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儿阴着脸,甩开身上粘着的卫女,阔步走到卫侯跟前。
“今我联军围胙、南燕及廪延,彼皆闭不出战,我不能入。卫侯可有破敌之策?”
卫侯晋茫然地摇着头。
“二公子可有计策?”
诸儿说的二公子,是卫国宗室重臣公子泄和公子职,其中公子职就是卫汲的太傅。
“无之。”
“既如此,请听我言,”诸儿虽然厌恶卫侯,但卫军却是必须要发挥作用的,“大军如此围城,毫无用武之地,不如引去。围城,留一部即可。”
说着,诸儿借了笔墨,挥笔写下对卫军行动的建议。
总之,别惦记你那些吃穿用度后宫佳丽了,赶紧动身去找郑国人拼命。
卫军应立即转而向西,溯河水而上,长驱而入。
不要与小股郑军据守的城池纠缠,纠缠,就是浪费时间。
那些小城的守军主要是当地领主的采邑之师,只负有守卫城邑的职责,至于要冒着老家被端的风险出来强行截断卫军的粮道,那根本就不是小领主们做得出来的事情。
卫军的目标,只要放在河水南岸的祭邑即可。
祭邑,当然就是郑卿祭足的本城。根据侦察,祭足其人,虽然极有才干,但私心也重。
一旦涉及他本人的利益,祭足大概率是不会优先考虑公室如何的。
最理想的情况,是祭足想要率领郑军北上救援本家,郑伯严令禁止祭足回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王室与郑伯的小一号的翻版了,到时候祭足弑杀郑伯向王室请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次一点的,郑伯允许祭足分出一部分郑军北上援救本家,结果被迫在不利的态势下与卫军决战。如此,即便卫军士气低迷,战斗力低下,凭借兵力优势,也有很大取胜的可能。
再次一点,祭足放弃本家的城池,选择经受住考验,坚持忠于公室。如此,则祭城迟早可以攻下,一旦攻下,反郑联盟其实就已经可以宣布胜利了,然后以祭邑与郑国人谈判,可以在谈判桌上获取想要的东西。
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更进一步,继续西进,威胁郑国除了都城之外最重要的城邑——制邑。
从西向东突破虎牢,犹如挟泰山以超北海。
从东向西攻略制邑,控制虎牢,则仅是为长者折枝之劳而已。
以上,是胜势的情形,至于败势,也不是不能接受。
若是郑军倾巢出动,来救祭邑,卫军万一战败,卫侯仍可以顺着河水漂流而下,迅速地逃离战场,只要不在河水里翻船,就能安全返回卫国。
卫军如何,反正看卫侯晋这样子,恐怕是根本不会在乎的。
诸儿书罢,向卫侯行了个礼,径自出了军帐。
齐军不日便要进抵南燕了,要是卫人还不走,到时候就难以托辞分头行动了。
齐军是不会走卫国那条路的。
那条路即便能够达成目的,自身的损失也绝不会小。
齐军的进军计划,是向西南行进,攻取酸枣之地。
随后,兵分两路。一路为中军及所有车乘,由齐侯亲自率领,走大路攻郑修泽城。
不必指望攻下城池,只需要刷个脸,向郑人表明齐侯在此即可。
另一路,由太子诸儿率领,统合左右两军的徒卒,经由酸枣向南,一头扎进人迹罕至的萑苻之泽。
萑苻之泽,在濮水与泛水之间,其间水道纵横,沼泽密布,因而鲜有人口定居。
要说有人居住的话,也就是郑国的盗寇了。
《左传》记述,“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便是此处。
穿越萑苻泽后,齐军将面对的第一座城邑,是郑国清邑。
清邑,在现代中牟县以西,东北向西南通往新郑的水道在此处汇聚,清邑于是成为了控扼该处水上交通的咽喉所在。
诸儿的企图,便是等郑军通过清邑北上与齐国中军对垒之时,率齐军主力从萑苻泽中杀出,攻取清邑,截断郑军的水上补给通道。
如此,则郑军将不得不向西撤往旧祭小城就食。一旦郑军让开通道,齐国中军便能一举渡过濮水,穿越郑国公室专属的猎场圃田,前往清邑与左右两军会师。
清邑距离郑国国都新郑已经不远,而郑军的主力那时却应当还在旧祭,若是齐军继续向南,便能在郑军主力回援之前先兵临新郑城下。
---------------------------------------
眼看着城下的齐军越聚越多,胙、南燕与被围于廪延的郑人都渐渐失去了坚守的勇气。
王十三年秋九月下旬,齐侯禄甫率领齐国国师三军,全部抵达了郑卫边境。
齐国中军打出象征王师的大白之旗,在南燕城下以齐小戎之阵横列。
信使一个来回,南燕人装作是终于弄清了对方代表王室前来征讨,于是开城归降。
齐军随即进入南燕。
又一日,廪延陷落。
实际上廪延的武库是空的。郑国人早已耗尽了手头的箭矢,几乎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
高傒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高子之旗插在了廪延的城头。
接二连三的消息传入胙国,胙人也坐不住了,主动找上了国仲,献城而降,只求齐军不要在城内掳掠。
当然,这一点还是可以满足的。
补给线上的钉子都已经拔除,齐军于是开始执行下一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