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下了雨,晚了一个月的春耕也终于开始了,与此同时,信王的召婚名册,也从各州府运抵了京师,册子很厚,上面的女子也都被人一路保护着抵达京师,都是些商贾之女。
朱由校看着名册,心中没有太大的波动,柳安事先都给他打过预防针了,而事情也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一切好像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名册不光送到了朱由校的案前,宗人府和礼部那边都有备案,朱由校身为信王朱由检的兄长,有资格为他筛选一番,宗人府和礼部,只是根据女子的出身、相貌、家教情况来进行统合整理,然后挑选出最优秀的女子,这个人选不是固定的,往往会有出入,因为宗人府和礼部考虑的情况不同,所以要求也大不一样。
但最终挑选出来的女子,还是要由朱由校拍板决定。
朱由检选王妃,跟朱由校的情况不太一样,他们两兄弟没有父母,所谓长兄如父,朱由校才是最有资格为朱由检做决定的人,就算是李庄妃,也只能提出自己的意见罢了,至于取不取,还要看朱由校的意思。
但朱由校看着名册,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将柳安召到了乾清宫。
“先生,这山东的几户书香门第,推举的族中女子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江南那边花的银子多,还有山西,他们也捐献了大几十万两银子,咱们该如何选择?”
柳安翻了翻名册,上面写的都是那些女子的生辰八字、样貌、体态等等信息,很是详尽,但说实话,因为都是精挑细选的,所以除了生辰八字外,光从名册上看,差距都不是很大。
这样的话,如何挑选就要根据她们背后的势力来决定了,山东的那些书香门第,譬如公家之类的,都是传承了两百多年,底蕴深厚,桃李满天下,在朝中也有不小的影响力,此次能够脱颖而出,完全是凭借着他们的名气。
在文人的圈子里,他们都是跺跺脚都要震三震的人物,谁也不敢小瞧了他们。
而反观江南那边,虽然朝中支持他们的东林党人已经被清扫的差不多了,可这次他们也是下了血本,捐献的银子足有上百万两,快赶上之前江南等地一年的商税了,这可是一枚重磅的筹码,让朱由校不能轻易忽视他们。
山西那边的情况和江南差不多,都靠着砸银子将自己族中的女子顺风顺水地送到了朱由校面前,只要朱由校点点头,她们就能名正言顺的成为信王朱由检的王妃。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边是影响力深厚的山东氏族,一边是财力、底蕴都极为强大的江南财团,一旁还有山西八大家虎视眈眈,觊觎那个位置,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按照之前柳安跟朱由校商量的结果,是想借着为信王召婚,趁机赚一波银子,也能趁机将信王大婚要花费的银子节约出来,这一前一后可是数目不菲,但当事情真发展到这一步,倒让朱由校为难了。
毕竟朱由检是他的胞弟,他肩上的压力很大,不能马虎草率地便做出决定。
其实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怎么选择已经不重要了,最关键的银子他们也已经拿到了手,王妃什么的,就让它随便去呗,只要不被人唾骂就好了。
所以柳安只是随便翻了翻名册就说道:“陛下,既然如此难下决定,不妨等着宗人府和礼部选出最佳人选,您过目后若没有什么意见,在将人选名册送给信王一观,由他自己挑选心仪的王妃,这样岂不是更好?”
柳安说的,是从秀女中选取王妃,而非最后的最后三选一或者二选一那样,给了信王朱由检极大的选择权利。
“这样合适吗?朕毕竟是他的兄长,理应由我来替他选择才对.....”
朱由校十分为难。
“陛下。”柳安笑着说道:“正因为您是信王殿下的兄长,爱护信王,才更应该让他自己选择王妃啊!按照规矩由您来是理所应当,可毕竟这是给信王殿下选妃,您如果替他做出了决定,如果信王殿下不喜怎么办呢?将来若是他对陛下您多有怨言,陛下您心里也不会好过,与其在这里纠结困惑,不如就将选择权交给信王殿下,让他自己来做决定,以后不论他后悔与否,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朱由校闭上眼,思考了好一会儿,终于说道:“就依先生说的办罢,确实,朕也不希望选一个由检自己不喜欢的妻子,既然是他娶妻,朕也不好过多干涉....这次咱们可赚大了啊先生!”
说着说着,朱由校就像是想起了什么开心的事情,悄悄地从怀里掏出另一本奏折递给柳安,说道:“由检他大婚,礼部给出的名列清单所需花费共计一百二十七万两白银,再加上后续的婚期选定、纳彩等步骤,以及前后花费的人力物力,最终应该是要花费二百二十万两银子左右,虽然比朕当初大婚时花费少了些,但也是大操大办,各方面礼节都做的到位,但先生您知道咱们赚了多少吗?”
柳安笑问道:“不知道,请陛下为臣解惑。”
“各州府献上来的名册统计完后,竟然足足有四百零七万两银子!除去给由检他大婚要用的二百二十万两银子,最后咱们净赚一百八十多万两啊!”
朱由校情绪激动,他没想到给信王朱由检操办一次婚礼竟然能赚如此多的银子,如果不是柳安提议这个捐银制度,通过正规途径筛选,最后国库还要倒贴出去二百二十万两银子,前后一合计,那可就是六百万两银子的差距啊!
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啊!
看朱由校这一副财迷的表情,柳安丝毫不怀疑,如果可以的话,朱由校甚至想将所有亲王们的婚事都给操办了。
如果他们都能有朱由检这般的号召力,几十万的亲族,怎么着不得赚个几千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