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从自己这几天在金州和复州的观察也看得出来,天泽很富有,不缺粮食不缺钱,而且就算他要,朝廷也给不出,不然也就不会把爵位给出来了。
“既然我归顺了朝廷,朝廷又不能给我足够的钱和粮食,那么,我希望朝廷能允许我在大明各地区,招揽百姓到辽东开荒种田”。
“同时,希望朝廷解除海禁,允许大明的商人自由来往辽东进行贸易,”而这些,就是天泽想要的,人口,市场和原材料。
毕竟从去年开始,从大明弄过来的人口就越来越少了,毕竟,流民要是都走了,当地的官员和地主就没有剥削的目标。
这也是天泽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总不可能直接去抢吧,那样只会死更多的人,真没必要。
而何如宠听到这几个条件后,不由得思索了起来。
人口的话,只要控制数量,给他也不是不行,反正现在朝廷境内到处爆发危机,流民四起。
在山西地区,数以百万的流民正在造反,要是能送走一批,也能减轻朝廷的压力。
至于解除禁海,而且只是江南和辽东地区的海域,这能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不是不行。
至于商人的来往,就更不用说了,反正这海禁也如同虚设。
“你说的这些都可以答应,不过我有几个条件”。
天泽点头,只要不是特别苛刻,答应下来也无妨。
“第一,招募的流民要受到朝廷的监督,中间的费用由你们自行承担,并且不能出现大量人员伤亡”。
“第二,关于人口运输和商贸交易,只能在江南的松江府和山东的登州进行”。
“第三,辽东是我大明地盘,你需要主动上书,归顺大明,朝廷也会派官员和士兵驻扎此地”。
“第四,禁止和满清鞑子做交易,一定要将鞑子消灭,并且朝廷遇到危险,你也需要带兵支援”。
“第五,女子不得为官,关于金州女子上学,并且有女子管理百姓之事,等朝廷官员到来,全部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
“第六,每年要向朝廷上交一万两白银和十万斤粮食,并且朝廷有需要,需要优先向朝廷提供粮食”。
“第7,关于水泥,钢铁,新式火枪,还有亩产千斤的农作物种子都需要上交朝廷”。
“第八,还请天泽公子随我一起入京,面见皇上,以后就住在京城吧”。
随着何如宠的八个条件落下,包括天泽在内的四女都惊呆了,还能这么不要脸的吗。
这算哪门子招安,这完全就是将整个金州军,打包送给朝廷了好吧?
“何大人,你这条件,我还是帮助鞑子消灭大明算了吧”。
“公子,你这是开玩笑吗”。
“是你先跟我开玩笑的,就你说的这些条件,你确定你是来招安的,那我什么条件都不要了,直接将整个金州都送给你,鞑子的盛经也送给你得了,你去拿吧”。
何如宠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下躁动的内心,不能发火,不能发火,招安要紧,招安要紧。
“公子要是觉的哪里不妥,可以谈嘛”。
天泽点头,“那行,首先第一点,第二点,我没有意见,第三点也行,但是朝廷派过来的官员和士兵,不可以干涉我金州的任何事务,不然你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第四点,禁止和鞑子的交易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机会的话,我依旧会消灭鞑子,至于朝廷有危险,我也可以派兵支援”。
“第五点想都不要想,第六点可以,第七点,除了种子和水泥我可以免费提供给你们之外,剩下的我只能可以以最低价卖给你们”。
“至于第八点,去见一下崇祯也不是不行,但是要让我住在那里,想都不要想”。
“而且你提了这么多条件,我觉得我有些亏了,我还得再加一个条件,这样我才愿意归顺大明”。
“大胆,不许侮辱我大明皇帝”。
天泽有些无语,“行了行了,皇上皇上行了吧,反正我的条件就这些了,你看着办吧”。
何如宠也只能重新座下,“照你这么说,那金州不成国中之国了”。
天泽摊了摊手,“那又怎么样?是你们要过来招安的,再说了,我允许朝廷派兵和官员来这已经不错了。
“至少名义上,辽东还是大明的,而且你们那些条件,绝大部分我都答应了,你要是不同意我也没办法,当然,你们也可以派兵过来收复辽东”。
听到天泽这话,何如宠原本阴沉的脸色突然消失,紧接着露出一个笑容,“既然如此,那就按公子说的办吧,不知公子最后一个条件是什么”。
能够从名义上收复辽东,何如宠已经很开心了,虽然朝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过自己也已经得到了不少好处,在他看来是赚了的。
毕竟辽东这块地远在海外,在被满清鞑字占领后崇祯皇帝早就不想要了,要不是为了面子,他才不会每年花这么多钱,只为了收复辽东。
毕竟古代不像现代,对于那些管理麻烦,而且收益不高的地方,其实是都不想要的。
这从郑之龙的大圆岛就看得出来,这么大一块地盘,说占就被别人给占了。
“最后一个条件也很简单,听说朝廷的教方思有很多犯事官员的家属,想必她们也都识字吧,我需要这些识字的人,这就是我最后一个条件”。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也是刚刚卞玉京偷偷告诉自己的,反正都在这谈条件了,多提一个也无所谓。
何如宠眉头一皱,“我大明的文人读书人不行吗”?
“行啊,怎么不行?你只要告诉他们,远在辽东海外,这里天寒地冻的物资匮乏,随时会有鞑子的入侵,并且要干实事,要和百姓同吃同住,愿意来的我都欢迎”。
何如宠一脸无语,这里物资匮乏吗?他怎么不知道?不过远在海外,天寒地冻,有鞑子倒是真的。
估计到时候说出去,愿意来这里的文人读书人估计没几个,从朝廷以前派遣官员上辽东,都是抱着一副必死的决心来的,就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