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趣阁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老官僚黄立极在心的巧言为内阁争权。殊不知,朱由检却根本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朱由检的心思已完全被即将到来的‘宁锦大战’占满了。

从想到辽东即将发生‘宁锦大战’起,朱由检就将此战视做他今生的第一次大考。

来到这个时代数年,以今生对大明的了解,再结合前世的见识,朱由检已经完全确定,后金确实是现在大明身上最大的一个失血伤口。

这个失血伤口的法,倒不是后金现在对大明造成了什么难以承受伤害(毕竟后金八旗现在还从未入过关,一直还偏据在辽东),而是指后金对大明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这冰河时期,正因有后金对大明经济的巨大干扰,财政吃紧的大明朝廷才无法对国内发生的各处农民起义全力镇压;甚至连对各地灾民的赈济,也因辽东后金占用了大明朝廷的巨大财力,而无法有效的施为。

登基两个月来,朱由检虽未管具体的朝政,可他却仔细查阅了近年来大明的岁入和支出。

这要当家,总得对自己的家底多了解一些吧!

朱由检看到,光启六年上半年,大明朝廷在辽东的各项花费就已达到了300万两银子之巨。而因锦州防线的修筑和即将到来的战争,朱由检就算再保守的估计,大明朝廷也至少还要再拨200万两银子才能满足辽东所需。(朱由检可一直记得,宁远大捷后经他的信王府开中,大明朝廷发放到宁远的抚恤和奖赏就足有50万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整个启六年,大明朝廷单在辽东一地的军费支出,可能就要高达500万两银子。

500万两银子啊?

这么大的一笔军费支出,对大明朝廷的压力到底会有多大?

心中没底的朱由检,为此又专门查阅了张居正为大明朝廷制定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现今虽已大部废除,但他实物折合银两的算法,却让大明的税赋变得一目了然起来。

万历九年,按张居正亲手厘定的一条鞭法,大明朝廷在理论上拥有着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可征税田地。

也就是,哪怕一亩只按朱元璋所定的1.2斗粮食收税(加上一条鞭法摊入的人丁杂役约合1钱银子一亩),大明朝廷一年将收入7000多万两银子的巨额税赋。

7000多万啊,500万虽大,但相对于7000多万却就不算什么了。

看完张居正厘定的一条鞭法税额,朱由检是怀着巨大的期待,去查看启五年所收的秋税的。

啊!

当看到秋税数字那一刹那,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朱由检差点直接抽了过去。

500万!

启五年的秋税竟然只有区区500万两!

朱由检是万万没想到,启五年大明朝廷的秋税,以魏忠贤之盘剥之能,大明朝廷也才将将收到500万稍冒一点头。

500万?

只有500万,这实在离理论上的7000万,差的也太多零。

更何况,这500多万中,还含有大量魏忠贤靠各路税监巧取豪夺盘剥而来的银子。抛出哪些,大明朝廷真正所收的正税连300万可能都不足。

也就是,单靠大明朝廷所收的正税,就算全部拿来支付辽东的军费,也还有一个巨大的差额。

理论税额与现实收入出现这么巨大的落差,让朱由检怎能不抓狂?怎能不揪心?

朱由检感觉他能坚持着不抽过去,他就该为自己坚韧的神经点赞了。

不过,这理论上的7000万是如何变成现实这300万的?大明朝廷一年的税赋到底有多少?

被迎头一盆巨大冰水泼清醒的朱由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求知欲,促使他重又沉下心来,仔细翻阅着大明历年来的税收记录。

看罢大明历年的税收记录,朱由检发现,所谓7000万正税果然只是一个美妙的理论数字。

这个数字,即便是张居正厘清下田亩的万历九年,大明朝廷也未能收齐过。

大明的税收,一直是按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的规矩,由各地方衙门从百姓手中收取到税赋后,先留出地方运转所需的资金后,再向京城转运那需要上缴的税赋。

也就是,大明朝廷拿到的税赋,其实是各地衙门在预留完自己所需的一份后才上交的部分。这样,当税赋收取不足的时候,地方衙门当然要动动心思,优先满足自己所需后,再考虑京城朝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衙门向朝廷上缴的税赋,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拖欠。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当初他为了减少百姓负担所定的规矩,会让地方衙门有了拖欠税赋的机会。

万历九年,张居正权势达到最顶峰的那一年,大明朝廷总共收到正税366万,盐税100多万,其他杂项30余万,总共也只有500多万两银子。

那可是张居正权威最盛之时,他也才收了500多万的税。这个发现,简直让朱由检差点惊掉了下巴。

嗯,相比张居正这500万,启五年能收到500万倒也真不算差了。

看着万历九年的税收数字,朱由检不由咧了咧嘴。

可是,这总共500万的税收,最多也就才勉强够辽东的军费,其他像维持朝廷运转的费用;维修三大殿的费用;还有冰河时期最最关键的救灾费用;让朱由检的要到那里去找呢?

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再看看各地衙门历年来那更为庞大的税赋拖欠数字,朱由检真是感觉万分头痛。

朱由检从白水王二起义和澄县暴动的种种细节可以感受到,大明的地方衙门恐怕都已快烂透了。

风风雨雨走过了200多年的大明,现在真的已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

救这样的大明,是真的很让人头痛。

仔细权衡了大明各处局势良久,朱由检毅然先把陕西王二起义放到了一旁。

就算王二起义是引发农民大起义的星星之火,可星火想要燎原,总也还需些时日。

朱由检已经想好,现阶段后金要发动‘宁锦大战’正好。只要他能在农民起义真正燎原之前,获得真正意义的‘宁锦大捷’。就是把后金鞑子彻底打残,至少也要给后金鞑子以重创才校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慢慢处理大明内部那异常棘手的各种问题。

要获得真正的‘宁锦大捷’,那朱由检就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以保证‘宁锦大捷’的顺利进校

在这种心思下,黄立极所提,由内阁牵头,协调户、兵、工三部联合推动辽东战备计划的想法,朱由检当然会十分的感兴趣。

朱由检很清楚,王永光的辽东战备计划涉及到辽东东西数路,有超过10万以上的明军需要协调调动;更有包含登莱和津各基地在内的,更大数量的军械粮草需要安排调配。

如此庞大繁杂的一个计划,朱由检正怕各处官僚的推诿扯皮,破坏了他的计划。现在能由官吏中更具权威的大明内阁牵头,再协调户、兵、工三部全力推动这个计划,那岂不是朱由检求之不得的好事。

所以,就在黄立极满怀的惴惴不安中,朱由检平静的开了口:“黄卿的提议正合朕意。你们内阁马上选出3人,黄卿就算一个。你们与户、兵、工三部尚书组成一个‘宁锦战备组’,全力为朕推动辽东的战备计划。”

看看脸『露』惊喜之『色』的黄立极,朱由检语气异常坚定的补充一句:“朕的消息来自锦衣卫探报,完全可信。”

回首,朱由检又盯着魏忠贤一字一顿的道:“魏大伴,你给朕盯紧了。此事谁要敢推诿塞责,有一个你就给朕处理一个,朕绝不容情!”

感受到朱由检眼中透出的丝丝杀气,魏忠贤身上一寒,他本能的一躬身,恭恭敬敬的应道:“是,老奴谨遵圣意。”

感谢mingyue书友、蒋青阳书友和a云海之间书友的月票。

趣趣阁推荐阅读:风起刈羽三国:开局截胡刘备娶糜贞行走在元朝末年红楼襄王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洪荒之吾为帝尊推背图之大唐帝国大明皇家维修工疯鼠重回北魏相公,陛下又请辞啦三国:因长得帅被小乔捡回了家雉朝飞之铁骨柔情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抗日之活着再见备前宰相三国:我与我父,喝退十万曹军纵横图大明之崇祯大帝太岁官婿异世召唤之帝者为尊大秦规划师未央金屋赋水浒:换天改道黄金时代,风云二十年魔兽争霸之天下竞技隋兵霸途精灵之守灵人1855美国大亨神医毒妃逆天改命最强黄巾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我就是能投进太子驸马逍遥小地主大神,来淘个宝呗!明左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重生之王爷的奋斗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大唐:我辩机,誓死不从高阳回到古代搞工业错妻:入赘半年你说我认错媳妇了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梁山之梦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唐宫少年行大秦公子复仇记封疆大吏皇上:我真的只想做平民百姓
趣趣阁搜藏榜:洪荒之吾为帝尊推背图之大唐帝国大明皇家维修工疯鼠重回北魏相公,陛下又请辞啦三国:因长得帅被小乔捡回了家雉朝飞之铁骨柔情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风起刈羽抗日之活着再见备前宰相三国:我与我父,喝退十万曹军纵横图大明之崇祯大帝太岁官婿异世召唤之帝者为尊大秦规划师未央金屋赋水浒:换天改道黄金时代,风云二十年魔兽争霸之天下竞技隋兵霸途精灵之守灵人1855美国大亨神医毒妃逆天改命最强黄巾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我就是能投进太子驸马逍遥小地主大神,来淘个宝呗!明左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重生之王爷的奋斗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大唐:我辩机,誓死不从高阳回到古代搞工业错妻:入赘半年你说我认错媳妇了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梁山之梦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唐宫少年行大秦公子复仇记封疆大吏皇上:我真的只想做平民百姓三国重生廖化助刘备兴复汉室寒窗十二年,龙吟登天位野蛮娇妻:残王的特工宠妃大明:黄袍加身,你们可害苦了朕
趣趣阁最新小说:并汉穿越大唐,我灭国无数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人质王爷统乾坤开局领仨老婆,我在大梁搞科技满江红:武穆重生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由凡到仙故事集龙吟虎啸霸三国神探张天海逃生三国错位时空:与古人分享日常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殷红雪白抗日:功德系统,打造一个合成旅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醉僧怀素嫏嬛姝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征服者在清朝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李峰的回忆众神魔传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三国之重振大汉重生梁山王伦,弥补所有遗恨大唐锦鲤小郎君穿越错误,我直接创建一个王朝燕颂三国:开局盘点三十位统帅在北宋的逍遥日子武英殿穿越隋末唐初,开局举家搬迁逆天皇途三国首席军师:我胜天半子!刑狱血影圣鹰王朝还珠格格之缘定此生山贼诸侯听泉鉴宝:少爷连麦,震惊全网汉末黄巾霸业穿越成丐帝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我穿越时空爱上你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白话历史兴衰演义数风流人物水浒传精选湖畔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