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离开ibm,又至英特尔,八十年代中期的英特尔远没有后来的强大,跟ibm的看法类似,现在的英特尔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一个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的芯片小厂。
不过从开始,英特尔已经在自己的赛道上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不过现在他们还没想到那么远。
前几年的成功出世,虽然性能上算不上拔尖,可急于推出个人pc的ibm没有再继续坚持必须用自研芯片的准则,而是将顺手拿来觉得性能还过得去的拿去装在了匆匆设计的个人计算机上。
数百万片的芯片已经售出,更多的芯片订单还在排队,这次交易让英特尔尝到了很大的甜头,所以他们打算升级制造更优秀的芯片。
的研发耗费了将近3亿美元的资金,这个年代的美元价值相当坚挺,所以这可是一笔相当庞大的花费,可芯片量产在即,被英特尔寄予厚望的ibm却并没有针对新芯片的采购计划。
这样的场景让英特尔很失望,如果没有了ibm的订单,那他们的芯片又该用在什么地方呢,英特尔已经急了,他们四处寻找合作商,ibm去了一次又一次,除了在一些小公司送出去一部分试验产品外,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就在英特尔上下一筹莫展之际,却传出甲骨文公司在硅谷正在为他们的新计算机寻找芯片合作商,甲骨文在计算机领域也算是大名鼎鼎,虽然他们成立时间不长,但在香江生产的计算机已经在全球卖出去了上百万台。
现在谁都知道有一家计算机公司叫甲骨文,而且这家公司的计算机相当的好用,如今甲骨文正在寻找新的芯片合作商。
硅谷的许多芯片公司都闻风而动,就连远在日本的芯片商人都不远万里的前来推销自己家的东西,英特尔当然不想错过这次的机会,所以他们立刻组织了豪华的推销阵容前去寻找甲骨文的办公室。
肖卫国回到旧金山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上赶着去英特尔,他反而就像英特尔听到的那样放出风声等芯片大厂们自己上门来推销,肖卫国玩的这个计策用老话讲就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在英特尔来访之前,肖卫国确实接待了许多不错的公司,其中有些公司的产品确实比他们想象中要好很多,甲骨文公司的上一代计算机中大多数用到的都是从日本购买的便宜芯片,其中也有少部分英特尔的。
众多芯片厂商的芯片中,并不算太出色,但它胜在足够的便宜,同性能的芯片都比它贵的多,同价位的芯片又没有比它性能更好的,日本的芯片倒还不错,价格每比贵多少,价格也贵的并不是很多,可考虑到日本芯片以后并不长久,所以肖卫国还是更愿意选择未来前途远大的英特尔。
当英特尔的人找到肖卫国的时候,这家伙又在买别墅,不过这次不在旧金山,而是在与旧金山近在咫尺的硅谷。
未来包括硅谷在内的整个旧金山地区是美国地产行业最坚挺的地段之一,肖卫国作为房产达人,再加上他想要在科技界立足,硅谷是他永远绕不开的地方。
所以他只能出手,而且现在还比较早,硅谷的房价现在并不算太高,他现在出手的话还能占据先手优势,将最核心的地段都拿到手里。
是的,房子他要买,土地肖卫国也没打算放过,硅谷最核心区域这些地未来升值潜力巨大,只要把这些土地牢牢抓在手里,未来如果进行销售,其中的差价或许比许多硅谷的大公司的利润都要丰厚。
姜太公钓鱼当然不能藏的太隐蔽,如果文王找不到他的话,他就真变成没啥用的钓鱼佬了。
英特尔公司被迫进行了三顾茅庐,第一次他们找到肖卫国的时候肖卫国在跟地产经纪人看房,几套硅谷最核心区域的大别墅,花了肖卫国几百万美元。
第二次他们找到肖卫国的时候,肖卫国看了他们的样品,不过这次肖卫国正在向硅谷市政府申请一部分土地的购买权限,市政府只要求他不能将土地荒废,必须在一定期限内盖一部分建筑。
肖卫国欣然应允,他打算先把这些土地改造成有机农场,他的超市需要大量的新鲜蔬菜,肖卫国的有机农场正好可以填补一部分超市货架的空白,别看加州全美最富有而且人员密集,在农业方面他们还真的不算太丰富,所以有机农场是个有利可图的好生意。
第二次无功而返后,他们提出第三次邀请时肖卫国终于带领了一个庞大的团队进入英特尔,后面就非常的轻松了,肖卫国和其他甲骨文的技术人员非常认可英特尔的新芯片,可唯独在价格上双方的分歧比较大。
肖卫国想要的价格,可英特尔庞大的研发经费刚花出去,再加上要比强出数倍的性能,他们从没想过要把这块最新款的芯片贱卖出去。
与此同时英特尔的主要对手之一的Amd也对甲骨文伸出了橄榄枝,在x86兼容处理器方面,ibm和Amd都是英特尔最强大的敌人。
因为Amd的x86系列下线要比英特尔要晚很多,不过肖卫国暂时不为所动,于是就是最常见的商业拉锯战
肖卫国利用独一份的采购计划赢得了英特尔的好感,后来反复拉锯,英特尔内部经历过多次商讨后终于同意给出一份对赌合同。
如果肖卫国在一年内购买一百万片,或者三年内能够采购五百万片最新款的芯片,他们就愿意给出一个七折的价格。
如果甲骨文公司并没有在预订时间内达成购买预期,那么就需要以全款的98折支付所有芯片的剩余费用,与此同时,肖卫国不得不在三年内购买超过两百万片的芯片,违约的惩罚条款非常重,同理,肖卫国也不希望英特尔对他违约。
合同签订成功,英特尔终于可以放心大胆的打开生产线生产新产品,肖卫国也终于完善了大规模生产计算机的最后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