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
周公黑肩稍加考量,还是以实情相告。
对待自己的第二窟,自然是要托好底的。
“如此,婿有竹册一卷,忖有益于外舅,请纳之。”
诸儿从台下摸出那卷“有益”的竹册,命从者接过,呈给周公黑肩。
正是从前百里视在郑军军前打探时所抄录的阵型图解,这一份是抄录之后转写到竹册上的版本。
行军扎营诸多守则,周公黑肩本也不怎么熟悉,并不能看出什么门道,但郑军的战阵,明显与王师不同。
王师列阵,五十人为一阵,配战车一辆,每一乘,按照一辆战车配属一个方阵的方式编组。
列阵之时,战车便放在方阵的一侧,如此重复,便成为了王师的基本战阵。
而郑军则不然。
在图解的标题处,赫然书写着:
“鱼丽之陈”。
郑军战阵,每一辆战车,配属徒卒七十五人,分成三个二十五人的五伍方阵,在战车的左、右、后方列阵。
取名“鱼丽之陈”,正是描述战车包裹在步卒方阵之中,如同鱼盛在竹篓之中。
王元年秋,卫君州吁会合诸侯,要与郑伯争霸,卫、宋、陈、蔡及鲁国公子翚私自率领出征的鲁国国师与郑军交战,联军先击破郑军的徒卒,致使郑伯不得不下令战车撤退,保存实力,而诸侯联军趁机割取了郑国的粟米,害得郑国人辛苦忙活了一个夏秋而没有收获,品尝了做天子的滋味。
郑国人痛定思痛,改进了郑军的战阵,结果就是这个鱼丽之阵。
原本的意图,不过是想着加强了二分之一的徒卒兵力,这回徒卒便不会那么容易崩盘了。
郑公子突后来又发现,增加了徒卒的兵力之后,可以采取的战术选择多了起来。在以一乘对一乘的势均力敌的交锋中,郑军可以让自己的战车妨碍敌方的战车,而徒卒则用一个方阵抵挡住一半的敌军,而集中两个方阵的兵力进攻另一半的敌军。
当双方战车互相错毂而过之后,如果郑军的战车依然幸存,便能向加入两方阵对敌一侧的进攻,从敌军方阵的侧翼掠过,箭矢连发,将敌阵最边缘的一层削去,方便徒卒们依靠兵力的优势,在战车上的甲士互相对对方的铠甲无可奈何的时间窗口之内,将敌方的徒卒方阵一角击溃,从而带动整个敌徒卒方阵的崩溃。
一旦徒卒方阵崩溃,郑伯当年面临的困境就还治在郑伯的对手身上了。
战车是无法脱离另一乘战车的纠缠的。
一旦徒卒方阵崩溃,郑军的战车与徒卒互相配合,就能逼停对方的战车,使其陷在徒卒战阵之中。一旦战车陷阵,失去了机动性的加持,所谓一乘当八十人也便成了笑话。要是车驶不动的话,车上的甲士与徒步的甲士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采用鱼丽之阵的郑军便能在战车乘单位的数量,其实本质上也就是低级贵族封臣的数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靠更高的国人动员率,将中原各国的联军按在地上摩擦,长达近二十年之久。
此外,郑军的徒卒伍相比于其他诸侯也更加考究。
每个郑军的徒卒伍,有两人手持干戈,两人持握长矛,他们的伍长则披坚执锐,挺身在前。
干戈,也就是大盾和步戈。
徒卒的步戈并非接着三四米长杆的长柄兵器,而是全长不过一米四左右,用法类似于战斧的玩意。戈相比于斧,在自上而下的劈砍时,尖端能够触及的深度更大,也就更容易重重敲碎沉睡的心灵。
干,是能够掩护身体的大盾,能够保护郑军的方阵在面对战车掠袭之时,不至于被车上甲士的箭矢接连射杀,导致方阵被正面冲垮。至于侧面,则是继承了优良的华夏传统,直接弃疗。
长矛的用法当然,谁都知道,只是郑国在郑伯寤生与正卿祭足的治理之下,实在是富得流油,矛头的材料用的甚是任性,穿甲的性能相当可怕。
再到后来,郑军甚至已经将宝贵的弓弩下放到每个徒卒伍了,须知这个时代的弓、弩造价极贵,尤其是以牛角制作的良弓,其价甚至超过了一头耕牛。所谓“牛戴牛”的说法,便是一头能提供角弓之角的牛,相当于头顶又顶了另一头牛一般。
郑人于是取消了伍长的甲胄,改为伍长手持弓弩,携三十支箭矢,遇敌三箭,随即撤到四人纵深的阵后重新拉弓搭箭,再跑出来射上一箭,如此反复,在阵列之间前后徘徊,顺便也就能承担指挥的职能了。
诸儿在戴邑观察郑军军阵,一度被郑军的装备之精良馋得口水从眼角流下。
自从灭纪之后,齐国的军力也迎来了一次大幅的增长,如今,从纪国的盐场产出的食盐已经完成了第一年的收获,给公室带来了一大笔财税收入。相比于原本齐国的盐场还要反哺给全国各行各业,纪国的盐场带来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了。
有了钱,便有了扩军备战的资本,一年下来,齐军徒卒伍的装备也已鸟枪换炮。
相比于郑国依靠农业与商业两手并抓,齐国的农业目前还是扶不起来的状态,但齐国也有齐国的优势。
绵长的海岸线为齐国带来了大量的渔获,使得齐国的“胶”的产量可以说是一骑绝尘,不仅远超郑国,甚至郑、卫、鲁、宋四大国加起来,也不及齐国一个零头。所谓的“胶”,乃是熬烂的鱼鳔冷却之后制成的生物胶,为粘合角弓两臂所必须,强劲的角弓之所以能提供可怕的张力,正是“胶”的功劳。
由于“胶”容易受潮,不得不用漆或者树皮进行外装,而齐国发配到无棣水以北的那五千鲁人,已经为了开垦新的田地而伐取了大量的木材,其中不乏绝好的鹊桦木,用鹊桦木的树皮包裹弓身,便能制作成防潮性能绝佳的“鹊桦弓”了,而剩下的木质部分,则正好可以用来制作弓矢,一点都不至于浪费。
除了鹊桦木之外,无棣水北原野上的另一大利好,则是高大挺拔的杨树,虽然杨木之弓不如柘木制作的良弓质量之佳,但也仍属上乘之列,至少是比竹木做的弓要好得多的。
相较于郑国依靠着强大的国力和高昂的税收保证精良的装备,齐国是某种意义上路子走歪的得天独厚,制作良弓的成本比郑人要低,原料丰富,产量也就相当可观,再加上严格的保护程序减少了日常弓弩的损失,仅仅这一年的功夫,齐军徒卒伍的弓弩普及率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三年时间,齐国便能赶上郑国纵横二十年才有的积蓄。
不过,齐国如何姑且不论,周公黑肩的脸色已经发白了。
沾着花白胡须的嘴唇颤颤巍巍的。
“郑军如此,王师与战,焉能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