的五叔,陛下驭人,统国,权衡朝纲,靠的不是让人人惧怕,而是大家的心悦诚服。”
福王十分费力的想要站起,数次不成功,最后在几名内监的搀扶下才站了起来,这时,福王忽然一巴掌甩在其中一名内监的脸上,骂道:“毛手毛脚的,一点规矩都不懂!”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内监侧脸缓缓肿起,却摸也不敢摸,只顾在地上磕头谢罪。
“哼!起来吧,算你懂点事,拿着看病去吧。”
福王从袖子里扔出一块银锭到地上,那内监眼睛一亮,千恩万谢的拿着银子退了下去。
朱由校对福王在自己面前上演的这一出戏,有些不明所以,倒是柳安和魏忠贤两人看懂了。
“陛下。”福王挥退那些内监,走到龙台前坐下,说道:“罚他,是因为规矩,而有些时候,罚,是为了威严。”
“别人不怕你,自然不会敬你,但又不能太怕你,恐惧会让他们害怕,但这不是驭人之道。”
“而这时候便要赏。”福王从袖子里露出一枚银锭放到桌上,笑道:“这赏,也要分大小,是大是小,就要看陛下您想要体现出什么样的态度,譬如刚才我给了那小奴婢一巴掌,赏他五两银子,没有惩罚他,对他来说,这五两银子就比刚才那一巴掌有价值,所以一罚一赏,最后赏大于罚,是他讨了便宜,而咱们先罚后赏,先正威再给甜头,就会让他心生敬畏之情,同时又不会太过惧怕咱们,下一次再来的时候,他会比今日更听话。”
“恩威并施,赏罚有度,这是爹教给我的道理,今天三叔我将这个道理再传给你。”
朱由校若有所思,福王朱常洵告诉他的,是帝王心术,他是明白的,但他不明白,这跟怎么处置瑞王有何关联。
福王见朱由校还未明悟,继续说道:“陛下,此事虽小,里面包含的道理却不少,将此事映射到瑞王身上,他造反,跟那小奴婢不懂规矩没有任何区别,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便是一点点摧毁了对方的心理防线,如果诸葛亮第一次便严惩孟获,将他枭首,后面还会有南蛮子弟为蜀国效力吗?”
“让对方畏惧你,敬拜你,便是要让对方觉得你远胜于他,你不惧他,他的所作所为在你眼中皆不过小道,不管他做什么,都是跳梁小丑不足为惧,你翻手之间便可将他镇压,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服从于你,那时,你所施下的恩,便会让他们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