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御史们提交的证据,众人才发现不过短短时日,兴国帝竟然也打起了斜封官的主意,明码标价,卖了不少官出去,怪不得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呢,搞得朝堂一片狼藉。
兴国帝得了大量银钱后,没有第一时间充实国库,而是亲自选址,让工部召集民夫修建陵墓。
曾经位极人臣的他,最忌讳死亡的话题,可一旦当了皇帝,看待生死的视角变得很不一样。
他希望死后葬在龙穴之中,不仅能庇佑子孙后代,还能在地下继续称皇称霸。
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人死了,陵却没建好,最惨的是,他死无葬身之地,连骨灰都被受害者给扬了。
那些花钱买来的官儿,有不通文墨的,有不懂经济庶务的,更有只顾着捞钱,鱼肉乡里,通通都被革职查办。
可一下空出这么多职位,必然会导致运转不畅,少不得还要开恩科取士。
一时间大楚上上下下爆发出一股生机,原本被裁撤的驿站在逐步恢复,穷学子们也有了出头之日。
正当老臣们打算一切都恢复旧制的时候,章小林却觉得不妥。
已经贵为太后的刘大娘见她愁眉不展,便问道:“小林子你不开心?可是后宫生活太过压抑?”
宫中的屋宇豪华,阵设也精致,但是四周耸立着的宫墙,让人感觉在坐牢似的,若非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她早想跑出宫去。
“太后,我只是觉得如果一切都恢复旧制,那咱们所辛苦的几年有什么用,冗兵、冗官、冗费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嘛。”
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能趁着此次大好机会,一举解决三冗问题,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否则重文轻武的流毒还在,国防能力提升不上去,北国仍会虎视眈眈,伺机南下,这不等于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小林子,你说得对极了,如此下去,倒了一个高贼,焉知不会有下一个张贼、李贼通敌卖国?”
好在小皇帝尚幼,刘太后临朝听制,对于章小林的建议,她俱会认真考虑,“明天早朝之时,我会向各位大臣征求意见,对了,你真不要国师之位吗?”
“算了,我连经书都没看几本,当了国师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虽说国师更多只是一个荣誉头衔,但楚国佛道人才那么多,随时都有人讨教道法,就她那三脚猫的水平还是不要显丑为妙。
而原国师因推算国运次数过多,恐遭天谴,需潜心修道,遂辞去国师之位,不再过问俗事。
刘太后跟章小林交好,便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她也是出自玄都观门下,根正苗红,可是没料到章小林再三坚辞不受。
刘太后伸手点了点她的脑门,“我还不知道你呀,定然担心被封为国师后,长住玄都观没了自由,罢了罢了,我还是封你师父为国师吧。”
老道长如今是观里辈份最高的,封他作国师倒也能服众。
章小林点头如捣蒜,“对极,咱师父都闲大半辈子了,可不能让他继续逍遥下去。”
翌日早朝,刘太后召来各位大臣,力推军队改革,不仅要提高军人待遇,同时在各地建立武校,扩大武科,选取军事人才。
老臣们吓得呆住了,反应过来后,便急道:“万万使不得啊,祖宗之法可变不得。”
此言一出,各位将军们不乐意了,“都什么时候了,还来重文轻武这一套,不怕再做一次亡国奴吗?”
要不是军队被削弱得太厉害,偌大的楚国何至于抵挡不住北国的进攻,任由北军进出京城,如入无人之地。
老臣们哑然,在他们心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拿着刀剑杀敌是蛮夫所为,并不是君子之道。
可北国蛮夷也,只信奉强者为尊,楚国靠着讲道理根本压不住他们。
“可是武将拥兵自重,不得不防啊!”老臣们抬眼瞅了瞅武将们,摊手表示无赖。
这倒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辛将军等人虽然能保证自己对楚国忠心耿耿,但保不齐哪天有脑袋长反骨的将军祸祸江山。
对于怎么样制约武将,这些老臣们一个比一个有办法,什么京城留质子,公主下嫁联姻之类,将厚黑学研究得透透的。
坐在上首的小皇帝听他们争吵半天,不禁朗声道:“这有何难?只要控制三点就行啦!”
老臣们互相眨眨眼,虽然皇帝还年幼,但毕竟是天下共主,忙躬身问道:“圣上可有何良策?”
小皇帝回头看了看刘太后,见到她鼓励的眼神,便清了清喉咙道:“武将造反只要控制住财、政、权三点便可……”
说罢,他就像小学生背书一般,将三点细细讲来,也难为他记忆力不错,竟然洋洋洒洒说了好一会儿才完。
关键小皇帝说得一点没毛病,造反也并非易事,没有钱,师出无名,武将造反也得看手下答不答应。
众臣眼冒精光地看着小皇帝,“妙啊,圣上可是从书中看来的?却不 知是哪本兵书?”
小皇帝不好意思挠头,“这是山长教我的!”
山长?哪个书院的山长?他们怎么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呢,而且这明明是治国之道,小皇帝不在京中,哪个大儒有如此见识?
帘后的刘太后立时明白了,“想来是西洲书院的山长。”
当初刘大娘母子两人进城后,为免耽误小皇帝学业,她便求到西洲书院,可由于龙沣年龄过小,书院并未打算收其入学。
所幸遇到书院的山长,在经过一番考核后,山长竟将龙沣收为亲传弟子,成为了书院年纪最小的学子。
刘太后有些好奇,按理入学先读四书五经之类,这明显不是一般教学内容,遂问道:“山长还教了什么?”
“也没定规,多是学些历史故事,山长讲得很有趣,还让我自己想对策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小皇帝年幼,山长考虑若是学些艰深的经书,反倒消磨了他的学习兴趣,索性便教些历史故事。
同时引导小皇帝以不同视角,看待历史 ,而前朝武将造反乱国,便也作为其中一课,细细讲解过,并针对性对提出解决办法。
“此人可为太师矣!”老臣们齐声道。
刘太后赞许地点头,“圣人教人,各因其材,果然如是!”
小皇帝高兴极了,“母后,可是要召山长进京?”
“山长乃是当世大儒,需得派人去请方显尊重。”
小皇帝顿时笑得咧开嘴,不是说这些老臣不好,但他们思维僵化,只知道照本宣科,讲得还不如村里的谢夫子有趣。
他迫切地希望山长尽快抵京,同时也想带着小石头、大牛几人一块儿读书,也许哪天他们都能考状元呢。
有了针对性的措施,众大臣很快通过了一系列军事改革计划,原本的军队是无业游民、作奸犯科之人的大食堂。
但在不远的未来,没有上好的身体素质,及对楚国的赤胆忠心,想进入军队立功封侯,将非易事。
此次小皇帝复辟成功,人人皆有封赏,辛将军等人依据功劳大小,封公、封侯的也有不少,就连章小林也被封为公主,可随时出入禁宫。
大伙对此也没有异议,毕竟她与公、与私都立下大功,且女人所封的爵位不多,除了夫人,便是公主,章小林被尊为安国公主,也在意料之中。
但让众人惊掉下巴的是,龙大当家竟被封为王爷,会不会有点太过了?
对此,礼部尚书倒是解释得很明白,“龙姓本为国姓,我们查过玉碟,王爷乃是太祖皇帝的子孙。”
玉碟便是皇族族谱,由于皇族生活条件比普通百姓好太多,且妻妾众多,自然存活下来的后代也多。
平常人的族谱多是三十年一修,但皇族族谱却是十年一修,而且不论男女,身份俱都高贵,都得记入族谱,自太祖立国至今以来,玉碟上记录的名字少说也有十万之数,摞起来又厚又重。
玉碟分帝系、支系,龙大当家便是这十万人皇族子弟中的一员,只是离帝系太远,也没有爵位,混得和普通人差不多。
“论理,我该称你为皇叔呢。”小皇帝笑眯眯道。
众人看龙大当家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山贼和王爷,原本毫无关系的两种身份,竟然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合二为一。
章小林羡慕了,王爷的身份多好呀,位高钱多事还少,只要不谋反,安安分分分地就能过上米虫一般的生活。
她暗暗扯了扯龙大当家的袖子,“那你山寨里的兄弟怎么办?”总不能放任他们继续拦路抢劫吧。
而且那些人自由惯了,有龙大当家压着暂时无事,倘若散学不归,鬼知道他们会借着王爷的名头,在外面做啥坏事。
“无妨,他们若是想谋个小吏出身也可,或是便在府中任亲兵也行,终归兄弟一场,实在不舍得分开。”
而且跟着龙大当家的这批人,也到了差不多该娶妻生子的年纪,总归得有个正经出身才好找媳妇。
其后一段时间,高贼一党被铲除干净,京城取消宵禁,百姓们的生活终于恢复如常。
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是如何彻底解决北国边患。
有说要打的,有说要和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能暂时缓解两国矛盾。
裴将军主动道:“北国百姓都是草原狼,一旦任其发展壮大,必会伺机南下攻我大楚,绝不能谈和。”
“大哥可有良策?”刘太后出声询问。
“有,减丁!坚壁清野!”
随后裴将军细细向众人讲述具体方针,总体来说,此计太过有伤天和。
乃是通过有规律地杀死草原上的男丁,将北国百姓的人口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打仗打得就是人口,没有足够的壮丁,北国想要南下也是有心无力。
至于坚壁清野就更绝了,他对众人解释道:“若是在两国边境处,定期烧荒,人为弄出一块无人、无草地带,北军的战马无草可食,也无力再战。”
当然若是能配合在水源处下毒,那这条计策就更完美了,此计让大伙倒吸一口凉气,好计是好计,总感觉哪里不对。
章小林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计是好计,但只能暂时用用,长期来说,非但无益,反而加深两国仇恨,得不偿失!”
仇恨是一粒罪恶的种子,一旦在北国百姓心中扎了根,届时就是不死不休之局,目光需放长远点看,楚国没必要给自己挖这么大的坑。
辛将军皱眉道:“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理?”
“当然是先打!”章小林笑笑道:“打完再说!”
事实上,章小林的方法灵活度极高,北国百姓也是人,是人就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打是要打,打完还得给点甜枣吃。
如此收服一批北国百姓后,再将他们送到江南各地,让其接受楚国文化、礼仪的熏陶,同时,也迁一些楚国人过去,完全地实现民族大融合。
有大臣反应过来,“不对啊,咱们楚国人迁过去,不还是变成北国人了吗?照样得放牧为生,遇到雪灾,没吃没喝,不还得回内地抢劫?”
这好像是死循环,哪怕将北国人全部迁走,可生活在草原上的楚人,要不了多久还得变成北国人。
章小林耐着性子继续解释,“北国受地理因素影响,发展不了农业,但咱们大楚商业发达啊,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反正都是一家人嘛。”
这话怎么说的,打不过,那就加入呗,主打一个民族团结。
抵京没两日的山长,立时抚须颔首道:“这才是王道!”
正所谓冤家易解不易结,两国挨得太近,地缘政治冲突剧烈,唯一之计,便是将北国收回,原本的世仇,变成相亲相爱的一家,才是正解。
以后北国人不用满草原找耗子果腹,能吃上江南的米、江北的麦,同样,楚国百姓也能给饭桌上添些乳酪、羊肉。
裴将军点头道:“这样也好,不管怎么样,都得打服他们。”
在得到太后和小皇帝的旨意后,裴将军立时带着工部新研制的多门大炮,前往金锁关,争取一次性将北国版国纳入楚国 。
原本的禁军分出两支,一支由李将军拱卫禁城,另外一支则由辛将军带领前往雁城出关,配合裴将军,对北国施实打击。
而遥远北国,此时一场杀戮正在进行。